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健歡(梧州市第八中學廣西梧州543000)
高中體育分類教學模式探討
□肖健歡(梧州市第八中學廣西梧州543000)
隨著我國新課程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體育學科的地位和作用都日漸凸顯,體育教學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如何通過有效的教學方法促進體育教學效率的提升,是當前體育教師和學校面臨的重要課題。分類教學模式在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使不同基礎的學生都可以在課堂中獲得良好的身心體驗,從而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在高中體育教學中運用分類教學模式,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有利于促進體育教學效率的顯著提升。
體育教學分類教學高中體育
體育鍛煉是增強學生體質、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有效途徑,體育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促進學生身體健康,同時也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拼搏、勇敢的良好品質,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分類教學模式在高中體育教學中的應用,著眼于學生群體整體水平的同時也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學些的實際情況,分類設置教學內容,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所以在教學效率方面有明顯的提升。
分類教學模式的實施過程是體現因材施教基本原則的過程,指的是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以教學大綱為根本依據,以學生的個體差異作為出發點,根據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性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和訓練項目,從而緩解學生對體育鍛煉的排斥和恐懼,讓學生在體育鍛煉中獲得良好的身心體驗,增強學生對體育的學習信心,進而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高中是學生學習的關鍵階段,面臨高考的壓力,而參加體育鍛煉則是緩解學習壓力、調節精神狀態的有效途徑,學生在體育課堂和課余時間積極參與體育鍛煉,可以在增強體質的同時激活心理狀態,更加積極的面對學業壓力。
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下,由教師對體育動作進行分解、示范和講解,學生則機械的模仿和反復的訓練,這種教學模式對于面臨高考壓力的高中學生來說,顯然無法發揮體育鍛煉的作用,甚至會由于單一而枯燥的教學模式對學生的精神狀態產生較大影響,導致學生學習質量的下降。從當前高中體育教學的情況分析來看,存在的主要問題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分析:
2.1、教師的問題
長期以來,體育教學在高中教學活動中并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因為高中階段的學生面臨高考的壓力,所以學校和教師往往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升學率以及學生的知識學習,并沒有充分意識到體育鍛煉對于高中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意義,體育教師作為體育教學活動的直接參與者,自然也受到這種觀念的影響。目前,從事高中體育教學的教師,大多是由一名教師同時兼任多個學科教學,如籃球、足球等,而且有一部分體育教師并沒有進過專業的體育教學專業的學習,只是片面的了解體育運動的技能,但是卻缺少科學的理論體系做支撐,因此無法為學生提供專業的體育訓練指導,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體育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也間接影響了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
2.2、學生的問題
在我國傳統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下,學生也承擔著很大的壓力,他們在高中階段的任務似乎只有學習,因此學生對于體育運動往往也沒有濃厚的興趣。很多學生對于體育課程的態度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不愿意參加體育運動,甚至拒絕體育運動。隨著高中階段的學習壓力不斷增加,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頻率越來越少,而身體上的疲累與精神上的壓力會對學生產生更多不利的影響,極大的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高中體育教學活動的開展,是為了讓學生在積極參與體育鍛煉的過程中激發體育運動的興趣,積極的參與到體育運動中,并且達到增強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目標。高中階段的學生面臨繁重的學業壓力,而體育運動正為他們提供了宣泄壓力的途徑,同時也可以增強體質,只有具備良好的身心狀態才能更好的投入到學習中,因此加強對體育教學的重視、積極引入先進的教學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從學生的角度來說,很多學生認為參與體育運動是浪費時間,完全可以將這些時間用來學習,可以多背些單詞和共識,因此即使學校和教師為學生創造更好的體育環境,如果不能激發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也無法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從這方面來說,在高中體育教學中應用分類教學法,可以視為激發學生興趣的有效途徑,使不同運動基礎的學生都可以在課堂上有所收獲,增強學生的信心,這樣才能吸引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體育課程學習中。
從教師的角度來說,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選擇對體育教學效果有直接的影響,而且教師的教學思維對于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也存在密切關系,所以教師必須要積極探索一個適合高中階段的體育教學內容,并且可以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正確參與體育鍛煉的教學方法,分類教學模式則可以滿足這個需求,也為教師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了更多依據。
