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東,李明睿,劉心靈,高鄭男
1華南師范大學心理學院;2東北師范大學心理學院;3青云湖學校
探究影響大學生積極品質發展的主要因素
劉曉東1,李明睿2,劉心靈2,高鄭男3
1華南師范大學心理學院;2東北師范大學心理學院;3青云湖學校
為了解影響大學生積極品質發展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對60名大三學生進行訪談,被訪者回憶大學期間對自身影響較大的各項課外活動或其他生活經驗,以Lerner提出的“人類發展的發展情景論模型”為依托,結合Benson的“發展性模型”框架,多維度、多水平的考察各個影響因素對大學生10項積極品質的影響。
大學生;積極發展;影響因素
對于青少年積極品質發展的研究相對比較單一。本文從什么樣的內部資源與什么樣的環境有什么樣的互動(好活動的特征)導致怎樣的積極品質。
從訪談結果中,提煉影響大學生10項積極品質發展的影響因素。并以“什么樣的內部資源與什么樣的環境有什么樣的互動(好活動的特征)導致怎樣的積極品質”的形式,多水平、多維度對其加以總結:
1.大學生自身具有的成就動機,通過參與創造性的活動,克服困難,可以增強自信心,變得更加積極樂觀。
“學校組織運動會,我鼓起勇氣參加了集體舞這個節目。我知道這是一次很好地鍛煉機會,所以就想好好把握,別人休息的時候我就自己練習。之前自己從來沒有做過的事情,現在邁出了這一步,對以后的大學生活更是充滿了期待?!?/p>
2強烈的責任感,加上為他人服務的意識,使得大學生更容易獲得服務與關愛他人的機會,也更值得去努力堅持。
“愛心使者團得愛心學校支教活動中,孩子們就拿著筆記本問我叫什么名字,他們的眼神里流露出來的是真誠,讓我十分感動。這讓我覺得很有存在感。讓我認識到無論做什么都要有始有終、努力堅持,最起碼要對得起自己?!?/p>
3.充分的個人力量,使得大學生更樂于參與青年項目,從而獲得擔當責任的機會,領導能力隨之得以提高。
“我們院每年都會舉辦歷史知識競賽,第一年的時候是學姐帶著做,后來我做了副會長,就由我來主辦,因為有前期的經驗,所以活動辦得很成功。”
4.自身具有積極的價值觀,樂于關心他人,通過為他人服務,獲得服務與關愛機會,關愛他人的品質得以提高。
“因為一些原因我參加了一項照顧老人的志愿服務,我做了好多飯菜,奶奶一個勁說好吃,我也很感動,覺得能為別人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很高興,很興奮。”
5.大學生自身的成就動機,加上與其他成年人的關系,使其獲得更多展示機會,從而增強自信。
“我來自農村,內心有些自卑。真正讓我變的自信的是參加了一次演講比賽。我第一次做PPT,從這方面來說我算是處于劣勢,但是由于我演講內容的角度比較新穎,前期我也做了很多練習,最后獲得了一等獎,這讓我的自信心就大增?!?/p>
6.大學生和平解決沖突的能力較強,加上父母的高期待,使得自己可以克服困難,具有較強的意向性自我調節能力。
“父母希望我能跨專業考研,我覺得父母的閱歷比自己多,應該聽他們的,但具體要考哪個專業還不確定,所以挺糾結的。面對這些事情的時候我有時也會痛苦,不過通過寫日記來發泄一下,看一些專業書讓自己舒服一些?!?/p>
7.勤于做出計劃和決策,大學生作為資源,在學校中擔任有用的角色,獲得更多反思自我的機會,更加認真謹慎。
“以前總是馬馬虎虎的,上大學以后做一些學生工作,在這個過程中,我意識到謹慎細心真的很重要。有一次,我們學院做導游員大賽宣傳,因為時間太急,最后活動辦得不是很理想。從那以后,不管是做海報還是借教室,都特別仔細。”
8.大學生具有的責任感,使他們作為資源,擔任有用的角色,獲得擔當責任的機會,激發熱愛學習的積極品質。
“高中時,我在學習方面很被動。上了大學以后,有一次參加愛心支教活動,要我們給學校編排一個團體操。我很樂于去學習新的東西。雖有挫敗感,但又有責任感。。后來,在許多方面,我都去嘗試著學習新的事物。”
9.大學生自身具有的成就動機,使他們作為資源,擔任有用的角色,獲得擔當責任的機會,更加靈活創新。
“編舞的過程讓我開始學會靈活創新。一開始只是女生舞蹈,后來導員說有點單調,我開始設計加入幾個男生,后來又覺得女生風格的曲子男生跳可能有點難,我決定再加一個男生風格的舞蹈,從編到演整個過程,一點一滴,慢慢地,我學會了不斷靈活,不斷創新?!?/p>
10.大學生具有目標感,樂于參加創造性的活動,獲得更多展示機會,培養興趣好奇心。
“進入大學,時間精力更充裕,很想展現自己,就有意識的多接觸自己沒接觸過的事物。幾乎各個社團都有報名,根據自己的興趣,最終留了四個社團,并一直堅持了下來。”
本文主要有兩方面價值:一方面,在活動策劃階段應有意識地考慮到這些影響因素,在活動設計、環節安排等方面主動給予這些影響因素發揮作用的機會,充分發揮這些因素的作用,以便使課外活動能更好地促進大學生的積極發展。另一方面,本研究結果有利于進一步完善活動方案,以便日后更有效地開展課外活動。
由于本研究采用訪談手段進行質化研究,所取得的發現可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主觀性。因此,研究結論還需要在未來的量化研究以及應用性行動研究中進一步驗證。
[1]Muuss,R.E.(1996).Theories of adolescence(sixth edition). New York:The McGraw-Hill Companies,Inc.
[2]Peter Dolton&Wilbert van der Klaauw.The Turnover of Teachers:A Competing R isks Explanation[J].R 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99(3):543-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