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湖州怎樣編制自然資產負債表
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用自然資源資產增值的“溢出效應”抓發展,是落實綠色發展理念的一項重大舉措。日前,湖州全市及各縣區2011年至2015年的自然資源資產實物量表已初步完成。作為浙江省唯一入選全國8個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的試點地區,過去5年和未來每年,湖州每條河的水質水量變化、每塊地的等級類型變更、每片林的面積密度變動,都會清晰記錄在一張表上。這筆不斷更新的“自然資源賬”,已成為市、縣兩級黨政主要領導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的依據。
湖州的這張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主要核算土地、林木和水等3類自然資源。每類再進行細分,如土地資源包括濕地、耕地、園地等項目。這些存量、流量和質量數據,折射地方發展中對自然資源的保護和利用狀況,能客觀評判領導干部任期內生態文明建設的得失、功過。
2015年初,湖州市耕地存量為151451.79公頃。通過土地綜合整治,全年新增耕地620.18公頃;因建設占用、農業結構調整等因素,存量耕地減少668.53公頃。這些數字變化的背后,幾乎都與項目、工程相關,時時提醒領導干部強化生態保護意識。
[延伸閱讀]6月1日,青海省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及生態資產評估項目研究成果發布,歷時近4年的項目于2015年9月全面完成。經核算,2012年,全省生態資產總價值為18.39萬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