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寶峰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電力在日常生活中起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我國各個城市電力需求量也在持續增長。這就要求供電企業不斷提升電力服務水平。而技改工作是提升供電企業電力服務水平的關鍵一環,而從深層次來說,要做好技改工作,就要先做好技改現場管理工作。
關鍵詞:技改工作;安全管理;安全意識;工程驗收
中圖分類號:F42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6.03.047
近幾年,技改工作非常繁重,而保證技改現場管理工作安全、合理,是技改工作得以完成的重要前提。在技改工作圓滿、安全完成的過程中,專業管理人員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這是因為專業管理人員既是班組的管理者,又是領導的助手,對技改工作起著組織、協調、落實的作用。現就如何抓好技改現場管理工作,筆者談談自己的看法。
1 工作前的準備事宜
在技改工作前,首先,管理人員要組織召開現場班前會,做好工作“三交代”——交代說明工作內容、施工方案、技術指標和規范要求,交代說明人員分配、任務安排和時間要求,交代說明施工現場安全措施布置情況、工作范圍、注意事項、危險點的預防及控制措施。其次,管理人員要在施工人員進入現場前到工作現場進行檢查,核對工作地點、設備名稱,認真檢查現場的安全措施布置是否完善、是否符合現場實際條件和規范要求,并向班組成員詳細說明工作票上所列的工作內容、技術措施和安全措施,在確保施工人員個人安全防護措施完備且認真簽寫好“兩卡”后,才可以開工。最后,認真、仔細檢查技改用到的工具、材料和備件,確保現場施工材料準備充足,備件完整無損,攜帶的工器具合格、可靠。
2 堅持“以人為本”,把好現場安全關
做好安全思想工作、保證現場安全是各項工作順利完成的前提。現場監護人必須始終在技改現場認真監護,及時發現并糾正施工人員的不安全行為,及時提醒施工人員應注意的安全事項,做好施工現場安全監護工作,并對施工全過程進行安全監護。在施工過程中,嚴格要求施工人員遵守現場紀律,認真落實各項規章制度和現場所布置的安全措施,嚴禁作風散漫、違章作業、違反現場勞動紀律的行為發生,保證每個施工人員做到“四不傷害”,杜絕安全事故發生。在技改現場,要堅持“以人為本”,及時了解施工人員的身體狀況和精神狀況。不論在工作的任何時刻,管理人員都應留意施工人員的精神狀態,并在施工人員產生不良情緒后及時疏導,做好現場施工人員的動態管理工作,杜絕安全事故發生。同時,對于戴安全帽不系帶、穿工作服不扣扣子的不安全行為,一定要嚴厲制止;對于習慣性違章、我行我素的蠻干行為,要堅決抵制。此外,做好施工現場施工人員的安全思想工作也極其重要。“思想決定行為”,安全事故的發生,部分原因是施工人員帶有不良情緒和習慣性違章,而習慣性違章是可以完全避免的。這就需要管理人員做好施工人員的安全思想工作,使施工人員具備自我保護意識。要想徹底杜絕習慣性違章現象,還應該以各類事故案例——血的教訓來教育施工人員,不斷提高他們的安全意識。只有這樣,才能順利完成各項工作任務。
3 貫徹執行好“三措”工作
“三措”在某些人看來只是為了應付檢查,可有可無,加上編制人員不熟悉現場實際情況或施工流程,“三措”內容模糊、概念不清、重點不突出,現場管理雜亂無章。在這種情況下,往往會出現忽視安全、淡化安全甚至忘記安全的現象。沒有安全,一切都無從談起。做好“三措”的編制工作是“三措”真正落實貫徹的基礎。因此,編制人員要根據現場實際情況,突出“三措”的技術性、必要性、完善性和安全性等,特別是安全措施的重要性,是“三措”的重中之重,且安全措施必須按《安規》《兩票》的要求嚴格落實,嚴防人身誤觸電、誤進帶電間隔區、誤蹬誤碰帶電設備、高空墜落和機械傷害的重大人身事故發生。在多班組、多工種作業時,各級管理人員要各司其職,做好本職安全管理工作;管理人員應將批準的“三措”文件提前分發到班組,組織班組人員進行認真的學習、討論,同時,根據“三措”方案對班組成員進行提問,以使人人熟悉工程內容、施工流程和安全要求。此外,還要明確工作現場危險點的預防和控制。專業管理人員要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加大對施工現場的監管,將“三措”真正落實到實處,防止各類事故發生。
4 做好工程掃尾工作
工程的完成并不代表技改工作結束。經過長時間的工作,隨著工程的完成,施工人員不僅身體疲憊,思想上也會出現松懈、麻痹。此時,管理人員更應該嚴格執行工程質量標準,監督施工質量,仔細查看工程的每一個環節,使其達到工程質量標準;仔細查看設備的每一個部位,檢查有無工具遺留。此外,管理人員還要組織班組人員進行安全總結,查問題、找漏洞,做到防患于未然。總之,做好驗收工程整改消缺工作,一改到底,不留缺陷。
5 結束語
總之,科學的生產管理體制是抓好技改現場管理工作的基礎。管理人員不僅要掌握先進的科學技術,更要學習先進的科學管理理論和實踐,用科學的管理方法解決技改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升技改工作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編輯:劉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