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互惠利他理論:歷史、問題與趨勢*

2016-03-15 12:07:56饒異
廣東社會科學 2016年1期
關鍵詞:理論策略

?

互惠利他理論:歷史、問題與趨勢*

饒異

[提要]互惠利他理論一直是國內外學者們研究的重要課題。在解決“利他主義難題”的基礎上,學者們分別從生物學、社會學、經濟學和文化學等視角對互惠利他行為做出闡釋,呈現出不同理論內容、理論特征及研究走向。在互惠利他理論的發展進程中,不同領域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個人發展、企業盈利和國際合作等問題上,為理解社會現實生活提供了新的思維方式和參考維度。

[關鍵詞]利他互惠利他合作

一、問題的緣起與發展的邏輯

利他行為是一個亙古而常新的問題,但真正進行系統研究的肇始于19世紀法國實證主義哲學家孔德(A. Comet)。孔德首次提出“利他”這一概念,在他看來,“利他”是與利己主義相對立的概念,強調的是為他人做出犧牲的高尚道德,人同時存在利己和利他的動機,而人的道德就是用利他主義對利己主義和自私的本能進行約束。孔德的利他主義有其自身的原初語境和理論邏輯,充分展示了人的生命本性以及利他行為的倫理學意義,但并不等同現代意義上的利他理論,更非進化論意義上的互惠利他理論。漢密爾頓(William Hamilton)、特里弗斯(Robert Trivers)、威爾遜(Edward O.Wilson)等學者立足于生物學基礎所進行的關于人類和動物之間的利他行為研究,形成了西方現代具有主流地位的利他理論形態。在生物學領域,其中,威爾遜在個體適應性基礎上對利他行為的界定頗具代表性,生物學意義上對利他行為的理解超越了傳統倫理學利他理論的理解,構成現代利他理論邏輯進程中的重要一維,標志著利他理論的主題發生了根本性的轉換。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人類合作生成機制的博弈論分析與哲學思考——基于互惠利他理論”(項目號11YJC720035)、2015年廣東省第二批打造“理論粵軍”專項資金資助“廣東創新社會治理的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

從總體上看,互惠利他作為利他的一種形式,是在互惠預期下不具有親屬關系的個體交換利益或好處的互動過程,不僅詮釋了非親屬有機體之間的合作行為,而且為解釋人類社會的合作現象提供了有力工具,不是僅僅停留于實證主義分析,而是要解決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利他主義難題”中所延伸出來的人與人之間合作與背叛行為的選擇困境。

所謂達爾文“利他主義難題”,主要指按照其適者生存的理論,利己的個體必然戰勝利他的個體,因而無法解釋個體之間的合作進化,達爾文只能把這類行為看作他的學說難點之一。圍繞這一問題,1964年,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的生物學家漢密爾頓首創進化論史上的一個重要概念“親緣選擇”,提出了親緣利他理論①。漢密爾頓提出的親緣利他理論沿襲了進化論的主要思維路徑,從個體角度成功地解釋了發生在生物界親族間的利他行為。在現實生活中,親緣利他作為一種原初的利他形態,以其實際效果誘發了非近親個體之間的互惠行為。然而對于非親緣之間的利他行為,親緣利他理論無法做出恰當的解釋。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互惠利他理論應運而生。為說明不具有親緣關系的個體之間也會發生合作與利他行為,特里弗斯創立了互惠利他理論,認為合作源自“你來我往”的互幫互助中。艾克斯羅德(Robert Axelrod)與漢密爾頓運用博弈論工具研究了合作進化的機制,通過計算機化的方法探討了策略在合作進化過程中的作用,從而將互惠利他理論帶到了一個全新的境界。在互惠利他理論的發展進程中,特里弗斯繼承和改造了博弈論的研究范式,提出了非親緣個體之間發生合作行為的可能性,艾克斯羅德與漢密爾頓的共同努力證明了這種可能性不僅存在,而且這種合作行為還能夠穩定地維持并發展下去。他們的思想得到了以道金斯(Richard Dawkins)為代表的社會生物學家的充分肯定與推崇。道金斯立足于生物基因理論,認為指令利他行為的基因不但沒有減少,而是增加了與利他個體相同基因在種群基因庫中的比例,表現型利他,而基因型利己,互惠利他行為的背后隱藏著自私的動機,只不過是一種開明的自私自利而已。

