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階段是大學生個體走向獨立、個性走向成熟、個人走向社會的關鍵過渡時期,高校學生在大學階段能否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生命觀有合理的認識,對大學生及社會來說意義重大。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的急劇轉型時期,民辦高校學生面臨來自學業、人際關系、情感、就業等諸多方面的心理壓力,本文在對生命教育的內涵、民辦高校學生生命價值漠視成因、民辦高校生命教育的現狀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探析民辦高校生命教育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生命教育 生命困惑 生命教育課程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1-0020-01
一、生命教育的內涵
生命教育思想最早由美國學者杰·唐納·華特士于1968年提出,并在加州創建了阿南達學校實踐生命教育思想,澳洲于1979年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life educational center),明確提出生命教育的概念,日本1989年的《教學大綱》中針對青少年自殺、污辱,殺人、破壞自然環境、浪費等日益嚴重的現實,提出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對生命的敬畏”之觀念來定位道德教育的目標?!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要重視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國防教育、可持續發展的教育。”第一次把“生命教育”作為國民教育的重大主題之一。生命教育倡導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呵護生命,旨在激發生命的活力,張揚生命的自由,提升生命的質量,實現生命的價值。有學者將生命教育的內容概括為“三個層次”“四個向度”“五種取向”[1]即:保存生命教育、發展生命教育、死亡教育;“四個向度”即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環境、人與宇宙,“五種取向”即生理取向、心理取向、生涯取向、社會取向、死亡取向。目前學者對民辦高校大學生生命教育特殊性的關注不多,本文擬從民辦高校學生生命教育問題的成因與路徑的角度展開探討。
二、民辦高校大學生生命困惑原因分析
1.生命教育的缺位與碎片化現象并存
《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中根據男女生理周期不同得出男八女七的結論,即女子在14—21歲,男子在16—24歲是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而此階段正好是學生從高中教育向大學教育的過渡期,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也是青春后期心理社會化的重要階段,也是青年人心理動蕩最激烈、心理沖突最尖銳的生活困惑期。在我國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型的過程中,大部分學校仍以分數作為衡量學生是否優秀的主要標準,學校的心理咨詢機構也以服務考生高考、減壓為主要內容,且高中階段的課程體系設置與考核內容未將生命教育作為硬性指標。進入大學生活的大學生在生理和心理上的特點是:1.自我意識強化與追求獨立但自立能力差現象并存。2.社交、戀愛愿望加強,情感豐富與波動性較大,自我控制能力不強現象并存。3.富有理想與理想信念模糊現象并存。4.求知欲強與甄選知識能力差,抵制不住誘惑,易受錯誤價值觀的影響現象并存。而職業院校教育更多的關注“何以為生”對“為何而生”的關注較少,進而加重生命意義感的缺失現象;目前我國民辦高校的生命教育途徑大多集中體現在思想政治課、大學生心理健康課、心理咨詢等形式中,專門的生命教育課程多以選修課形式存在,這種碎片化的教育模式很難使生命教育系統化、長效化地貫穿到大學生的內心。
2.功利化價值觀的影響與生命意義荒蕪感現象并存
德國著名哲學家海德格爾曾經指出:物性的過分擴張就會導致人性的匱乏與生存危機。在物質條件成為衡量人生成敗得失的主要標準的社會風氣下,大學生的人生目標也呈現出功利化特點,作為高考“失敗者”的民辦高校大學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學習、就業、戀愛、人際關系等壓力。生命價值認知模糊,自我意識偏差嚴重,生命責任意識淡漠,人際關系沖突增多,生命理想信念缺失,心理危機事件突出成為民辦高校大學生目前凸顯的心理問題。當這些問題無法在理想化、崇高化的大學課堂價值觀教育中得到解決時,面對良莠不齊的社會信息,在特殊身心階段的叛逆心理、從眾心理、立異心理的影響下,他們選擇讓自己毫無意義的忙碌,如迷戀網絡游戲、“不在郁悶中戀愛,就在郁悶中變態”。正如尼采所言:現代的人多以休息為恥,即使是長時間的靜坐思考也幾乎會引起良心的呵責……做任何事都可以,總比不做事的好,這是人們的行事原則。[2]
三、探析加強民辦高校生命教育的途徑
1.提升生命教育課程的地位,拓展生命教育內容
目前我國民辦高校普遍未將生命教育課程作為獨立的課程開設,在課程設置模式上或者將生命教育目標和內容融入到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大學生心理健康課中,或者將生命教育簡單化為法律講座、心理咨詢、特殊日宣傳、消防逃生演練等生命安全教育活動,針對上述現狀,筆者建議將生命教育課程作為獨立課程開設以提高生命教育課的地位,在授課內容上側重珍愛生命教育、磨礪生命教育、展示生命教育等內容;老師在授課態度上應堅持因材施教原則, 針對民辦高校學生自卑、學習吃力、自控能力差等特點側重鼓勵學生客觀評價自己、樂觀面對挫折、珍愛生命、樹立遠大理想、追求崇高的人生價值目標;在授課方式上堅持理論課與實踐課相結合,理論課授課過程中可以采用案例分析、小組辯論、觀看視頻的方式進行,實踐課中可以采取拓展訓練、志愿服務、參觀陵園、殯儀館、看守所、戒毒所等方式進行,使大學生不是作為單純的生命教育理論灌輸的受教者。
2.加強相關課程橫向滲透,體現生命教育目標
愛因斯坦認為:“學校應該永遠以此為目標:學生離開學校時是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一個專家”。因此,將生命教育融入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是落實國家教育規劃綱要的迫切需要,也是深化思政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實效性的必然要求。思政課教師應該在教學實踐中整合現有資源,將生命教育有意識的貫穿于教學環節,以生命教育為導向之一展開教學活動,實現學科間的“相得益彰”。如在《注重道德傳承 加強道德實踐》一章中,運用科爾伯格的道德六層次理論來加強同學們對道德的理解,理解高層次的道德在于奉獻,而不是置他人的生命財產于不顧,讓學生學會尊重他人生命。
在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中,教師應認識到心理健康不單純是心理學概念上“心理”的健康,而是作為生命整體表現出的狀態與問題。在授課過程中,教師應摒棄過分推崇心理學技術來“科學量化”學生是否存在心理問題的思想,以“把生命當做生命,用生命呵護生命,用生命喚醒生命,用生命滋潤生命”的態度,重視學生的主體性與主動性,幫助學生端正對生命的態度,引導其探討生命的態度、特性、價值、意義等核心議題,挖掘其生命中的優勢潛能。
3.打造優秀校園文化,豐富民辦高校學生心靈家園
教育事業是愛的事業,作為教師,應牢記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理念,秉承“要想給學生一瓢水,自己要先擁有一缸水”的原則,有意識的加強生命教育的知識儲備與知識建構能力,如具備較好的心理學、政治學、倫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等方面的知識,甚至還應具備較好的數學分析能力,用自己的知識與品格力量征服學生。
參考文獻:
[1]鄭桂榮. 從心理健康教育到生命教育的跨越與構建[J],龍巖學院學報,2011(1).
[2]何仁富,汪麗華.生命教育與意義建構[J],昆明學院學報,2009(2).
作者簡介:
滕金聰(1980年-),專業:蘭州大學國際經濟法,學歷:碩士研究生,職稱: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