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晨
(山東大學齊魯兒童醫院,250022)
更昔洛韋治療新生兒先天性巨細胞病毒感染的臨床分析
張 晨
(山東大學齊魯兒童醫院,250022)
目的 探究更昔洛韋治療新生兒先天性巨細胞病毒感染的臨床療效。方法 隨機選取本院2014年8月—2016年9月收治的40例先天性巨細胞病毒感染患兒作為此次研究對象,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每組各20例,對照組僅采用常規治療,靜脈滴注茵枝黃與白蛋白,同時給予藍光照射;實驗組在此基礎上給予更昔洛韋治療(誘導階段給予7.5 mg/次,每間隔10 h靜脈滴注1次,誘導治療12 d;維持治療階段10 mg/次,1次/d,靜脈滴注給藥,連續滴注3 d,維持治療3~4個月),觀察兩組治療前后臨床表現與實驗室檢查及病毒轉歸情況。結果 實驗組治療后臨床表現及實驗室各指標較治療前及對照組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治療前后臨床表現、實驗室各檢查指標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早期給予大劑量更昔洛韋治療新生兒先天性CMV有顯著療效,加強副作用監測可有效減少副作用,值得進一步研究與采用。
更昔洛韋;新生兒;先天性巨細胞病毒感染;療效分析
先天性巨細胞病毒(CMV)是新生兒常見感染病毒,可導致新生兒多器官受損,容易出現間質性肺炎等并發癥,間接影響到新生兒智力、聽力,易出現聽力及智力障礙,嚴重影響到新生兒正常生長發育[1]。新生兒先天性巨細胞感染后死亡率為12%~22%,存活患兒中有85%存在不同程度后遺癥,抗病毒治療依然是臨床治療先天性CMV的首選,更昔洛韋是一種光譜高效的DNA病毒藥物,該藥物對CMV抗病毒活性較強,在治療CMV上有廣泛應用。研究選取本院2014年8月—2016年9月收治的40例先天性巨細胞病毒感染患兒,探究更昔洛韋的應用方法及治療效果。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本院2014年8月—2016年9月收治的40例先天性巨細胞病毒感染患兒作為此次研究樣本,所有患兒均符合中華醫學會兒科學會感染消化學組制定的巨細胞病毒感染診斷方案:血清標本CMV-IgM(+)或者血/尿CMV-DNA(+)。將40例患兒分為兩組對比研究,實驗組與對照組患者各20例。實驗組中,男11例,女9例,出生時間1~36 d,平均(18.5±2.5)d,體重2 300~3 120 g,平均2 710 g,有5例患者出現青紫窒息。對照組患兒中,男12例,女8例,出生時間1~34 d,平均(17.5±3.8)d,體重2 100~3 108 g,平均2 604 g,3例患兒出現青紫窒息[2]。兩組患兒一般資料對比,包括年齡、性別、出生時間及體重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用藥治療兩組患兒靜脈滴注茵枝黃與白蛋白,同時給予藍光照射,實驗組患者在此基礎上應用更昔洛韋(湖北科益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0817,規格0.25 g),用藥方法為:誘導階段給予7.5 mg/d,每間隔10 h靜脈滴注1次,每次滴注時間>1 h,誘導治療12 d[3]。維持治療階段給予更昔洛韋10 mg/d,1次/d,靜脈滴注給藥,連續滴注3 d,每次滴注時間>1 h,維持治療3~4個月。
(2)用藥副作用及不良反應監測誘導治療階段每間隔3 d對血常規與肝腎功能檢查1遍,發現異常及時處理;維持治療階段每周對血常規復查,每2~3周復查肝功能,依據副作用對用藥劑量做出調整。
(3)復查項目治療后對異常檢驗項目逐一復查,包括血常規、肝腎功能及CMV-IgG/IgM(采用ELISA法檢測)、CMV-DNA(采用RCR法檢測)。
1.3 療效判定
臨床各癥狀消失,實驗室檢查各指標恢復正常,CMV-DNA,CMV-IgM轉陰為療效顯著。
1.4 統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使用SPSS15.0軟件對計數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均數標準差(±s),使用t檢驗計數資料,2檢測統計結果,以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表現與轉歸對比
治療后,實驗組患兒肝脾腫大及黃疸、皮膚出血明顯消除,體溫恢復正常,原始發射及肌張力均恢復正常,較治療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治療前后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療效較對照組更為顯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先天性CMV感染患兒治療前后臨床癥狀表現轉歸對比[例(%)]
2.2 實驗室結果轉歸對比
治療后,對兩組患兒血清總膽紅素、直接膽紅素及血紅蛋白、球蛋白、轉氨酶等異常進行復查,實驗組以上指標恢復效果優于對照組及治療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治療前后無顯著差異(P>0.05),詳見表2。
2.3 更昔洛韋副作用
實驗組患兒用藥后2例出現血小板輕度增高,1例出現皮疹,經停藥處理后好轉,未見其他嚴重并發癥與肝腎功能損傷。
本次研究選取病例均為先天性全身性感染,感染波及血液系統、神經系統、消化系統、免疫系統,各組織器官,均出現黃疸、貧血、肝脾腫大及球蛋白減少等臨床特有表現,與相關文獻報道一致。實驗室檢查血清特異性抗體CMV-IgM有較高的陽性率,陽性率較特異性DNA檢測高,可能與病毒間歇性排毒存在相關性[4]。更昔洛韋用藥后副作用監測顯示2例患者出現血小板輕度增高,與藥物導致的骨髓抑制作用存在差異性,仍需進一步研究。發生機制是病毒在體內復制、傳播,造成免疫病理性損傷[5]。由此,在治療中對病毒復制進行控制非常有必要。常規抗病毒藥物對病毒腺苷激酶有著較強的依賴性,耐藥性非常容易產生,從而影響到療效。更昔洛韋是一種新型核苷類抗病毒藥物,作為鳥嘌呤的核苷衍生物,可以在到達細胞后快速磷酸化形成單磷酸化合物,然后再經細胞激酶作用生產三磷酸化合物,在巨細胞病毒感染的細胞內有更快磷酸化過程,更昔洛韋通過競爭對病毒DNA聚合酶滲入到病毒DNA有效抑制,可以將DNA鏈延長,從而使病毒復制得到抑制,耐藥性不易產生,進而療效更為顯著[6]。本次研究40例先天性巨細胞病毒感染患兒確診后均給予大劑量、足療程更昔洛韋治療,所有患者癥狀均逐漸恢復,且各個病毒學檢查結果均恢復正常水平,較治療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充分顯示了更昔洛韋的顯著療效,而對照組中有5例患兒因激發細菌感染與腹水死亡。本次研究結果進一步顯示,一旦確診為新生兒先天性CMV感染,就需要及早進行大劑量、足療程的抗病毒復制治療,及早將各臨床癥狀減輕,進而使疾病發展得到控制,有利于將先天性CMV感染的病死率降低,還有利于并發癥的減少,通過加強對藥物副作用監測與血常規、肝功能的檢查可及時發現,并且處理副作用,使用藥更為安全有效。本次研究實驗組采用更昔洛韋分為誘導階段治療與維持階段治療,誘導階段劑量為7.5 mg/d,維持階段劑量為10 mg/d,用藥后經檢測未發現嚴重的肝腎功能損傷與其他毒副作用,顯示了以上劑量用藥是安全有效地。且與國外報道的大劑量、足療程誘導與維持治療結合用藥方案療效更為顯著存在一致性[7]。
