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善研
(黑龍江龍煤礦業工程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黑龍江 七臺河 154600)
?
煤礦開采沉陷的預測方法、治理和監測對策研究
孫善研
(黑龍江龍煤礦業工程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黑龍江 七臺河 154600)
煤礦開采沉陷學科應重點研究采煤沉陷的預測方法、建(構)筑物下采煤、水體下采煤、采煤沉陷的監測,采煤沉陷區治理等技術。主要研究采煤沉陷的預測理論、建(構)筑物下采煤方法、水體下(上)采煤方法、采煤沉陷的控制措施、采煤沉陷的監測方法、采煤沉陷區的治理等問題。
采煤沉陷;預測方法;預測理論
對煤礦開采沉陷的預測理論和預測方法的研究,一般是針對簡單的地質采礦條件工作面較規則、采厚變化較小、緩傾斜或傾斜礦層、沒有太大的地質構造斷層和褶曲、采深較淺的全部垮落法開采情況下進行的,對于復雜地質采礦條件的開采,地表移動預測理論還不能滿足上述的要求,如對急傾斜礦層、山地、斷層帶、不規則礦層開采條件下等的開采預測難以滿足采煤生產需要,還需進一步研究。而這些研究是無法靠經驗統計的方法來完成的,必須研究恰當的巖體力學理論,以在準確的巖體力學理論基礎上建立恰當的預測理論和預測方法。
近年來,我國各礦區有大量的小煤窯開采,遺留下了很大的隱患,這是采礦研究人員今后必須面對和解決的重要問題。
目前,對于建(構)筑物下采礦的理論和方法研究已經取得了較大的成果,但還不能完全滿足建(構)筑物下采煤的需要,尚存在以下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
2.1 采動區建(構)筑物的設計理論和方法研究不足
如采動區建(構)筑物地基反力和附加內力計算方法與生產實際存在很大差異,使得按現行理論和方法計算出的建(構)筑物加固配筋過大。其主要原因是未考慮建(構)筑物基礎與地基的協同作用,過高地估計了建(構)筑物的地基反力和附加內力,因而,建立符合實際的采動區建(構)筑物地基、上部結構協同作用理論和附加內力計算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只有這樣,才能合理地設計采動區建(構)筑物和進行采動區建(構)筑物加固,使建(構)筑物下采煤方法邁上新的臺階。
2.2 新型建筑材料的研究
目前,我國的建筑材料比較單一,大多是磚石結構建(構)筑物,其抗變形能力較弱,尤其是抗拉伸變形的能力較弱,采煤過程中可能發生裂縫,因而,研究價廉、抗變形能力強的新型建筑材料成為提高建(構)筑物下采煤水平的關鍵。
2.3 大型工業及民用建筑物的抗變形結構研究
大型工業建筑物由于結構復雜、平面尺寸較大、要求較高等原因,其抗變形能力相對較弱,目前,國內開采技術研究人員對此項目的研究尚不足。隨著煤炭礦區的發展,今后會面臨大型工業及民用建(構)筑物下采煤及在塌陷區上方興建大型工業園區的問題,下一步我國煤炭礦區各科研單位、學會將在該方面進行理論和實踐的深入研究。
2.4 抗變形結構措施的研究
目前的抗變形結構措施有剛性措施和柔性措施兩種:剛性措施主要有頂底圈梁、構造柱、聯系梁、雙板基礎等;柔性措施主要是設置沉降縫和滑動層。現在,人們對其他抗變形結構的措施研究較少。
2.5 農村城鎮化研究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村城鎮化已成為一種趨勢。建立抗變形房屋,進行村莊遷建的合理優化、組合成為必然。因此,結合村莊搬遷,研究礦區農村城鎮化的相關問題已成為開采沉陷研究的一項重要任務和方向。
目前,水體下(上)采煤理論和方法的研究現狀是對于地質構造較小、覆巖巖性均勻、無巖溶分布等簡單地質采煤條件下的覆巖破壞高度預測可以達到較高的精度,而對于復雜地質采煤條件下的覆巖破壞高度的預測尚不能滿足采煤生產的需要。水體下(上)采煤理論和方法研究的重點仍是覆巖破壞規律和預測方法的研究。
3.1 覆巖破壞規律和預測方法的研究
重點研究復雜地質采煤條件下的覆巖破壞規律,尤其是斷層影響下、急傾斜礦層開采條件下、特殊采煤條件下(條帶開采、房柱式開采、放頂煤開采、水力開采等)的覆巖破壞規律和預測方法,研究露頭區開采覆巖破壞規律和預測方法,研究采動底板巖體的破裂規律和預測方法。
3.2 裂隙巖體應力滲流耦合關系的研究
研究裂隙巖體應力滲流耦合關系,建立符合實際的滲流計算理論和方法,為水體下(上)采煤提供理論基礎。