道金斯自私的基因理論思維路徑與特里弗斯、艾克斯羅德、漢密爾頓提出的問題是一致的,對這個問題的探討讓互惠利他行為背后的動因變得清晰。雖然這種建基于個體的互惠利他理論遭到了以洛倫茲(K.Lorenz)、愛德華茲(W.Edewards)和威爾遜等為代表熱衷于群體選擇理論的學者的極力反對,但是群體選擇理論由于無法在基因水平上解釋提高群體利益卻導致個體生存適應性降低的純粹利他行為是如何進化的,因而遭到包括道金斯、漢密爾頓和特里弗斯等在內的眾多主流生物學家的批判。在現代,卡內基—梅隆大學西蒙等人再度顯示對利他理論的熱情。1990年,西蒙(Herbert A. Simon)提出了馴順性理論②。該理論在受限理性的基礎上,指出只要社會強加給個體的利他主義要求與通過馴順性獲得的有利知識和技能相比不過分, 純粹利他的比例就會增加。這樣,馴順性理論就把互惠利他理論的主題從立足于回報的利他行為轉移到純粹利他行為上了。馴順性理論適應了人類社會的現實,注重純粹利他行為研究,不失為一項具有重要意義的工作,它標志著利他理論的成熟。

利他主義的出現,作為利己主義的對立面,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極端的利己主義、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的膨脹,而互惠利他理論,依據人的生物性和現實生活世界的實際,闡發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依存和合作及其合理性,揭示了親緣利他提升到非親緣利他行為的必然性及其社會意義,呈現了人類合作機制的原初動因和內在機理,使人們以往關于合作出現的主觀猜測和感性經驗上升到理論高度,并且逐步成為現代社會解釋各種社會行為尤其是合作行為的精致工具。合作是人類社會構成和存在的最深層基礎,互惠利他理論的提出無疑是人類認識史上的一個巨大的理論進步。互惠利他理論既涉及到個人行為選擇的優化問題,也涉及到社會和社群構成基礎的深層問題,這些看似簡單實則復雜的問題,被不同學科的思想家們從不同角度所展示,而不同領域的研究又根據各自研究基礎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和發展方向。

二、主要流派和基本觀點

互惠利他理論從不同視角深入分析和論證了人與人之間互惠利他行為的主要內涵和基本特征,回答了生物學意義上和現實生活中的許多重要問題,就研究主體和理論傳統來說,互惠利他理論大致可以分為四種路向:

第一種是生物學視角下的互惠利他理論,主要從生物本能出發來解釋人類的利他行為,認為人類存在某種利他基因。俄國地理學家克魯泡特金(Peter Kropotkin)以大量的觀察事實為根據論證了互助進化的機制,指出生物進化的規律是互惠利他,而不是生存競爭,互助和合作是包括人在內的一切生物進化的法則和影響生物進化的構成要素③。威爾遜堅信生物學是解開人類本性之謎的一把鑰匙,提出利他行為先天決定的觀點,認為人的利他行為是通過基因遺傳獲得的,是人類的本性。在對吸血蝙蝠分享食物行為進行實例研究的基礎上,特里弗斯指出,在動物群體中或兩種動物的長期交往過程中,互惠利他可能存在,但是這種行為的出現必須具備防范欺騙和識別對方的能力。在日后與受益者再次相遇時得到回報的預期下,個體以犧牲自身適合度為代價幫助另一個與自己沒有血緣關系的個體。在長期的交往中,這種行為被證明是一種合作的進化,能有效地擴展多邊關系,在群體中能顯示重要的作用。在這個意義上,特里弗斯從動物的社會行為出發去探討互惠利他行為的機制與特點,從而為建構科學的利他行為理論奠定了可靠的基礎。

