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嬌娜(成都體育學院四川成都610000)
通過高校運動員運動損傷反思各系統機能恢復的重要性
——以競技健美操為例
□李嬌娜(成都體育學院四川成都610000)
本文試圖通過文獻研究法以及邏輯分析法對高校健美操運動員發生損傷的性質特點進行探討,以期能進一步掌握損傷的規律,從機能恢復的角度對運動損傷進行闡述,為健美操訓練的科學化提供依據。
競技健美操運動損傷機能恢復
競技健美操是一項在音樂的伴奏下,能夠表現連續、復雜、高強度成套動作能力的運動項目,該項目起源于傳統的有氧健身運動;成套動作必須通過連續的動作組合,展示出運動員柔韌性和力量、七種步伐的多樣性操化動作、結合難度動作完成成套動作的競技能力。運動損傷是指在體育運動過程中所發生的各種損傷。其含義有兩個方面一是指在運動中發生的各種損傷;第二是指運動性損傷即運動技術性傷病。隨著世界競技健美操運動的飛速發展和我國健美操隊在國際大賽中的良好表現,極大地促進了各高校健美操運動的蓬勃發展。在我國目前的體制下,健美操運動的主流是高等院校,高等院校的運動員幾乎包攬了我國整個健美操界的中高級比賽。由于規則難度的逐步提高,各種損傷也隨之頻繁出現,這嚴重影響了訓練和比賽的順利進行,同時給運動員帶來生理和心理上的巨大壓力。因此,如何將運動損傷減少到最低限度,是當前所面臨的重要問題。
田麥久、武福全在運動訓練的科學化探索?中提出,“運動員在訓練或比賽以后,能否迅速而充分地恢復,直接影響著其運動水平的提高”。應該指出,各種生理機能并不是在運動結束以后才開始恢復的。實際上,它們在運動時,隨著能量物質分解后的再合成,恢復過程就已經開始了,但是分解過程超過再合成過程時,能量物質不可能完全恢復;而只有當運動結束后,劇烈的消耗停止了,合成過程超過分解過程,人體機能才逐步得到完全的恢復。因而運動后的“休息”,實際上是一個恢復過程,而“休息”的方式,又直接影響著恢復的快慢。為此,負荷和恢復始終是運動訓練過程中兩個緊密相連的過程,是決定訓練成效的兩個基本因素,在研究運動負荷控制的同時,還必須研究恢復過程的控制。
田麥久的項群理論(按競技能力的主導因素對競技項目的分類),競技健美操項目被劃在技能主導類表現難美性項群中。同項群中還包括跳水、體操、藝術體操、花樣滑冰、花樣游泳和技巧、武術(表演套路)等競技運動項目。探討難美項群運動損傷的成因和預防規律,各個項目之間有著較高的借鑒作用,以下幾篇研究對于本研究有較大的參考價值。
許立對我國參加全國體育舞蹈錦標賽的120名運動員進行流行病學調查,體育舞蹈專業組的運動員損傷情況相當嚴重,損傷的身體部位也比較多,其中損傷的病程多為慢性損傷,急性損傷較少。因為不同舞種的不同特點,各舞種的損傷病程不同,拉丁舞急性損傷的比例較大,而摩登舞則多數為慢性損傷。由于拉丁舞節奏活撥和身體動作奔放的特點極易造成運動員身體部位的急性損傷,若急性損傷還未得到及時恢復便進行大負荷訓練,久之便形成嚴重的慢性損傷。根據該項目的特殊性,分析得出損傷的主要原因是身體素質差、技術要領不正確、舞伴之間配合不當等。
劉瑞峰等人對備戰2008年奧運會藝術體操集體項目的國家隊隊員共計15人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損傷率達100%,損傷部位較于其它難美項群更多,損傷現象的出現也是比較普遍的。常見損傷部位依次為腰肌(椎)、骸棘肌、躁部、膝部、腳恥部,損傷性質以慢性居多,但是急性損傷的比例也不小,其中慢性損傷多以肌腱、初帶、肌肉創傷為主;急性創傷以關節扭傷、肌肉拉傷、骨折為主。
劉冬森對2012年國家花樣滑冰集訓隊進行運動損傷調查研究,發現我國優秀花樣滑冰運動員運動損傷平均3.35起/人,損傷發生頻率為2.48起/1000訓練小時;運動損傷主要是慢性損傷,以輕傷和中等損傷為主,損傷主要集中在下肢,腰背部和膝部是損傷的多發部位;運動損傷七月、八月、九月損傷發生最多。同時,運動員左右側髖關節和膝關節力量、軀干左右側旋轉力量以及平衡能力較為均衡,但膝關節屈肌力量和伸肌力量的差距較大;運動員的有氧能力、長時間無氧運動能力有待提高。對此,劉冬森提出了我國優秀花樣滑冰運動員的康復性體能訓練方案,在理論上為花樣滑冰運動員的康復性體能訓練提供指導。
