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 郝文亭(海南師范大學海南海口571158)
消除無氧運動的推拿手法
□王健郝文亭(海南師范大學海南海口571158)
大負荷無氧運動過后,感到疲乏無力、肌肉酸痛,還會出現呼吸、心跳加快和心律失常,人總會疲憊不堪,肌肉疼痛要持續幾天才能消失。如果在下一次運動或訓練之前肌肉的酸痛感還未消失,不僅影響訓練效果,還會很大程度上牽制到訓練進度。如果能加快消除大強度無氧運動后出現的癥狀,對訓練效果和訓練進度都有積極的影響。在復雜繁多的推拿手法中,按手法分類主要分為四類:放松類手法、溫通內手法、助動類手法和整復類手法。對于大強度無氧運動后出現的癥狀,應該采用什么手法消除,首先我們應該明白無氧運動生理學機制。
無氧運動疲勞推拿手法
無氧運動是指肌肉在“缺氧”的狀態下高速劇烈的運動。無氧運動大部分是負荷強度高、瞬間性強的運動,所以很難持續長時間,而且疲勞消除的時間也慢。這種運動會在體內產生過多的乳酸,導致肌肉疲勞不能持久,運動后感到肌肉酸痛,呼吸急促。其實是酵解時產生大量丙酮酸、乳酸等中間代謝產物,不能通過呼吸排除。
1.1、機械損傷學說
早在1902年,Hough根據自己的觀察結果提出了“組織撕裂”假說,他認為運動后發生的肌肉酸痛可能是由于肌肉和/或結締組織撕裂所致。機械損傷包括細胞膜和細胞周圍結締組織的損傷,以及肌纖維的機械損傷。Hough認為未受訓練的肌肉參加長時間的工作可能導致損傷,疼痛是由肌肉內結構的損傷引起,包括肌纖維損傷和結締組織的損傷。
1.2、肌肉痙攣學說
Devries基于肌肉酸痛時EMG顯著增加,提出“局部缺血一痙攣”假說,認為運動引起參與工作的肌肉局部缺血,缺血引起疼痛,疼痛導致肌纖維痙攣,而肌纖維的痙攣進一步加劇了局部缺血,形成惡性循環。DevrieS等指出,肌肉疼痛激發了1個正反饋的環路:缺血引起肌肉收縮,進而產生痙攣,引起某些致痛物質(如P物質等)產生,進一步反射性地引起肌肉的強直痙攣,從而致使更多的致痛物質產生,使局部疼痛加重。
1.3、乳酸
對于人的身體來說,乳酸是疲勞物質之一,是身體在保持體溫和肌體運動而產生熱量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我們身體生存所需要的能量大部分來自于糖分。血液按照需要把葡萄糖送至各個器官燃燒,產生熱量。這一過程中會產生水、二氧化碳和丙酮酸,丙酮酸和氫結合后生成乳酸。如果身體的能量代謝能正常進行,不會產生堆積,將被血液帶至肝臟,進一步分解為水和二氧化碳,產生熱量,疲勞就消除了。堆積乳酸的肌肉會發生收縮,從而擠壓血管,使得血流不暢,結果造成肌肉酸痛、發冷、頭痛、頭重感等。
2.1、改善肌肉的營養代謝
推拿可以直接或間接的的促進肌肉的收縮,促進血液、淋巴的體液循環。使肌肉額外的營養物質和氧,同時也可以加快乳酸等有害物質的排除或吸收,可以改善肌肉的活性,比如肌肉的彈力、張力和耐受能力,充滿活性的肌肉可以在更短時間內消除肌肉疲勞,能夠延長肌肉做工時間。
2.2、解除肌肉的痙攣
肌肉痙攣是一種自然的生理保護機制,但持續的肌肉痙攣可擠壓穿行其間的神經、血管而形成疼痛。推拿解除肌肉痙攣的機制有三種;一是加快局部血液循環,是局部組織的溫度升高,從而降低致痛物質含量;二是用適當的按摩手法刺激,使局部的痛閾增高,來降低疼痛;三是使用一般按摩手法解除痙攣和肌肉緊張,如拔伸、屈伸、彈撥等。
2.3、促進損傷組織的修復
推拿對損傷組織具有良好的修復作用。在臨床上對肌肉、肌腱、韌帶等部分斷裂者采用了適當的推拿手法進行理筋,將斷裂的組織理順復位,一是可以減輕患者的疼痛,二是可以促進短程免得修復復合。實驗證明,家兔被切斷跟腱縫合后約兩周的時間里給以適當的按摩手法,能夠明顯的促進斷裂層面的復合,其膠原纖維的排列方向接近正常值,結構強度也提高了。
2.4、促進水腫、血腫的吸收
推拿具有良好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過加快靜脈血和淋巴液向心性回流,減輕局部脹痛,可以有效的降低組織之間的壓力,消除神經末梢的刺激從而降低疼痛感,并且有利于水腫和血腫的吸收消散。
2.5、對中樞神經的影響
在中樞作用方面,有人以較強的手法刺激健康人的合谷和足三里穴,發現腦電圖中α波增強,說明強刺激經穴推拿引起大腦皮層抑制,因而有較好的鎮靜作用,可以解除大腦的緊張和疲勞狀態;而在頸項部施用節律性輕柔手法也使受試者腦電圖的α波增強,達到與經穴強刺激同樣的效應。失眠患者接受推拿時,常常在推拿過程中入睡;而嗜睡者在推拿后卻神清目明、精力充沛,說明推拿對中樞神經系統既可產生抑制,又可使之興奮,具有雙向調節作用。
2.6、在內臟植物神經的影響
人們發現在頸項部采用輕柔手法推拿后,由于交感神經興奮性降低,血管舒張,腦血流量顯著增加;用肌電圖測定頸椎病患者頸部兩側肌肉的放電情況,則發現推拿后,患者緊張性肌電活動消失或明顯減少,這也可能是通過降低交感神經興奮性實現的。按壓缺盆穴處的交感神經星狀結,能使瞳孔擴大,血管舒張,同側肢體皮膚溫度升高;而按壓下腹部和捏拿大腿內側,則可引起膀胱收縮、加速排尿與代謝產物如尿酸、尿素和尿素氮等的排出。