第二種是社會學視角下的互惠利他理論,主要從社會關系的角度出發來解釋人的利他行為,將人類的這一行為理解為社會性行為。從宏觀的國家和社會層面,一些學者指出,互惠利他行為在國際關系及人類社會中廣泛存在,國際互惠是國際社會的根基所在。這一點從泰勒(Michael Taylor)、拉波波特(Anatol Rapoport)、艾克斯羅德、基歐漢(Robert Keohane)、斯坦(Arthur Stein)、米爾納(Helen Milner)到奧伊(Kennth Oye)的理論建構中就可見一斑。他們認為,源于國家為實現自我的延續、為獲取可預期的未來收益和維系人類共同體的需要,在國際關系中,國家可以通過自己的實踐實現互惠和利他主義的普遍化④。從微觀的個人層面,一些學者認為利他行為主要源自個人的主觀社會感受和對社會規則的遵守。正如亞當斯指出,利他行為是對得失進行衡量的產物,強調人們在衡量得失時容易與他人相比,因而影響人們利他行為選擇的是主觀上的公平感。在威爾遜看來,人的行為應與社會規范相一致,人們幫助他人,僅僅因為他們是按照社會規范和準則去做的,而利他行為則是個體對這些社會規范進行學習并內化的結果。

第三種是經濟學視角下的互惠利他理論,主要是從理性“經濟人”出發,將利己視為利他行為的最終目的。這一流派對利他主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首先,從經濟學的研究模型出發,分析互惠利他理論。互惠利他理論的模型主要包括直接互惠模型和間接互惠模型。在直接互惠模型中,利他主義者通過犧牲自身利益,從其他人那里直接獲益。顯然,根據自然選擇理論,這種獲利要比利己主義者少得多。但是,從重復合作和長時期發展來看,利他主義者的獲利更多。間接互惠模型則是在重復博弈的基礎上,利他主義者獲得的關涉到聲譽和地位等方面的回報,并且通過印象策略,獲得豐厚的回報⑤。值得一提的是,有學者則通過跨學科思維路徑,在理論生物學與進化博弈論的基礎上,將“直接互惠”和“間接互惠”結合起來,建立一個試圖揭示“人類社會進化動態性”的數學理論⑥。

其次,從經濟學的效用理論出發,研究互惠利他理論。以貝克爾(Gary S. Becker)為代表的經濟學家,從效用函數理論出發,建立了利他主義模型假設。據此模型,他指出所有行為都源自不同消費效用函數的極大化。通過一系列的效用函數計算,他試圖將人類的所有行為建立在資源約束條件下的廣義效用理論基礎上,并且把人類的非理性行為納入到這個分析框架中來,進而推斷利他主義是可用廣義效用函式來描述的,具有道德和經濟雙重收益的,提高“利他主義者”總效用的一種手段和工具。

最后,從博弈論出發,研究互惠利他理論。特里弗斯最先運用囚徒困境博弈建立了描述非親緣個體間利他與合作行為進化的自然選擇模型,這一模型被稱為研究互惠合作問題的經典范式。演化博弈論之父史密斯(Maynard Smith)和普萊斯(G. R. Price)將生物演化論與經典博弈理論結合,詮釋了自私的個體如何能夠實現合作,并提出了演化博弈的基本均衡概念——進化穩定策略⑦。艾克斯羅德與漢密爾頓合作,研究了演化博弈中的策略選擇,指出在非零和博弈中,諸多策略的較量最終獲勝的是合作策略而不是背叛策略,個體的合作和利他行為實際上也是一種生存策略。不僅如此,艾克斯羅德還進行了關于合作生成機制的博弈論實驗,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在特里弗斯和艾克斯羅德等人的基礎上,先后形成了標準迭演囚徒困境博弈模型、修正的囚徒困境博弈模型以及廚師困境博弈模型,并以此來解釋互惠利他行為及其進化機制。