以上學者對技能主導類表現難美性項群中的某些項目做了具體的研究,但是項目與項目之間的特點還是有較大差別的,也存在較大的差異性,競技健美操有它獨特的項目特點,是集難度與藝術于一身的競技項目。所以有必要對競技健美操獨有的項目損傷進行研究。學者對相關項目的損傷機制為競技健美操的損傷機制及預防提供了一定的參考價值,這是前輩們的辛苦付出得來的,在這里向前輩致敬。
2.1、運動員在思想上不重視,精力不集中而導致的運動損傷
運動員在思想上不重視運動損傷是導致運動損傷發生的主觀原因,思想決定行為,運動損傷的發生如果在思想上得到重視,那么就會通過行為表現反映出來。許多運動員在練習或學習新動作的時候,往往沒有意識到該動作發生危險的的可能性,只要在練習過程中稍不留神就可能出現細小關節的損傷或肌肉肌腱的拉傷,長時間不注意的話就會以小錯釀成大錯,導致韌帶的斷裂,這會導致機能恢復延長,影響訓練的進度,甚至會導致運動生涯的結束。外界干擾也是導致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之一,所以,運動員應具備高度的抗干擾能力,教練員在訓練專業的身體素質和技術之余,還應對學生的心理素質以及抗干擾能力加以科學化的訓練。運動員在思想上不重視,精力不集中導致了運動損傷,以至于運動員忽視了這一點,在練習過程中沒有做好預防工作而導致運動損傷的發生。
2.2、運動員訓練水平不夠,急于求成練高難度動作
對于運動員來說,成績是證明自己運動能力優秀與否的唯一標準,即人們所說的“用事實說話”,獎牌能夠證明自己的實力人們對運動員的認可也只有獎牌。運動賽場是殘酷的,運動員大都擁有一顆敢于拼搏,敢于競爭的心,他們急于練出成績,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這需要在自己日積月累的訓練基礎之上,在自己具有扎實的身體素質之時才能達到的。“揠苗助長”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聽說過,違背事物發展的規律以及違背事物常態都是要付出慘痛的代價的。運動訓練亦是如此,在自己身體素質達不到相應的標準和要求時,急于求成去練就高難度動作勢必會造成運動損傷。所以,教練員與運動員在平時的訓練中應注意在訓練難度時應按照自己實際的水平來練習,不要過高的要求自己。所以,達不到相應水平的基礎上,是不能練高難度的,否則受傷的幾率是非常大的。
2.3、違背科學訓練原則
教練員在整個訓練過程中起著向導作用,運動員運動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教練員決定的。教練員在某種程度上不恰當的訓練方法是造成運動員發生損傷的間接原因,教練員是運動員的引導者,如果教練員的訓練方法不恰當的話會直接影響運動員的訓練效果,甚至還會導致運動員發生運動損傷,如,訓練量過大或者不注重訓練后機體各機能恢復,這都會導致運動損傷的發生,而且這是相當重要的一部分原因。
2.4、準備活動不適當,忽視放松活動
縱所周知,在進行運動訓練之前應該做足準備活動,訓練后應該進行放松活動。做準備活動的作用一是降低肌肉的粘滯性,二是使機體各系統以及神經系統都興奮起來,盡快地進入運動狀態,做足準備活動可以大大降低運動損傷發生的幾率。而在運動后進行放松活動是因為要讓機體各系統盡可能快地進入靜息狀態,盡快恢復,在恢復過程中動態恢復、主動恢復要比靜態恢復、被動恢復有效地多。如果這些工作做不好,機體容易疲勞,這樣既不利于訓練,又容易發生運動損傷。體能專家曾經說過,在進行高強度的訓練后,應進行放松訓練。因為在高強度的訓練后,肌肉處于緊張凝滯呈塊狀的狀態,應對這些強硬的肌肉加以放松。可以運用恰當的按摩手法或各種放松手段進行放松訓練,有物理的和化學的放松方法。如果不講某部位緊張的肌肉放松開來,會牽連到其他肌肉,這樣會增加肌肉拉傷的可能性。所以,教練員與運動員一定要高度重視訓練之后的放松這一問題。