2.7、對呼吸系統的的影響
推拿對呼吸系統的調整和增強具有顯而易見的效果,合適的推拿可以增加和改善肺的通氣功能,增加肺泡的通氣量。對胸部實施振法和拍法可以增加肺的末端潮氣量。按揉缺盆、中府、云門、肺腧,擦膻中等穴位可以增加肺活量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2.8、推拿手法促進乳酸分解
通過對無氧運動生理學機制分析,乳酸的堆積應該是造成無氧運動過后,感到疲乏無力、肌肉酸痛的主要原因,加快乳酸的分解是消除疲乏無力、肌肉酸痛主要手段,而利用物理手段引導,疏通血管,促進血液循環,是消除乳酸推擠的最直接有效辦法。
3.1、理論意義
在四大類推拿手法中放松類手法具有緩解肌肉痙攣、放松止痛、活血化瘀、消除腫脹的作用,溫通內手法則具有溫通經絡從理論上來說最為合適。放松類手法常用的有一指禪推法、扌袞法、揉法、纏法、拿法、撥法、搓法、擊發、彈法、踩蹺法、牽引法。溫通類手法常用的有摩法、擦法、推法、抹法、捋法、點法、捏法、捻法、掐法、振法、拍法、掃散法、推橋法、鳴天鼓、刮法。
推拿的作用取決于三方面;一是推拿手法作用的性質和量;二是刺激穴位的特殊性和推拿部位;三是機體的功能狀態。在認識患者機體功能狀態的情況下,按照手法的性質和量,結合治療的部位和穴位,可以將推拿治療分為溫、通、補、瀉、汗、和、散、清八種基本治療方法。更具運動后出現的現象以及各手法的性質我個人認為“通法”、“和法”、“散法”能對消除運動后的疲勞癥狀具有一定的效果。“通法”、“和法”、“散法”與放松類手法和溫通類手法有一定的重合部分,主要以推、揉、拿、按、拍、搓、捋等,所以我選取重合部分的手法來消除運動后的疲勞感。
3.2、實際操作
根據推拿手法循序漸進的原則,在運動后先以掌推法開始,以掌著利于需要不為腕關節略伸,使掌部做單方向直線推動,每個部位3-5次,時間大約3-5分鐘揉法以手掌大魚際或掌根手指螺紋面等部位為著力點,定于體表需要的部位,發力比帶動皮膚,皮下組織一起做輕柔緩和的旋轉動作,每個部位6-10次,揉法大約5-8分鐘,當患者全身放松的時候在進行下一步。
拿,以拇指和其余四指相對用力,提捏或者拿捏皮膚,該手法刺激較強作用時間不宜太長,每個部位3-5次,時間大約1-3分鐘,接下來以一指禪推法加大刺激,一指禪推法這里選擇一指禪螺紋面推法,主要以拇指螺紋面著力與需要部位通過小臂的擺動帶動腕部的擺動,使產生的力通過拇指螺紋面傳遞到需要的部位,使用該手法時要注意緊推慢移,緊推是指擺動頻率快一般120-160次每分,慢移是指拇指在皮膚上移動速度要慢,不要出現滑動的現象,由于刺激強所以作用時間短。一般1-2次就可以。
以拍法使刺激程度達到最大,拍法是以虛掌拍打體表,要求五指并攏,手掌關節微曲,掌心空出來,腕關節要放松,以小臂帶動腕關節自由屈伸指先落,腕關節后落;腕關節先抬起,指關節后抬起。拍打次數時間以皮膚輕度充血泛紅即可。按法,以手掌著力于需要部位,逐漸用力下壓,雖然刺激強但是相對來說比較舒適,如需要可以與揉法相結合,成為按揉,每個需要部位以按一次揉3-5次為宜。
以搓法進入推拿尾聲,以雙手夾住肢體雙手著力快速做交替或往返動作,雙手用力要均勻快搓慢移,盡量將肢體的每一個部位都過2-3次。最后以捋法和摩法結束,捋法以手指或手掌著力與需要部位沿著腱鞘,條索,脊柱兩側往返推動,每個部位2-3次,摩法用手掌在需要部位做環形有節律的輕撫動作,用力宜輕不宜重,速度宜慢不宜急。
在運動結束后先以走動放松為主,使心率和體溫慢慢降下來,在用按摩手法進行物理放松,使用推拿手法放松時應該積極配合,讓身體處于最佳放松狀態,推拿結束后不應該立即起身,而是靜靜平躺一小會,推拿后需要有充足的營養和足夠的睡眠才能使身體盡快恢復到訓練或運動前的狀態。推拿只是輔助性放松方式,放松主要還是以自身積極放松為主。
[1]王之虹,于天源.推拿學[M].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9.
[2]王建芳.運動對血清酶和肌紅蛋白水平的影響[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1988,7(l).
[3]肖明珠,郭慶芳.動物運動性疲勞方法學研究之——不同刺激方法對大鼠跑臺運動疲勞及恢復期糖代謝的影響[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1998,27(4).
[4]馮煒權.運動性疲勞和恢復過程與運動能力的研究新進展[J],北京體育學院學報,1993,12(3).
G804
A
1006-8902-(2016)-08-CY
王健(1991-),男,四川綿竹人,民族:漢族,畢業于海南師范大學,學生,學歷: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體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