第四種是文化學視角下的互惠利他理論,這一流派主要將利他行為理解為文化傳承和塑造的結果。威爾遜指出,自進入文明時代以來,人類社會“基因進化”的速度和作用遠遠小于“文化進化”的速度和作用,與此同時,這兩種進化相互作用,協同并進,實現人類利他行為的進化和延續。為進一步說明這一機制,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書提出了謎米(meme)概念。這一概念是指“在諸如語言、觀念、信仰、行為方式等的傳遞過程中與基因在生物進化過程中所起的作用相類似的那個東西”⑧。它被看作是文化的基本單元,通過模仿的方式從而得到傳遞。在此基礎上,許多學者對其進行深入的研究。其中,蘇珊·布萊克摩爾(Susan Blackmore)的影響較大。她認為謎米是利他主義傳承的條件。利他性的傳遞通過謎米的存在與傳播而順利進行,在謎米的驅動下人們實現合作,并且這種合作在自然選擇中走向進化穩定,從而代代傳承。如果說威爾遜對利他問題開啟了文化與基因綜合解釋模型,布萊克摩爾則在謎米—基因模式中將文化傳播的過程賦予了等同于生物遺傳的重要意義。

互惠利他理論猶如一個巨大的引力場,吸引著不同的學科不約而同地將自己的聚焦點集中于此,這些不同的學科、思想流派、理論模式和研究范式從不同層次、不同角度對互惠利他理論做了許多新的探索。從總體上看,互惠利他理論關注的中心是如何克服個體眼前或短期的私利而實現合作,并最終揭示無論是提高個體的適合度,還是化解利益沖突方面,利他的個體比自私的個體更具有競爭的優勢。合作與利他行為作為一種復雜的社會行為,從研究的理論特性和發展演變來看,不同的學科在為利他問題的解釋奠定理論基礎時,理論觀點之間的兼容和互補為探討互惠利他理論提供了普遍的必要性和現實的可能性。對互惠利他行為的探討,已成為生物學、社會學、經濟學、文化學特別是哲學關注的焦點。“及時把握這個領域的進展,無疑會發掘出新的哲學問題,大大開闊我們的哲學視野,豐富哲學研究內容。”⑨

三、主要的問題與發展的趨勢

互惠利他理論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日臻完善,對互惠利他理論的深入探討,已成為現代科學發展的趨勢,依據互惠的主體、方式、作用以及影響不同,現代互惠利他理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個人發展問題;二是企業盈利問題;三是國際合作問題。

第一,互惠利他理論與個人發展問題。在互惠利他理論中,經過自然選擇和進化而產生的互惠利他行為體現了利他與利己之間的必要張力。一方面,從理性人的前提出發,人是以謀求長期利益最大化為目標,正是由于人對自身利益的追求,構成了人們從事活動的基本動力。另一方面,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利益是從人的生存發展需要與客觀世界的聯系中產生的,因而,只有處于一定的社會關系中,依靠社會通過與他人合作或共同從事活動,個人才能存在和發展。個人為與他人進行更好的合作,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就必須選擇一定的策略。互惠利他理論給我們展示了策略較量的結果——基于回報的合作策略是競爭中的制勝之策。以囚徒困境為例,在單次囚徒困境博弈中,個體都會選擇背叛。但是一旦這種博弈不止進行一次而是多次,博弈的雙方就會自動選擇互惠合作策略——一報還一報策略。該策略總是以合作開始激發對手的合作,在對手收益更好的情況下以不嫉妒為前提在多次博弈中讓彼此收益居高不下,足以與背叛者相抗衡,因而合作與利他成為個體的必然選擇,合作得以維持。對于互惠利他的個體而言,利他行為似乎付出了適度的代價,但這種代價卻帶來了相應的回報,既能增進個人利益又能提高他人和社會利益,實現了利己與利他之間的統一,從這個角度出發,合作與利他的策略更有利于個體發展。

