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孔運 么廣會(六盤水師范學院體育系貴州六盤水553004)
人類學視域下我國武術產業化的發展瓶頸與策略探索
□姚孔運 么廣會(六盤水師范學院體育系貴州六盤水553004)
基于人類學視角,運用文獻資料、邏輯推理與專家訪談等研究方法,深入探索我國武術產業化的發展瓶頸與策略,研究證明:我國武術產業發展瓶頸為武術“象征符號”產業的停滯與武術秩序產業的模糊性。發展策略為構建武術“象征符號”產業鏈與增強武術秩序產業的功效性。
武術產業化 發展瓶頸 策略
國務院〔2014〕46號下達《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并指出至“2025年基本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門類齊全的體育產業體系,體育產品和服務更加豐富,市場機制不斷完善,消費需求愈加旺盛,對其他產業帶動作用明顯提升,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5萬億元,成為推動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p>
伴隨著我國體育產業相關政策與制度的快速推進,與體育產業緊密關聯且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武術產業亦將逐漸步入常態化發展軌道。然而,受體育產業國際化和其它產業全球化的感召,我國武術產業在產業化發展歷程中逐漸出現了秩序與象征符號困境,且這些困境嚴重制約著我國武術產業化發展道路。基于此,本文以武術產業化為論題,對其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困境與路徑進行科學解讀,旨在為我國“武術產業事業”提供重要理論參考與實踐借鑒。
諸多學者對武術產業化概念各持己見,但綜合研習已有研究成果可知,較為典型的有以下三種觀點:(1)“是一種以市場為導向,將武術服務產品的生產、流通、交換和消費的諸環節聯系為一個完整的產業化系統,實現一體化經營的過程”;(2)“是改革武術體制,使武術形成具有自我發展潛力、充滿活力的新機制,使武術從事業型、公益型向經營型轉變,使其能夠向社會提供產品和勞務”;(3)“是武術事業的基本運行方式向市場經濟的要求轉化,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和武術發展規律,開發武術經濟資源,把武術與經濟結合起來;運用經濟的原則和行為,拓寬武術市場,形成市場運行新機制?!?/p>
據此記述,本文將武術產業化詮釋為以市場化、商業化和產業化為指引思想,將武術資源轉換為文化資本并與外經濟體融合為一體,實現以點帶面、以面遷移的一種可持續化發展演繹模式。
2.1、武術“象征符號”產業的停滯
“具有象征意義的符號叫象征符號。”武術“象征符號”產業意指以武術技術為符號主體,依據社會慣習向社會大眾即符號客體承傳武術理念、思想、情感等無形元素,所形成的一種具有象征意義的符號產業鏈。處于特定的歷史階段,武術“象征符號”產業鏈所表現的形式異同,其中,武術教育、培訓、健身、表演、競賽、會議等亦為當今社會武術“象征符號”產業鏈的集中體現。這些“象征符號”既能為武術的承傳提供信息互動平臺,也能為武術的可持續化發展前、中、后累積經濟基礎。然而,受中西方文化和奧林匹克體育文化的感召,武術“象征符號”產業凸顯出停滯現象,其影響因素表現為兩點:其一,新型文化產業的沖擊。新型文化產業內容為健身房、瑜伽館、養生館、影視、舞蹈藝術、文化演繹等。這些產業領域具有新穎性和適應現代社會人們生活態度、節奏的特性,因此,瞬間于國內拓展。此外,作為具有傳統文化元素的武術“象征符號”產業,基于傳統型和慣常性,卻被新型文化產業暫時替換,且在時間、空間上影響著武術“象征符號”產業的發展。其二,武術本質的異化。缺失技擊本質的武術,在現代社會多樣化的文化形態中,其本質已然發生變異,以往單一化的技擊本質逐漸延展出多樣化功能,具體表現為健身、愉悅、閑暇、養性、生態美等。由于此些功能具有新型性,受當今社會外來元素的兼容,卻突變的沉重且模糊不清。此也是武術本質異化所帶來的文化不適應,能極大影響武術“象征符號”產業的快速推進。
