□李勇戈(哈爾濱市冬季運動項目訓練中心黑龍江哈爾濱150000)
淺析優秀短道速滑優秀運動員彎道技術
□李勇戈(哈爾濱市冬季運動項目訓練中心黑龍江哈爾濱150000)
優秀的短道速滑運動員要想提高成績,一方面要增加自身專業訓練,不斷挖掘自身體能極限,從身體機能上提高比賽成績;另一方面則要掌握更加科學、有效的比賽技巧,從技術上實現突破。一直以來,彎道技術都是提高短道速滑運動成績的關鍵,運動員只有將日常訓練、理論學習、技術掌握綜合到一起,才能在激烈的競技比賽中取得優勢。文章以某省青年滑冰隊的16名隊員為研究對象,從多個方面對彎道技術進行分析。
短道速滑運動員彎道技術慣性滑行
2016年的韓國首爾短道速滑世錦賽上,中國對斬獲4枚金牌,碾壓東道主韓國,位居金牌榜榜首。短道速滑一直是我國體育競賽的強項,為了不斷提高和刷新短道速滑成績,有必要認真分析短道速滑過程中的彎道技術,從劃跑姿勢、蹬冰動作、收腿與下刀動作、慣性滑行、擺臂動作等五個方面,進行全方位的分析,為提供運動員的短道速滑成績起到推動作用。
1.1、彎道壓步劃跑姿勢
運動員在有直道滑入彎道后,初始階段仍然要保持直道的滑跑姿勢,在進入彎道的三分之一后,全身呈一條直線3逐漸向左傾斜,此時雙腿應當與上身的傾斜度保持一致,由軀干來協調各個滑行動作。上身要盡可能與彎道圓弧的切線保持相同方向,并隨著彎道滑行不斷的進行自我調整。支撐腿的冰刀也要與小腿的傾斜角度保持大體相同,確保彎道滑行過程中冰刀所受摩擦阻力最小。運動員的身體傾斜角度主要受兩方面因素影響:一是來自與彎道的弧度,弧度越大,則身體向左側傾斜角越大,反之則傾斜角減小。二是受彎道滑行速度的影響。運動員在彎道滑行時,其速度被分解成兩部分,一部分是受慣性控制的垂直向前的滑行力,另一部分是由運動員身體控制的指向彎道圓心的向心力。在這兩個作用力的影響下,運動員能夠沿著彎道方向進行滑行。在這種情況下,運動員滑行速度越快,垂直方向上的滑行力相應增大,運動員必須通過增加身體傾斜度的方式,增加向心力,從而抵消掉一部分滑行慣性,保持自身始終在彎道內圈滑行。在增加身體傾斜角度時,可以采用右肩下壓、左肩上提的姿勢。
1.2、彎道滑步跑蹬冰技術動作
(1)重心速度分析。速度不僅能夠直接表明短道速滑運動員對于彎道技術的掌握程度,而且能夠反映出運動員腿部活動力度的大小,準確把握和調控重心速度,對于提高短道速滑速度有重要影響。在彎道滑行時,運動員的重心速度會歲彎道彎曲尺度的變化而發生改變,因此在蹬冰的不同階段,其重心速度數值也會存在較大差異。通常情況下表現為入彎速度要略低于出彎速度:無論運動員采用的是左單步滑行還是右單步滑行,單腿支撐狀態下其重心速度都要低于雙腿支撐速度,根據重心速度與慣性速度成正比的理論可知,單腿支撐狀態下的前行滑行慣性也要低于雙腿支撐,此時單腿支撐獲得的彎道滑行速度就會明顯比雙腿快。除此之外,單腿支撐狀態下運動員還能夠更好的進行身體調整,使其滑行過程中冰刀所遇到的阻力減小,有利于在彎道滑行時提高速度。
(2)滑行姿勢分析。在整個彎道滑行的過程中,除了蹬冰動作和其他保持身體平衡的調整外,運動員的軀體基本上沒有明顯變化。在從進入彎道至滑出彎道的過程中,運動員踝關節傾斜角度從蹬冰動作開始逐漸減小,并在單步滑動到70%時出現緩沖最低值,隨后運動員腿部有彎曲轉向蹬伸,這一過程中踝關節蹬冰角度轉而上升,并在蹬伸動作結束后到達峰值。
1.3、收腿與下刀技術動作