綜上所述,新生兒先天性巨細胞病毒感染是新生兒常見病,如果不能及時控制與治療極容易對肝腎等重要器官造成較大損傷,危及新生兒生命,在常規治療基礎上給予大劑量、足療程的更昔洛韋治療效果顯著,具有副作用小、應用簡單、方便、見效快等優點,值得進一步觀察研究。

表2 兩組先天性CMV感染患兒治療前后實驗室結果轉歸對比[例(%)]
[1]陳平洋.小兒巨細胞病毒感染的診斷與治療進展[J].湖南醫學,2011,18(5)366-368.
[2]中華醫學會兒科學會感染消化學組.巨細胞病毒感染診斷方案[J].中華兒科雜志,2013,37(7):397-399.
[3]韓玉昆,傅文芳,許植之.實用新生兒急救指南[M].沈陽:沈陽出版社,2014,23(18):574-577.
[4]李文漢,胡儀吉.小兒臨床藥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20(14):339-340.
[5]李淑明.先天性巨細胞病毒感染70例臨床分析[J].中國醫藥導報,2015,6(13):228-231.
[6]賀曉日,陳平洋,王濤,等.不同劑量更昔洛韋治療新生兒先天性巨細胞病毒感染的臨床觀察[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09,11(8):641-644.
[7]陳平洋,賀曉日,王濤,等.更昔洛韋治療新生兒先天性巨細胞病毒感染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師雜志,2003,5(4):502-504.
Clinical Analysis in the Treatment of Neonatal Congenital Cytomegalovirus Infection Throughganciclovir
Zhang Chen
(Qilu Children’S Hospit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Jinan,Shandong,250022,China)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ganciclovir in the treatment of neonatal congenital cytomegalovirus infection.Methods40 cases of congenital cytomegalovirus infection in our hospital between August 2014 to September 2016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wereaverage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The control group only received routine treatment including intravenous infusion of Yin Zhi Huang and albumin and blue light irradiation therapy.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on the basis of such treatment,ganciclovir treatment was offered.(induction phase 7.5mg/kg,oneintravenous dripevery ten hour,12D induction therapy;maintenance treatment stage 10mg/ kg forone time every day,continuous 3D intravenous infusion,maintenance therapy 3 to4 months),clinical manifestation,laboratory examination and virological outcome of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and.Results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group,after treatment,the indexes of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laboratory outcome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after treatment,the index of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laboratory outcome of the control group,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Conclusion In the treatment of neonatal congenital CMV,large dose of ganciclovir at early period proves significant curative effect.Strengthening side effects monitoring can effectively reduce side effect and is worthy of further research andpromotion.
ganciclovir;neonate;congenital cytomegalovirus infection;clinical analysis
張晨,博士,主任醫師;研究方向:巨細胞病毒感染綜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