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街道設計導則強化四大轉變

街道設計與建設向“人性化”轉變,是城市規劃建設領域的重點工作任務之一。為此,上海市規土局于去年開始著手編制《上海市街道空間設計導則》,并將發布正式成果。《導則》倡導強調并形成“安全、綠色、活力、智慧”四大設計導向,復興街道生活。
在理念上,從“主要重視機動車通行”向“全面關注人的交流和生活方式”轉變。推動“從道路到街道”的轉變,是路權從機動車為主向統籌多模式交通、著力優化步行環境的轉變,是城市文明進步的標志,當然也意味著更加精細化的規劃設計與管理。
在方法上,從“道路紅線管控”向“街道空間管控”轉變。《導則》建議將目前的支路分為交通支路、社區支路與慢行支路三種類型,其中交通支路以地區性集散交通為主,連接社區支路與城市干路網;社區支路以解決到發交通和服務沿線交通需求為主,不再強調機動車交通效率;慢行支路以慢行交通為主要服務對象,限制或禁止機動車行駛。以上道路中,主、次干路,共同組成慢行交通網絡,增加了人行的空間界面。
在技術上,從“工程性設計”向“整體空間環境設計”轉變。即便是同一個街段,街道的類型也會隨著沿街功能等因素發生變化。在進行街道設計時,應首先確定街道類型與定位,明確各類交通和活動需求,在此基礎上進行空間景觀設計與設施配置。
在評價上,從“強調通行效能”向“促進街區發展”轉變。從空間和時間兩個維度對慢行交通、靜態交通、機動車交通和沿街活動進行統籌考慮,重視公交、慢行和活動的連續性和網絡化,回歸街道服務于街區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