3.3 對水體下(上)采煤措施的研究
研究合理水體下(上)采煤的措施和防護措施,為水體下(上)的安全生產提供可行方法。
控制開采沉陷措施,“三下一上” 是采煤的關鍵,是減輕地表環境損壞的有效途徑,目前的地表沉陷控制措施較為單一,應加強綜合減沉措施的研究。
4.1 地表綜合減沉措施的研究
如大采寬條帶與離層注漿的結合、條帶開采與冒落空洞充填的結合,等等。
4.2 離層注漿減沉的相關理論、工藝和參數研究
如離層裂縫發育規律、注漿材料、注漿工藝、漿液擴散半徑、鉆孔布置方式和間距以及最佳開采工作面長度的研究,等等。
4.3 完善現有的開采沉陷控制理論和方法
條帶開采設計中條帶尺寸與覆巖結構的關系、深部條帶開采的設計理論和方法、房柱式開采的設計理論和方法等,力爭建立與覆巖結構、開采方法相結合的設計理論和方法。
4.4 加強新的控制措施的研究
如冒落空洞充填的相關理論、方法、工藝流程、減沉效果評價等。
監測手段的優劣是獲取準確相關數據的關鍵。目前的監測手段還難以滿足采煤沉陷研究的需要,應努力提高采煤沉陷的監測手段,為采煤沉陷研究提供準確的科學數據。
5.1 建立礦區開采沉陷和環境損壞的實時監測系統
借助遙感、GPS等先進監測手段和方法對煤炭礦區實施實時動態監測,獲取大量信息,為發展采煤沉陷理論、控制礦區環境提供準確資料。
5.2 研究新的巖體內部移動監測系統
現有的巖體內部移動監測系統監測精度較低、費用較高,難以滿足采煤沉陷研究的要求,發展價廉、精度高的監測儀器和監測方法是采煤沉陷學科發展的一項艱巨任務。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與提高,這些問題必將得到解決。
5.3 確定老采空區、小煤窯、溶洞位置和空間分布形態
準確確定老采空區、小煤窯、溶洞位置、空間分布形態是防止老采空區造成災害性的關鍵,在這方面,目前我國的監測手段缺乏,需要加強探測方法和手段的研究。
采煤沉陷區的治理是恢復礦區環境的唯一途徑。目前,我們對礦區環境的治理方法比較單一,綜合治理方法研究較少,生物復墾技術剛起步,建筑復墾技術尚不完善,這些都是應重點解決的問題。
[1] 鄒友峰,鄧喀中,馬偉民. 礦山開采沉陷工程[M]. 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3.
[2] 張宏偉,郭忠平. 礦區綠色開采技術[M]. 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8.
Study on forecasting methods, control and monitoring countermeasures of coal mining subsidence
SUN Shan-yan
(Heilongjiang Longmey Coal Mining Engineering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Qitaihe 154600, China)
The discipline of coal mining subsidence should focus on the prediction method, the mining under the building, the mining under the water body, the monitoring of coal mining subsidence and the treatment of mining subsidence area. This paper made main research on prediction theory, method of mining under the building, method of mining under the water body, control measures of coal mining subsidence, monitoring methods of coal mining subsidence, and the governance in mining subsidence area.
Coal mining subsidence; Prediction method; Prediction theory
2016-10-24
孫善研(1984-),男,工程師。
TD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