收腿階段主要是利用收腿過程中的擺動動作,加快運動員身體重心的移動,確保蹬冰帶來的慣性力量達到最大化。收腿的角度、收腿時間都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運動員的滑行速度,因此,采取更加精準、科學的收腿動作,成為影響短道速滑成績的重要因素。通常情況下,運動員為了保持蹬冰后獲得一個較大的加速度,要將整個右腿快速回收并積極有利的擺動,從而借助于右腿回收慣性,對左腿形成向內的壓力,從而增加運動員的滑行向心力。此時,由于運動員滑行向心力土突然增加,使得運動員軀體向內傾斜,為了保持身體平衡,運動員必須要通過增加滑行速度,利用向前的慣性分力來分解向心力,進而起到增加滑行速度的效果。
1.4、慣性滑行技術動作
當運動員右腿蹬冰工作結束后,依靠右腿蹬伸帶來的加速度,沿著慣性方向向前滑行一段距離。在這一滑行過程中,運動員的身體重心從左腳冰刀的后部向前移動,直到慣性滑行速度達到最大值。由于滑行過程中運動員不在受到其他外部推動力的影響,因此需要不斷的調整身體傾斜角,來協調慣性力與向心力之間的平衡。除此之外,由于身體重心前移,冰刀所受的摩擦力也會有所增加,這就需要運動員不斷的調整冰刀滑行方向以減小接觸面的摩擦力,理想狀態下,冰刀向前滑行的方向應當始終與彎道外切線向平行。從技術掌握上看,慣性滑行技術動作對于運動員的整體要求相對較小,在滑行階段,不需要完成其他復雜的技術動作,只需要保持身體平衡和較大的加速度即可。
1.5、彎道壓步滑跑的擺臂技術動作
由于在彎道滑跑是需要身體向內傾斜,因此在保持運動員平衡的過程中,兩臂的擺動幅度是不一樣的,而且其作用也不盡相同。首先,從擺動幅度上看,左臂擺動幅度要略小于右臂,因為當右臂擺動幅度大于左臂時,才會給運動員的軀體一個向內的作用力,使運動員軀體與冰刀保持在一條線上,從而減小冰刀摩擦力。其次,從手臂支點上看,左臂擺動時的支點要更接近于體側,即左臂與軀體結合更加緊密,通常情況下,只有左臂的上臂緊貼在上提,只進行前后擺動動作,左手下垂扶住冰面,才能夠確保彎道滑行的快速、順利通過。
2.1、滑跑姿勢的生物力學分析
滑跑姿勢是彎道滑行技術的一個重要方面,在某種程度上它決定空氣阻力大小、蹬冰幅度和蹬冰力量。評價一種滑跑姿勢的優劣,通常用人體的幾個主要關節角度來衡量。一般采用:軀干與水平線的夾角、支撐腿膝關節的彎曲角度、支撐腿踝關節的彎曲角度、蹬冰腿軸線與冰面的夾角、人體與冰面的夾角等。
(1)髖、膝、踝角度。
根據研究表明,如果速度達到10m/s時,外部阻力的70%來自于空氣阻力。因此,選擇適宜的、合理的、流線型的滑跑姿勢,對成績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在相同的項目中,各運動員間的差別較大,我國運動員楊揚和韓國運動員崔敏敬的膝角和踝角較小,楊揚的髖角值較大,韓國運動員崔敏敬的身體姿勢比較低。采用支撐腿膝、踝關節角度小的低姿勢滑行,有利于身體的傾倒,可以保證較小的身體傾斜角和蹬冰角,有利于提高滑跑速度。
(2)身體傾斜角和蹬冰角。
提高短跑道彎道滑速的關鍵在于運動員能恰當地獲取所需的向心力,使彎道滑行既不被甩出又沒有蹬不住冰的現象,從而保證緊貼彎道線高速滑行。在人體傾倒條件下,冰刀與冰面間水平徑向的靜摩擦力f是彎道滑行向心力的特質本質。當人體傾倒時,人體在自身重力g的作用下,一方面產生豎直向下的運動趨勢,同時冰刀與冰面間還將產生水平徑向的運動趨勢,前者使冰面給人體以豎直向上的支持力F,后者蹬冰產生水平徑向的靜摩擦力Q,與f的合力即為冰面對人體的支持力W。這就是彎道滑行中獲取向心力必須傾倒的道理。
2.2、彎道技術動作結構的生物力學分析
在右單支的前0.25內,左膝左髖角和右膝右髖角曲線同時下降,且下降幅度較大,左膝左髖和右髖角分別減小40°,右膝角減小20°,這是一個緩慢但幅度較大的沉臀壓膝動作。在滑入彎道弧頂時,由于幅度很大的沉臀壓膝動作,身體姿勢變得較低,這也是她在弧頂時身體傾角小的原因。過了弧頂后,右腿膝關節開始伸展,進行縱向蹬冰,左腿(浮腿)膝角打開迅速著冰。從優秀運動員的髖膝角時間曲線看,顯然他們在弧項段的動作結構不完全相同。大體可以這樣認為,在剛進入弧頂段時,進行沉臀壓膝動作,降低身體姿勢,有利于身體傾倒,減小蹬冰角,在彎道弧頂時各角度基本達到最小值。
