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敦格日樂
內蒙古民族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內蒙古民族院校幼師雙語教育個案研究
敖敦格日樂
內蒙古民族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蒙古族雙語教育研究層次出現下移趨勢,但現行內蒙古民族院校幼師雙語教育理念、師資與教學策略、課程與教材、教育評價等方面有諸多需要改革之處,為此可以強化理論基礎,提倡科學研究;培養高素質幼師雙語師資;開設特色課程,保證教材種類與質量;促進多元化評價。
民族院校;蒙古族;幼師;雙語教育
本文系內蒙古自治區高等學校科學研究項目《內蒙古民族院校幼師雙語教育個案研究》(項目編號:NJZC385)階段性研究成果。
隨著民族教育的日益發展,蒙古族雙語教育研究層次出現從高校、中小學至幼兒教育的下移趨勢。現行內蒙古民族院校幼師雙語教育處于蒙漢混合、而非真正意義上的蒙漢兼通的尷尬處境。很多民族院校幼師專業雙語學生并非真正意義上的雙語生,學生們不論在校讀書或是參加蒙古語、漢語任意一種招聘考試都是一知半解,工作后也不能用完全的蒙古語或漢語任意一種開展教育活動。這導致民族教育質量的下降和民族文化的流失,雙語來雙語去,本末倒置。圍繞這一問題,以內蒙古民族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為例,從幼師專業蒙漢雙語教育理念、雙語師資培養及教學策略、雙語課程設置及雙語教材開發、雙語教育評價體系等方面,對2014-2015級全體蒙古語授課幼師專業學生進行普遍問卷調查,并以班級為單位進行團體訪談,對該學校30名雙語教師及20名蒙古族幼兒園雙語教師進行訪談。同時結合2011-2016年間累計6個月對210名蒙古族幼兒園實習生聽課觀察,了解并分析內蒙古民族院校幼師雙語教育現狀及原因,據此實施實驗研究,現已初步完成了民漢混合模式至完全雙語模式的過渡工作,現撰寫成文,旨在以小見大,揭示共性。
“內蒙古民族院校幼師雙語教育”專指內蒙古地區蒙古族院校內幼兒教師(學前教育)專業蒙古語授課班用蒙古語和漢語兩種語言講授幼師專業課程的教育,研究內容涉及蒙古語授課班的蒙漢雙語教育理念、雙語師資培養及教學策略、雙語課程設置及雙語教材開發、雙語教育評價體系等。
國內外關于少數民族雙語教育研究較多,較成熟。作為其中一類,蒙古族雙語教育歷史源遠流長,具有自發性。但自覺研究蒙古族雙語教育問題,以此解決民族教育問題,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后,至今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1949-1980年)萌芽期:僅從政策角度研究民族教育,號召性地提及以蒙語為主的蒙漢雙語教育,蒙古族雙語教育問題尚未被正式提出。第二階段(1980-2000年)獨立期:民族雙語教育從教育學科和民族學中獨立出來成為一門專門的學科,直接體現在蒙古族雙語教育諸多論著中。第三階段(2000年至今)發展期:新世紀后蒙古族雙語教育研究出現以下五個新趨勢。第一,研究理論基礎方面,從文化、語言學、民族學和社會學角度系統深入地研究蒙漢雙語教育。第二,研究區域方面,全社會的認同程度逐步提高,從城鎮延伸到鄉村邊緣地區。第三,研究內容方面主要研究雙語教育理念、雙語師資培養、雙語課程設置、雙語教材開發、雙語教學策略、雙語教育評價體系等。第四,研究方法方面,多為個案研究、比較研究和實驗研究。第五,研究重心方面,呈現出高等教育至基礎教育(不含幼兒教育),再至幼兒教育(學前教育)的下移現象。當前與其他少數民族學前雙語教育相關的研究較多,但內蒙古民族院校幼師蒙漢雙語教育或者蒙古族幼兒教育研究成果較少。
1.雙語教育理念
政策對雙語教育大力支持和提倡,但事實上在雙語教育的風氣下母語教育的分量日將減少,這樣以犧牲母語為代價的雙語教育還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多元文化嗎?內蒙古民族院校幼師雙語教育中逐漸出現了本末倒置和主次不分的危機。以犧牲母語教育為代價的雙語教育是失敗的,以忽略民族文化為前提的多元文化也偽科學,現實中很多學生不管是用蒙語或者漢語都不能學習和就業。這種喪失自我的雙語教育并不是我們的初衷。教育科研本是教育教學工作的先導,但是關于民族院校幼師雙語教育的理論研究不足,當前的蒙古族幼師雙語教育研究還停留在教學反思階段。調查中得知教師們也是提倡應以蒙古語為前提,對照漢語的雙語教育。但在具體班級和具體科目具體實施方法上有不同看法。因為主客觀條件不具備,如生源素質令人堪憂,教學基礎設施不足,混合語言的大社會環境影響,無強大的雙語師資隊伍,就算實施了也達不到預期目標。