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分類教學模式更有利于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在學生個體需求方面有更強的針對性,因此可以滿足不同運動基礎的學生在體育鍛煉方面的需求,足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即使分類教學模式下選擇相同的教學內容,也可以為不同基礎的學生帶來不同的感受,不會因此而產生千篇一律的感覺,因為分類教學法的實施過程較為靈活,而且具有靈活性和趣味性,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4.1、細化教學內容
通過體育教學內容的細化可以充分突出分類教學模式的優勢,從而促進體育教學效率的提升。高中階段的學習往往是枯燥乏味的,而體育課正是緩解學生壓力、放松身心的最佳途徑,所以教師要注重體育教學過程中分類教學模式的構建,注重教學實踐環節的實施,根據學生的體育基礎以及體育學習的需求將教學目標進行分解和細化,使學生在不同的階段都可以獲得達到學習目標的良好體驗,增強薛恒對體育運動的信心,使他們更加樂于參與到體育運動中,才能真正體會到運動帶來的樂趣。分類教學模式的構建過程中,需要注重的學生差異主要有學生的性別差異、興趣愛好差異,這是保證分類教學模式順利推進的基礎。由于男生和女生的生理特征影響,他們對于體育運動的興趣存在一定的差異,如男生天生愛動而且具有較強的競爭意識,所以他們喜愛的大多是籃球、足球等競技性體育運動,而女生天生愛靜,一般喜歡羽毛球之類的運動。另外,學生在進入高中階段以前,在接觸和參與體育運動方面的基礎也不同,有的學生已經參加過系統的體育訓練,而有的學生則從未參與過正規體育運動,因此需要考慮到這些影響因素,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對教學內容進行細化,充分突出分類教學模式的特點,可以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4.2、豐富教學形式
在高中體育教學中采用多種豐富的教學模式,可以改變傳統課堂教學中單一的示范和模仿的教學方式,可以更有效的激發學生的興趣。體育運動是一項充滿熱情的運動,如果學生缺乏積極性,則會對教學效率產生嚴重的影響,因此教師要重視教學形式的豐富性和多樣化,以培養學生多專多能的基本理念為指導,為分類教學模式的推進提供依據。在以往的體育教學中,通常是為了應付考試而開展一些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所以教師往往選擇考試的內容讓學生反復練習,并沒有意識到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課堂中的重要性,而在分類教學模式下,真正將體育課程作為學生文化課的補充,改變過去應付考試而學習的形式,借助多媒體技術豐富教學素材,可以為學生創造一個輕松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從繁重的學習壓力中解放出來。如在體育課堂中組織小組拔河比賽,既可以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到運動中,又可以在運動中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增強學生之間的溝通,讓學生了解到體育鍛煉對于緩解學習壓力、促進自身加納康發展方面的重要性,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鍛煉的主動性。只有不斷豐富體育課堂的教學形式,才能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進而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4.3、科學的考核機制
科學的考核機制可以對分類教學模式的推薦效果進行總結和評價,也可以為后續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提供依據。在以往的高中體育教學考核中,大多是根據統一的考核項目、考核標準、考核方式,定期對學生進行考核,考核完成就代表一個學期體育課程的結束,在這種環境下,教師和學生都為了通過考核而進行教學和學習,而且硬性的考核標準對于很多不擅長體育運動的學生來說,也產生了更大的壓力,如有的學生不擅長跳遠,但是在投擲鉛球方面卻成績優異,而跳遠這個項目在考核范圍內,投擲鉛球卻不被考核,學生跳遠成績不好,進而失去對整個體育學習的信心,而這種現象對于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信心也會產生較大影響,因此,在分類教學模式的推進過程中,需要注重考核機制的建設,在考核的內容、標準等方面都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設置多樣化的考核項目,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揮。對于考核時間來說,要依照教學大綱的要求進行合理安排,但是也需要考慮到學生的文化課學習情況,避免由于體育考核對學生造成更大的心理壓力,只要在規定的實踐內完成相應的項目考核,就視為合格,給學生足夠的自由選擇空間,也為那些體育基礎不好的學生提供了足夠的鍛煉時間,有利于增強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信心。
綜上所述,高中體育教學中實施分類教學模式,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個體差異,使不同體育基礎的學生都可以獲得適合自己的鍛煉計劃,使學生從運動中獲得更多良好的體驗,從而激發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興趣。同時,推進高中體育教學分類教學模式的實踐,也是因材施教基本原則的充分體現,鼓勵學生在參與體育運動的過程中找到自己的興趣點和喜愛的運動項目,并且養成終身運動的意識,這對于學生未來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1]李鵬程.關于高中體育分類教學模式的探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4(27).
[2]肖健歡.推進高中體育分類教學模式實踐的途徑探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4(03).
[3]盧明.關于高中體育分類教學模式的分析[J].當代體育科技,2015(29).
[4]畢海.推進高中體育分類教學模式實踐的途徑[J].當代體育科技,2015(25).
[5]公彥國,楊煥峰.分類教學模式在高中體育教學中的應用實踐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5(01).
[6]耿培柱.淺談如何做好高中體育的分類教學[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11).
G807
A
1006-8902-(2016)-08-L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