2.2、武術秩序產業的模糊性
武術秩序產業是市場規范化功能的集中體現,具體內容既涉及制度、政策、法規、方針等相關文件,還包括有序、組織、領導、專業、規范等測量指標。武術秩序產業是作為武術產業化的后備力量而存在,對其起著指引方向、明確發展思路、理念與宏觀調控的功效。
武術秩序產業的模糊性具體表現為:其一,程序負面化。由于武術門派林立、拳種眾多,才使得武術產業化發展始終處于多樣化局面,且獨立發展于現代化社會,而無法得以統一。這就造就了大眾對武術產業失去分享和共享意識,而表現出相對立現象,進而使得武術產業化“多處于一個無序的、無組織的、無領導、不專業性、不規范的發展狀態?!贝送?,基于武術產業所表現出來的無程序性,讓武術產業人無法尋覓到發展的目標、理念等,僅以面的形式推進,根本無法以點和線為依托深入研展,進而讓武術產業在拓展市場領域量和質時表現出有限性而無深遠性。其二,體制空泛化。針對市場經濟體制出臺了諸多制度、政策、法規和方針等相關文件。但是,這些市場經濟體制事項都是針對市場固態經營個體所設,武術產業作為獨立運轉的個體,在與市場經濟體制對接過程中,由于“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切資源主要以市場為配置,”使得武術產業不得不改變本體而走相同市場經濟體制道路。那么,武術產業面對與此卻表現出諸多的不適應,而彰顯出空泛化現象,即武術產業在瞬間融入市場化后面對固態化的經濟體制所表現出的不適應和不協調性。此外,管理經濟體制的人力資源,由于缺乏管理和調控,使得武術產業尚未根據社會市場變動而調控,僅是停留于傳統產業優勢之中而缺失現代性。其三,幫扶度弱化。國家對武術產業關注力度不夠,缺少相關規范化文件以及大眾傳媒的支撐與幫扶,而且產業化之間也存在著相互競爭、互不往來的局面,即產業之間交流互動少,即便交流也是以利益為導向,缺乏以產業全面發展的博愛產業意識,使得武術產業化步入非良性循環階段。
3.1、構建武術“象征符號”產業鏈
構建武術“象征符號”產業鏈應對武術市場產業符號加以優勢歸整,具體類型與策略如下:其一,意體符號產業。以優化群體思想意識為主體所構建的武術產業符號體系,主要以武術健體、養生、愉悅、審美等為構建理念。它已脫離武術技擊本質、技術成績等客觀層面,以轉變武術養生功法、太極拳、傳統與競技武術套路、散打等認知手段和訓練方式,消除現代社會給人們所帶來的亞健康病態為己任,實現武術群體內在意體價值的最大化,如各種養生館等。其二,域體符號產業。以區域為中心所打造的地域特色武術產業符號體系,較為典型的個案有少林武術、武當武術、峨眉武術等。此種產業符號應突出地域政治、經濟、文化功能,區域武術門派、拳種的獨立性和系統性,使得武術產業符號和地方優勢資源整合為一體化。此外,應加大區域服務理念開發,如建立咨詢服務臺、迎客站等,讓域體符號更加的具有人性化。其三,視體符號產業。以武術賽事、表演等為認知載體,滿足武術群體形象思維所產生的一種武術產業認知過程反應強度符號體系。在武術賽事、表演運轉過程中,應體現本質、創新和質量三要素。其中,本質是以武術技擊性設置比賽項目、編制競賽規則和安保工作等;創新是在原有武術套路、散打、養生功法等賽事、表演基礎之上,引進中西方同類、異類賽事、表演運轉模式,創新運行形式,不斷優化武術視體符號產業市場化內部機制;質量是引入現代科技手段,以商業化、職業化、專業化等多維視角向武術群體展現武術賽事、表演內容,提高直播、轉播質量。其四,晶體符號產業。以在民政局、工商局等行政機構注冊成立的武術產業符號體系,主要有武術館校、武術俱樂部、武術訓練營、武術協會以及大中小學校等。此種產業符號在市場化運作過程中具有特殊的指代性、創新性、規范性、系統性、理論性和實踐性,具體表現為突出武術群體的認知力、社會影響力和人口拓展力;完善教學文件、教材和文化、專業等課程;打造以特色拳種為基礎的賽事表演活動;保障人才的培養質量、輸送、繼續教育培訓及就業率;加強武術內部、外部優勢資源的交流與互動性;探索并與外領域產業交流合作模式,形成網狀多樣化產業;注冊、成立理論研究部門優化武術產業理論體系等。