2.雙語師資與教學策略
第一,內蒙古民族院校幼師專業雙語教師數量嚴重短缺,工作量大,教學、帶班、帶實習、指導論文、行政工作等。第二,部分民族院校幼師專業缺乏必要的教育設施,加之生源質量差,導致很難保證教育教學質量。第三,部分教師的專業素質有待提高。職業道德素質方面,不愿意為了一兩個班級單獨備課,不重視母語教育,責任心不足,職業倦怠,以行政或經濟盈利為目的。職業能力素質方面,多數教師在大學就讀時都是漢語授課,雙語教育實際上名不副實,變成了混合教育。部分教師心有余力不足,教學策略效率低,導致學生們到了幼兒園都不會組織各類幼兒保教活動,更無法進行必要的保教研活動,實習和臨時就業后還需要民族幼兒園進行二次培養。同時,學生們來自不同的地區,普及蒙古語標準語是很難,理解蒙古語幼師專業術語更是難上加難。有些專業術語用漢語表達時反而容易明白。
3.雙語課程與教材
目前內蒙古民族院校幼師雙語教育課程設置不合理,由于民族院校幼師專業通常是3年學制,專業課程的種類和內容太少,無成熟體系,有的是為了裝門面開展雙語教育課程。課程設置的時間順序和課時長短早晚,時間的緊湊程度與就業之間的距離也不合理。導致畢業論文已到答辯時,依然有包括科研法在內的很多課程要么沒開設,要么課時太短,學習效果甚微,畢業生有很多論文選題卻根本不知道怎么寫。內蒙古民族院校幼師雙語教育教材作為重要載體與中介,是雙語教育目標的具體化,既直接關系到雙語教育教學的質量與成敗,又直接關系到雙語雙元文化人才培養的標準與規格。但目前蒙古文幼師專業教材在發行時間上嚴重滯后,種類與質量沒辦法保證,專業教材和參考書都在國家發布相關教育法律法規多年后才有譯著,專業術語翻譯無統一說法,有的沒辦法寫教材或者用蒙古語上課,為教師講課以及學生就業帶來很多困擾。
4.雙語教育評價
目前內蒙古民族院校幼師雙語教育評價存在不合理之處。從學生的角度講,各民族高校幼師專業教育在教學語言、教師和教材的選用上都是蒙漢混合制,而招聘考試和崗位培訓語種和材料都要求單一語種。教育過程與教育評價制度之間的這種溝壑為學生就業帶來一定的困擾。從教師的角度講,由于民族院校蒙古語授課幼師專業學生學習態度和學習能力較弱,為蒙古語授課班上課的時候,教師們從備課、上課、課堂管理到教育評價都比起漢班花費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但不管怎么努力都沒有好轉的趨勢。因為考試不規范,學校幼師雙語師資評價與學生成績直接掛鉤,與非制度因素直接相關,老師比學生更怕學生成績差。只有終結性評價,沒有形成性評價。這樣,內蒙古民族院校雙語教育工作者比起單語的更勞神費力,到頭來反而物質評價和精神評價更低,大大削弱了教師們的積極性。
1.強化理論基礎,提倡科學研究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提出:“幼兒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學校教育和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少數民族地區還應幫助幼兒學習本民族語言。”《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在語言領域“傾聽與表達”方面中,對3-6歲幼兒本民族(或本地區)語言和普通話在3-4歲、4-5歲、5-6歲分別應達到的學習與發展目標提出了明確要求,隨之提供了相應的教育建議。以上幼兒發展規律和相關政策法規也自然應直接體現在民族院校幼教科研中。各民族院校應該強化理論研究,使科研成為發展民族教育和幼師教育的平臺。當前相關研究主要針對高校和中小學教育階段的,側重漢語教學的。事實上,并非用漢語上課了就是雙語教育,蒙漢兼通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雙語教育。研究者們可以重新審視內蒙古民族院校幼師雙語教育理念,拓寬研究范圍,改革研究方法,力求研究出一些實踐成果。
2.培養高素質幼師雙語師資
