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四妹
【摘要】在教育改革中,素質教育是重要的改革方向。體育教學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逐漸凸顯。在體育教學中與訓練中,如何將游戲很好的應用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我們不僅要看到游戲在緩解學生學習壓力和學生放松娛樂方面的作用,更要看到體育游戲在提升學生整體身體素質方面的功效。本文就體育游戲在體育教學與訓練中的聯系,簡要分析了其基本運用。
【關鍵詞】體育游戲 體育教學 田徑訓練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1-0208-02
以往的體育教育,田徑教學與訓練通常實行比較單一的“教”與“練”,使得學生的接受意愿非常疲倦。在單一的體育教學模式下,學生的身心健康難以獲得提升,同時學生的興趣愛好也受到阻礙。有些學生原本喜歡一項運動,可能會因為該種教學模式,使其望而卻步。而將體育游戲恰到好處的地融入到體育教學和訓練當中,對學生的身心健康和興趣愛好的發展可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一、選擇體育游戲的標準
在以往的研究測試中發現,只有科學、合理的體育游戲才經得起推敲,才適合系統長久地運用到田徑教學和訓練當中。而科學合理的體育游戲標準則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身體運動量的平衡調動
想要充分發揮體育游戲的作用,要看該游戲調動身體的運動量及運動量的平衡狀態。最好的狀態是能夠保證身體各個部位都能在游戲中得到運動,達到相對平衡的運動量,不宜過少,也不要過于劇烈。
(二)因時制宜
在選擇游戲時,要根據當時的天氣、氣候情況來決定,天氣和氣候的不同,體育游戲的選擇也相應不同。譬如,夏天溫度高,天氣炎熱,應當相對降低游戲的烈度、強度以及密度,運動量稍微降低,以防學生在游戲過程中出現中暑等不良身體情況。冬季寒冷的時候,也要適當降低運動量,但可以適當保持體育游戲的密度,調動學生身體在冬季的新陳代謝,保持學生身體體能和體溫。而春秋季節相對較舒適,可以選擇一些比較靈活的游戲,讓學生真正動起來。
(三)因地制宜
不同的場地環境、地理環境等應該分別選擇不同的體育游戲。譬如室內和室外的田徑場就是兩個不同的體育場地。在室內進行田徑訓練類的游戲時,要充分考慮到場地的范圍大小。在場地相對緊張的情況下,可以進行對場地范圍要求不高的體育游戲,諸如拔河和跳繩等。如果是場外,體育游戲的選擇就相對靈活,諸如四百米接力比賽、一百米跨欄等等。
(四)與訓練內容適應
體育教學通常是一項系統的教學內容,田徑體育的訓練一般比較頻繁。那么對于體育游戲的運用,不能散漫無章,也要相應系統化。在體育游戲的選擇上,要依據體育教學的內容來定。在田徑體育中,要盡量選擇與田徑運動相關的游戲。如:四百米接力比賽等。
二、體育游戲在小學田徑體育教學訓練中的應用
通過以上的游戲選擇標準分析,我們對體育游戲的選擇有一個基本的認識,接下來具體分析體育游戲在教學中的應用,筆者主要以階段標準來分析,體育游戲主要可以運用在以下三個階段:
(一)課前準備階段
課前準備,通常指體育運動前的熱身運動。熱身在體育運動中往往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一般來說,在學生正式運動前,體育老師會要求學生進行一段時間的慢跑、體操或其它形式的熱身,但在以往的熱身活動中,學生的參與度和積極性并不理想。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相應轉變教學觀念和方式,即適當地以體育游戲代替以往單調的熱身方式。前提是要保證體育游戲的運動量以及趣味性。這樣一來,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度將會大大提高,另外,熱身的目標也能夠恰到好處地達成。針對學生開展“老鷹捉小雞”、“蛇形踉”等既有趣又有運動量的游戲非常合適代替熱身。
(二)課程進修階段
體育教學的主要目的是鍛煉學生的體育技能以及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反觀現如今的體育教學,真正的目的很難在體育教學中落到實處。學生在體育學習過程中表現不情愿,難以真正體會體育精神。鑒于此,教師要選擇合理的游戲形式,在教學過程中滲入游戲,將游戲融入教學。使學生在訓練中放松,在放松中訓練。首先,教師要充分掌握多種游戲技能和游戲方式。在學生進行大量訓練的間隙,開展一些輕松不耗力氣的游戲;在進行某種單調的訓練時,在運動量差不多的情況下,用體育游戲來代替訓練。另外,最佳的方式是讓枯燥無味的訓練模式經過調改,成為輕松有趣的游戲式訓練,一舉多利,使學生訓練的氛圍變得活潑有趣。
(三)課程結束階段
在進行一堂體育課后,學生的身體狀況通常有所下降。這個時候就需要通過一些簡單輕松的游戲來緩解疲勞。既緩解了疲勞,又避免了剛剛運動后肌肉的拉傷。如踢毽子、扔燒包、滾鐵環、跳房子等等。
體育教育是當代教育改革中的重點,體育游戲是體育教育中需要被重視的內容。根據當前體育教育的現狀,如何讓體育游戲更好地與體育訓練結合在一起,并使其系統化,還需要體育教育工作者不斷努力。
參考文獻:
[1]黃軍.高職田徑教學中創新應用體育游戲策略的分析[J].當代體育科技,2015,21:37-38.
[2]王淑英.學校體育課程體系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