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奇(黑龍江電視臺,哈爾濱150090)
?
電視編輯類新聞節目整合之道
孫一奇
(黑龍江電視臺,哈爾濱150090)
摘要:在傳統媒體面臨激烈競爭的今天,電視編輯類新聞節目也面臨著巨大挑戰。應對挑戰,需要具備“整合思維”,這種“整合思維”包括:符合電視節目的特質,注重同類事件的延展,加強服務信息的導入,嘗試外地新聞的本地化轉換,這樣處理過的新聞才更有深度、廣度和溫度。
關鍵詞:編輯類新聞;整合思維;本地化轉換
全媒體時代,包括電視媒體在內的傳統媒體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尤其對于電視編輯類新聞節目來說,一個熱點新聞事件各媒體爭相報道,消息及時性、選題唯一性的傳統優勢已逐漸被微博、微信、移動客戶端等新媒體形式所取代。因此,電視編輯類新聞節目要想脫穎而出,一定要有自己的節目特質和標識。具體來說,整合思維包括以下內容。
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人們第一時間獲取新聞的渠道往往是通過網絡、智能手機,可仍然有人對電視節目情有獨鐘,這是因為電視有自己的語言,有自己的魅力,有自己的特質,而“整合性”就是這種特質最大的表現。
對于不是以自采為主的編輯類新聞節目來說,包羅萬象應該是它的特征。這首先體現在選題來源要豐富,既有電視媒體,也有平面媒體,還要有網絡媒體,目的就是讓觀眾足不出戶便可知天下事。但對各類新聞的選取和呈現,絕不應該是簡單的“拿來主義”,一定要經過轉換和加工,寫出符合電視獨有的語言特質。將報紙語言變成電視語言、網絡語言變成大眾語言、書面語變成口語、專業術語變成通俗易懂語,應該是每個從業者必須具備的基本功。除了語言的轉換,選取的每一條新聞還應該經過再次整合、梳理、創作、創意的過程,這些都需要“整合思維”。
相對于偶然的個體事件,必然的共性事件更能引起公眾的關注,必然性意味著與自己的利益息息相關。編輯類新聞節目選題很重要,對選題的進一步挖掘更重要。要特別注重對一個孤立事件的深入挖掘,重視單個新聞事件所產生的類比、對比、延伸等關聯反應。有段時間,“兒童被困車內身亡”的新聞成為大家比較關心的熱點話題,很多媒體都做過報道,但在具體的呈現方面,各節目是有很大差異的,有的只是就事論事,有的則側重煽情。筆者認為,對于像這種大家都普遍關注的話題,在操作上就不應該只是報道某一個具體事件,而是要把一段時間內或者以前的同類事件進行匯總、梳理、歸納,從中找出共性。這樣一來可以豐富選題的分量,二來可以給觀眾更有意義的提示。
“公眾媒體雖然不能決定社會和輿論對突發公共事件的認知與解讀,但完全可以通過提供信息和設置相關議題引導人們關注事件的角度和意見”[1]。“大媽跳廣場舞擾民”也是常被媒體關注的新聞,其實報道這類新聞時,不光要看到矛盾沖突的一面,也要讓觀眾看到和諧的一面。在報道中如果能把類似“大媽戴無線耳機跳無聲廣場舞”這樣的新聞做關聯報道,落腳點放在“凡事只要認真思考,總有解決的辦法”,那么,新聞傳播的事件就不只是沖突與對立,更有和諧解決問題的智慧,新聞傳遞的價值就不只是主觀的正向引導,更有正能量客觀事件的支撐。
“新聞價值是選擇和衡量新聞事實的客觀標準,即事實本身所具有的足以構成新聞的特殊素質的總和。素質的級數越豐富越高,價值就越大。”[2]新聞除了要告訴人們發生了什么,還要向受眾傳播文化、科普知識、答疑解惑、糾正謬誤。編輯類新聞節目也應該在這方面努力,一條新聞的播發不止是報道事件本身,還涉及新聞背景介紹、服務性知識普及、大數據鏈接等,在這些方面下的功夫往往要超過報道事件本身。
例如,有這樣一條新聞“簽約后房價暴漲百萬,賣家反悔撬門收房”,說的是賣家因房價上漲將賣給買方的房子強行收回的事,事件中賣家即使承擔違約責任也有利可圖。這條新聞中,事實敘述清楚,評論指向到位,對賣家“得了利益丟了誠信”的做法表示遺憾。但是,如果在片中能再加一個法律層面的認定就更好了,這個認定就是“誰是房子的主人誰就對房子具有支配權”,即房屋買賣過程中,誰對房屋有支配占有權要以過戶登記為準,只要沒過戶,即使賣家反悔承擔的也只
是違約責任,提醒觀眾買房時要及時辦理過戶登記,以免帶來麻煩。這樣一個法律背景知識的引入,一定會對觀眾具有很強很受用的指導意義。還有這條“米飯竟也會過敏”的新聞,吃米飯過敏,這是新聞,除了米飯還有人對水果、樹木甚至純凈水過敏,這是同類事件組合。但到此還沒有結束,還可以引入“目前過敏成為全球第六大疾病”、“中國有2億多人患過敏性疾病”,這樣觀眾在收看節目時,除了看到這條新聞本身的新奇外,還能學到對自己和家人有用的醫學知識,新聞價值就更大了。
電視編輯類新聞節目多以外地新聞素材為依托,原因很簡單,外地新聞比本地自采新聞更有吸引力,這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全國、全世界發生的事情匯集在一起當然比一個地方發生的事件要豐富得多,但外地新聞要想好看就要解決一個本地化問題,這樣才能更吸引觀眾,在本地打造影響力。
外地新聞看似與本地新聞關聯不大,但只要用心,總能找到與本地的連接點,這個連接點就是“利益的相關點、新聞價值的接近點、心理上的動情點”[3]。比如一則關于外地電梯安全的報道,就事件本身來說可能會引起公眾的關注,因為它涉及生命安全,但如何通過這樣的新聞能使本地觀眾產生更多的關注,就需要進行本地化轉換,這個轉換就是關注本地的情況,例如本地電梯是否也存在同樣的安全隱患,電梯平時的維護情況如何,相關部門的監管是否到位,等等。這樣,一條外地新聞由于做了本地化轉換,本地觀眾的關注度就會因為利益相關點的放大而產生最大化。
電視,作為傳播文明最直接的工具,理應為文明作出更多的貢獻。對于電視編輯類新聞節目來說,在媒介競爭激烈的新形勢下,也要隨著客觀實際的變化而進行符合傳播規律的調整,為文明和文化的傳播作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孫瑋,張小林,吳象樞.突發公共事件中媒體角色與網絡輿論引導思路[J].東南學術,2014,(06):267.
[2]余家宏.新聞學詞典[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3]馬岳清.外地新聞本地化的策略和技巧[J].視聽界,2007,(03):57.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 8646(2016)02- 0139- 02
收稿日期:2015- 12- 12
作者簡介:孫一奇(1980),男,黑龍江綏棱人,主任記者,碩士,主要從事網絡新聞及新媒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