3.2、增強武術秩序產業功效性
當今我國武術秩序產業發展尚處于初級階段,對于武術產業管理機構,要想增強武術秩序產業功效,除了提高國家管理機關對武術秩序產業的重視程度之外,還應具備法律法規體系、政策扶持、組織機構與管理制度等內容,其具體策略如下:其一,完善武術產業(含競技和傳統)的法律法規體系,確保“武術行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效規范市場主體行為,保障武術產業市場的有序競爭,避免行業內惡性競爭”。其二,拓展武術產業的政策扶持面,尤其是在稅收、資金、社會公共財政和社會影響等方面應給予大力政策扶持,同時,以放寬政策給予國外各種企業投資武術產業的商業環境,讓武術產業與世界經濟接軌,使其真正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其三,加強武術產業組織機構和管理制度建設,依據武術產業發展方向,成立組織機構和頒布管理制度,其根本目的在于制定發展規劃、宏觀調控各類武術行業部門、解決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困境,對各級各類武術行業的管理層、員工層和武術行業的社會屬性銜接為一體,實現內部互動協調、外部嫁接創新的一種發展新局面。
此外,作為武術秩序產業還應圍繞武術產業市場積極開發新型的、適應社會發展的武術秩序產業,以免陳舊、保守的武術秩序產業由于不適應當代社會的發展而阻礙武術產業化的發展。如在武術產業領域設置政策研習部、組織管理制度頒發部、法律法規研習部等,以此讓武術秩序產業與市場化進行協調、融合,進而達到武術產業市場的程序化推進。
第五,改善武術人力資源所處環境,施以人性化管理,人性化管理中的武術人力資源應擁有社會福利、工資、住房和繼續接受教育培訓等硬性指標。以此,武術人力資源產業在構建復合型團隊時以優化人力資源結構、提升綜合素質水平等所開展的武術人才評估機制、“武術人才教育工程”、武術人才戰略等,將被賦予重要的人性化管理參考坐標。
以“象征符號”和秩序產業為我國武術產業化發展困境與路徑的研究論點,解決了武術產業在現代國內外市場運轉過程中以武術賽事、培訓、健身娛樂、旅游、服裝等個體化發展而缺乏武術行業宏觀理論和實踐歸納問題,揭示了武術產業已經成為現代社會武術承傳的經濟支柱,已經成為體育產業的重要組成,已經成為推動其它產業的連帶體。
[1]滕希望.關于武術產業化發展的問題及其對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0,(10).
[2]王穩.我國武術產業化開發的潛力及對策研究[J].河南農業,2014,(1).
[3]廖永超.論武術產業的發展現狀與對策[J].當代體育科技,2013,3(22).
[4]吳越民.象征符號解碼與跨文化差異[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37(2).
[5]曾海,楊明,朱大清.傳統武術產業面臨問題與發展對策的研究[J].湖北體育科技,2009,28(5).
[6]李云鵬.略論武術產業化發展的必然性及對策[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2009,(1).
[7]牛曉雷.河南武術產業化發展對策研究[J].安陽工學院學報,2013,12(2).
G852
A
1006-8902(2016)-07-Z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