3.1、速度滑冰與短道速滑彎道技術的共同點
根據運動訓練學的項群理論,兩項運動同屬于一個項群,它們在運動結構、運動周期,向左傾斜姿勢、蹬冰用力方式,陸上,冰上訓練方法與手段上均有許多相同和相似之處。運動員都是沿圓周做彎道滑行,運動員要想緊貼彎道標記滑行,就必須獲得最佳左傾流線型身體姿勢來克服離心力和氣流阻力。運動員在彎道滑行時要盡可能靠近彎道滑行,左、右腿要以較高的頻率做不對稱交叉向右蹬冰動作,以此獲得向心加速度保持動態平衡滑跑姿勢。
3.2、短道速滑彎道技術的創新
(1)滑行姿勢。
在滑跑彎道時,速滑短距離運動員上體姿勢雖接近冰面的水平位置,但由于蹬冰腿蹲屈度較大,而影響蹬冰腿肌肉工作距離和蹬冰幅度,致使蹬冰功率下降影響彎道滑跑速度。短道速滑運動員彎道滑跑姿勢相對于速滑運動員較低(膝、踝角度較小),蹬冰腿又能做快速伸展完成有效蹬冰動作,則蹬冰功率較大。這是短道速滑彎道技術優勢之一。
(2)蹬冰爆發力。
在彎道滑跑時,短道速滑運動員比速滑運動員蹬冰爆發力效果強,這是由于短道速滑非常重視蹬冰兩腿肌肉爆發力訓練,而速滑運動員專項肌肉爆發用力訓練相對較差,致使速滑運動員在彎道滑跑時肌肉缺乏爆發式蹬冰用力效果,影響了蹬冰功率和滑跑節奏,降低了彎道滑跑速度。需要注意的是,在彎道滑行過程中進行蹬冰運動,由于運動員身體會突然受到一個向前的加速度,可能會影響原來的滑行方向。通常情況下表現為運動員離心力增加,滑行路線由彎道內側向外側偏移,此時如果運動員不能及時調整冰刀滑行方向,很有可能導致離心力不斷增加,與外道運動員相撞。因此,在蹬冰動作開始時,運動員就要做好身體調整的準備,以便于能夠準確把控彎道滑行路線。
(3)向左傾斜角度
在彎道滑跑時,短道速滑運動員比速滑運動員向左傾斜度大,彎道滑跑向左傾斜角度大小直接影響向心加速度和蹬冰沖力,彎道滑跑在離心力作用下,如果向左傾斜度不夠,因沒有足夠的向心力將使運動員甩出彎道,這就增加滑行距離從而影響彎道滑跑速度。
近年來,我國運動員在世界大型體育運動會中的短道速滑項目中取得了較好成績,并涌現了王濛、周洋、楊楊等優秀的世界冠軍。短道速滑作為一項體育競技運動,要想不斷刷新記錄、刷新成績,一方面離不開運動員個人的艱苦訓練和運動天賦,另一方面也要結合運動特點,巧妙把握其中的運動規律和運動技巧。文章從生物力學角度分析了短道速滑中的彎道技術,并提出了幾種彎道創新手法,具有較高的實際應用價值。
[1]姜秀英,陳民盛.速度滑冰蹬伸技術與重心移動方式之間的關系[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03).
[2]王玫,陳民盛,李貴陽.優秀速滑運動員入彎道與出彎道蹬冰技術特征的比較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7(05).
[3]杜長亮,代青松.女子短道速滑運動員入彎與出彎軀干角度的運動學研究[J].遼寧體育科技.2008(02).
[4]高偉,王子羲,季林紅.增強速度滑冰運動員腿部力量的訓練方法[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網絡.預覽.2008(02).
[5]陶玉晶,周海媚.青年男子短道速滑運動員下肢小肌群專項力量訓練的研究[J].中國學校體育(高等教育).2015(12).
G862
A
1006-8902-(2016)-09-Z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