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教學中情感目標的定位,可以在三種文體中具體落實,記敘文,讀懂文中情;說明文,理清文中理;議論文,辨路識其真。
【關鍵詞】談情說愛 讀懂 理清 辨路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1-0067-02
《新課標》在三維目標中關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發展,它不只是一個必要目標,還是課程追求的終極目標。而這一目標,在語文教學中,常被忽略,或者落實得不明顯。如何將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落實好呢?我從文體上對此進行定位,為語文教學打開了一扇窗。
一、在記敘文中,做到“讀懂文中情,說出心里愛”。
首先,要求學生讀懂文章主要內容,明白文章的主旨,把握作者的感情傾向,在實際生活中能正確處理自己情感。記敘的文章內容無外乎,親情、友情、師生情、愛國情等,能讓學生明白這些情,他們內心情感層面厚實壯大,境界就能變得高遠。以課文為例:莫懷戚的《散步》講述的是一家人在田野散步遇到了小分歧,最后圓滿的解決了小矛盾,表現的是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課文的內容貼近實際生活,學生完全能理解并體會其中的真諦。在讀的過程中,學生把握了作者的情,學習后,就自己實際情況,能說出自己的感受,重新認識親情,他們從不同的角度詮釋了對親情的理解;胡適《我的母親》這篇課文,母親的寬容、隱忍、剛氣的性格深深的影響了作者,也震撼了學生心靈,母愛的內涵得到正確認識,他們體會到了母愛是一杯牛奶,是一件溫暖的外衣,母愛是自己失敗時一次默默的撫摸等。讀懂課文,明白文情,學生情感漸漸成熟,久而久之,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這樣情感目標自然落實。
二、在說明文中,做到“理清文中理,吐出心中情”。
學習說明文,弄清課文內容,篩選有用掌握信息,掌握科學知識后,學生自然吐出心中情,因為說明文它本身就具備科學性、知識性、準確性等,作者感情傾向是理智的,客觀的,真實的。讀葉圣陶的《蘇州園林》,學生了解蘇州園林的特點,領略蘇州園林的建筑美,他們熱愛中華文化的情感會油然而生;讀陳從周的《說“屏”》,學生了解“屏”的有關知識,也能體會作者對屏的感情及對傳統文化的擔憂之情,從而激發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讀茅一升的《中國石拱橋》,學生把握中國石拱橋的特征,激發他們對祖國文化的自豪感和對勞動人民的熱愛之情;當然這里讀是關鍵,也就是梳理信息的過程,一定做到準確無誤。信息掌握了,這里的是非曲直,讓學生自己感悟,此時說明文的情感目標就這樣落實在學生心中。
三、在議論文中,做到“辨路識其真,揚起心中愛”。
因為議論文它是闡述個人觀點與做法的文體,作者的感情傾向受學生審美意識的限制,情感與價值觀的落實取決于學生的認知。因此,認真理清論證思路顯得十分重要,只有讓學生心服口服的認定此觀點,才能更好落實情感目標。學習梁啟超的《敬業與樂業》時,先要理清這篇課文的論證思路,然后才能談自己的感受落實情感目標。文章開宗明義提出“敬業與樂業”的主旨,接著分別談論了“有業”“敬業”“樂業”三個問題,最后用“責任心”和“趣味”總結精神旨意,全文主旨鮮明,層次清晰,文短意長。學習后學生能感受先哲的思想風采,能培養他們科學的學習精神和生活態度,為了落實這一情感目標,可以以“心態與成功”為話題寫一篇文章,看看學生的情感目標是否達成;學習吳晗的《談骨氣》,也要這樣做先梳理論證的思路,作者首先提出“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的觀點,接著用三個事實論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從而論證中國人有骨氣,最后提出要有無產階級的骨氣。學生聽到到這么多有骨氣的仁人志士,就知道做一個有尊嚴、有價值、有骨氣的人才有意義;再進行拓展,讓學生看到今天的社會的發展,自信力是越來越強,更增加中國人民族的自信心,此時教育學生為祖國美好的明天而奮斗,本課的情感目標就達成了。總而言之,議論文的情感目標的落實是需要一個過程,不能操之過急,要注意欲速則不達。
我們知道文章是蓄著作者的情,蘊著作者的愛,我們要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通過學習,受知識的熏陶,在生活中知道辨別假丑惡,追求真善美,教育目標就達成了。我們不要把學生教成是接受知識的容器,要教育他們成為一個有禮有節、有情有義的人,也就是情商要高,才能適應社會。只有把學到的知識轉化為一種能力,才能是真正的掌握了知識;只有將文中的情感化為自己的情感體驗,并能用在生活中,才能叫學懂了,學活了。這是從文體的角度,對語文教學情感目標進行定位,對語文老師有幫助,望能得到同仁們的認可,讓語文教學擁有更廣闊的天空。
作者簡介:
疏根旺(1973年10月-),男,安徽省安慶市樅陽縣人,安慶市樅陽縣錢橋初級中學,教師,中一,學士學位,是縣級課題“轉化語文學困生”的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