幼師雙語師資素質直接影響教育教學效果,也關系到準幼師的發展。蒙漢兼通幼師雙語教育研究仍處在起步階段,缺乏科學有效地理論指導。教學過程中應要求教師和學生必須都用標準蒙古語和教師口語,將教師口語滲透到各學科中,并將這一項要求作為考核重點。這樣不僅可以保證學生的學業語種的純正,還能提高蒙古語授課教師的專業能力。在蒙古語授課成功的前提條件下,對照漢語教學,有助雙語就業。對于雙語教師多給一些外出學習機會,多開展相關專題會議交流教育教學心得。教學策略上結合“小先生制”、實習制和研究制三位一體。班集體教學中人數較多,實踐課一一指導時間有限,教師可以采用貝爾蘭卡斯特(也叫“小先生制”),結合定期在幼兒園的保教實習和幼教科研學習,不僅可以提高學生認知和操作能力,還能使學生們具備初步的幼兒教育科學研究能力。
3.開設特色課程,保證教材種類與質量
幼師雙語教育專業課程設置要處理好蒙古語教學、漢語教學與學科教學三者之間的關系:以犧牲母語教育為代價的雙語教育是本末倒置的,以學科教育代替雙語教育是不科學的。以學科為載體,母語教育為本帶動幼師專業,培養蒙漢兼通人才是真正的蒙漢雙語教育。有條件的可以專門開設一門專業術語課,統一和規范學術術語和幼兒園活動常用語。民族院校幼師專業課程設置應該學校辦學規范化,增加蒙古族學生招生數量和質量,增強園校合作,目標一致,節奏統一,不僅學習和了解幼兒園教育現狀和發展趨勢,科研方面也為幼兒園起到了帶頭和指導作用。結合學科和學生特點,開發和引進蒙編教材,保證蒙古語教材開發的科學性和系統性,同時附帶漢語對照材料。由各學校定時向全國蒙編辦匯報,由蒙編辦統一規劃和審核,以保證質量。同時各民族院校應積極開發實用性和專業性的幼兒教育蒙古文資料庫。
4.促進多元化評價
雙語教育評價可以多元化,而不只是定格在以學生考試為主的終結性一元評價,可分兩個方面開展。一方面,從學生角度講以蒙古語考試為主,對照漢語考試,以便將來可以參加蒙漢任意語種的招聘及就業。另一方面,減少教師工作量,為內蒙古民族院校幼師專業雙語教師提供應有的教育教學條件,如師資、教材、器械、管理制度等,在精神上大力提倡和支持,優先考慮內蒙古民族院校幼師專業雙語教師的一切待遇問題,切勿基礎條件不足,加倍批評指責,還想要最好的教學效果,徒增教師壓力。此外,內蒙古民族院校幼師專業學生學習經歷較少,學習態度和能力較弱,即便交白卷都有恃無恐,認為學校比學生更擔心他們畢業不了。為此應該規范辦學,大刀闊斧改革考核制度,不再遷就,唯有學生成績與教師業務考核關系衡量方法改革,雙語教師方能大膽求是,勇于推進素質教育。
內蒙古民族院校幼師雙語教育在短暫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過程中無論實踐、制度、理論方面都獲得了豐碩的成果,在部分地區初步完成了蒙漢混合的雙語教育模式到完全雙語教育模式的轉型工作。但教育作為文化的一個子系統,涉及面廣,研究周期長,現仍在研究過程中,效果需長期觀察和檢驗,具體效果暫時無法下結論。內蒙古民族院校幼師雙語教育研究工作任重道遠,謹以此篇階段性研究成果共勉!
[1](加拿大)M·F·麥凱,(西班牙)M·西格恩.雙語教育概論[M].嚴正,柳秀峰,譯.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
[2](英)科林·貝克.雙語與雙語教育概論[M].翁燕珩等,譯.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8.
[3]蘇德.特色與質量:民族幼兒教育研究[M].北京:中央民大出版社,2014.
[4]肖向夷.五年制大專師范院校學前雙語教育師資培養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
[5]李姍娜.內蒙古地區蒙漢雙語教育政策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9.
[6]王善安.學前兒童維漢雙語教學研究[D].西南大學,2013.
[7]邵明星.幼兒園藏漢雙語教學實施個案研究[D].西南大學,2014.
[8]龍紅芝.民族地區學前雙語教育的幾個理論問題研究[J].西北民族研究,2012(4).
[9]周兢.新疆學前雙語教育情境中民族兒童的漢語發展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14(1).
[10]孫麗華.我國少數民族學前雙語教育實施瓶頸與改進策略[J].中國教育學刊,2014(4).
敖敦格日樂(1986-),女,蒙古族,內蒙古興安盟人,內蒙古民族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學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