2.5、競賽和訓練組織安排不當
在競賽過程中運動員若因為競賽和訓練組織安排不當而發生運動損傷,這就是主辦方、協辦方等方面的問題。在競賽組織過程中可能會安排運動員兩項比賽之間的時間太短,運動員還沒有恢復就要參加另一場比賽,由于運動員體能不能跟上,在比賽過程中是很容易受傷的。運動員在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應該向裁判長反映問題,進行協商,有效避免運動損傷的發生。
2.6、競技狀態不良
運動在競賽過程中可能因為壓力過大,或心理素質不好而在比賽時走神或發揮失常,最后導致運動損傷的發生。在比賽之前,教練員不應給運動員太大壓力,正常發揮就好,這樣對運動員的有效發揮有好處,也可以減少運動損傷發生的幾率,比賽對運動員及教練員的心理素質有較高的要求,所以在平時的訓練中教練員應多組織比賽或在賽前提前到比賽現場適應場地,使運動員盡快適應比賽的氛圍,以至于在進入正式比賽時不會因過度緊張而發生運動損傷。
(1)損傷人群為男運動員比女運動員嚴重,損傷時段以技術訓練階段為主,損傷較多的部位依次是下肢、上肢和軀干。損傷部位以踝關節和腕關節居多;
(2)我國高校健美操運動員的運動損傷的性質以急性損傷占73.3%為主,慢性損傷僅占26.7%;損傷種類主要是韌帶拉傷、關節損傷、肌肉扭傷、鍵鞘炎等;
(3)影響高校健美操運動員損傷的主要因素包括是準備活動不充分、技術動作錯誤、精力不集中、帶傷病訓練、運動員自身條件等,國際競技健美操規則的變化、教練員水平等也間接導致損傷的發生;
(4)建議高校健美操的訓練要加強科學性,在比賽目標、項目編排、訓練強度等的實施上要依據實際情況和科學化訓練原理;提高教練員專業水平,提高運動員自身條件和自身防范損傷的意識;在訓練過程中要做到技術、體能、心理三種訓練并重,以運動員全面發展來預防和避免運動損傷的發生。
[1]洪濤.對我國大學生運動員運動損傷的調查與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28(4).
[2]姜麗.我國高水平運動員運動損傷的調查與分析[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5,25(2).
[3]吳春霞,我國少年藝術體操運動員運動損傷現狀及訓練學致因探討,2001屆,北京體育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論文.
[4]鐘進,吳潔.健美操踩關節損傷及防[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5,39(4).
[5]王春陽等.國際體育舞蹈運動損傷的調查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5,39(4).
[6]石大玲,章愛珍.我國大學生運動損傷調查及病因分析[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4,38(36).
[7]潘登,李貴慶.我國女子體操運動員躁關節損傷的原因及對策[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3,37(2).
[8]林毅,譚志敏.對我國女子體操運動員運動損傷原因的調查和分析[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3,23(5).
[9]竭曉安.我國女子體操運動員運動損傷情況的調查與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1,24(1).
G804
A
1006-8902-(2016)-08-Z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