第二,互惠利他理論與企業盈利問題。隨著市場經濟不斷發展,企業之間競爭日益激烈。對抗性的競爭觀念一直在傳統企業的管理理念中占據主導地位。因為傳統企業的競爭策略是建立在零和博弈模式之上,即基于企業之間的收益完全對立,彼此處于你死我活的斗爭狀態之中。在這種競爭理念的作用下,不僅容易產生同行業之間的過度競爭,而且不利于企業抵抗潛在的外來入侵。由此出發,企業就必須改變競爭策略,重新建構企業的盈利模式。

這種盈利模式的建構,主要是基于互惠利他理論。認為在同一市場條件下,通過多次博弈,競爭雙方能預測出彼此可能的行為,從而相應地進行策略調整,以此來實現互惠合作。在互惠雙贏的基礎上,企業實現了在競爭中謀合作,在競爭中求發展,通過善待和引導對手來創收,進而在經濟全球化乃至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發展和壯大自身。那么,這種互惠利他競爭策略的實施需要哪些具體條件呢?首先,良好的聲譽是企業間建立合作的前提條件。因為從某種程度上說,聲譽就是一種博弈策略投資。其次,順暢的溝通是企業間穩定合作的重要方式。交流溝通,能加深了解,消除誤會,進而抑制背叛行為。最后,長遠且豐厚的利益回報是企業間持續合作的首要保證。長遠且豐厚的利益回報,會抑制企業間的背叛行為,強化彼此的持續合作。

第三,互惠利他理論與國際合作問題。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合作互利,互惠共贏,已經成為時代發展的趨勢。因而國家應該具有何種行為特征才能實現持續穩定和有效的國際合作態勢,成為國家與國家之間合作的一個關鍵問題。在國際環境里,作為有意圖的基本行為體,國家采取的各種策略構成了現實的國際關系。互惠利他理論為國家之間行為策略的選擇提供了重要啟示。按照互惠利他理論,國家行為體采取利他與合作行為,并不意味著自我利益的放棄,而是在互利互惠的基礎上實現彼此利益的最大化。

那么,這種合作策略的實施需要哪些具體保證呢?一方面,國家之間利益取向的一致性決定了國際合作的可能性。一般來說,國際關系本質上是非零和博弈,即國與國之間存在一定共同的利益取向。這種利益取向,包含內在利益和外在利益雙重維度,內外利益結構的變化會實現合作的出現和持續。按照互惠利他理論的研究模型,出于成本和收益的權衡,行為個體會相應地選擇合作或是背叛策略。基于獎賞性和懲罰性策略,雙方則會在互相調整利益結構改變收益值的基礎上,實現持續合作。另一方面,國家之間信息的互動頻率決定了國際合作的穩固度。在國家之間的信息互動之中,各個行為體更容易找到與自身取向相近的合作者,進而提高合作的成功率和彼此對前景的預期。同時,國家間的合作取決于雙方對長遠利益的預期,而國家之間持久和頻繁的互動為彼此了解對方的收益結構和決策方向提供了途徑,通過多次博弈,雙方會明白合作的長期收益明顯高于背叛帶來的短期利益。當然,合作的穩固和延續還需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國際機制對國家的行為選擇進行約束。

進入21世紀,在互惠利他理論研究中,強互惠理論的發展引人注目。鑒于互惠利他理論的不足,立足賞罰機制改變收益值,對于不求回報的純粹利他行為更富有解釋力。因為“懲罰”和“獎賞”分別能夠有效降低背叛者的收益和提高合作者的收益,背叛成為得不償失的選擇,從而人們會對背叛行為三思而行。但是誰來承擔獎賞或懲罰的成本?強互惠理論認為,對這個問題的回答關鍵在于懲罰機制,只要進入合作體的成員背叛,無論與我是否有直接利益關聯,甚至為此付出高昂代價,我都要對其施加懲罰。在此種純粹利他行為的作用下,人類合作的可靠性和穩固性得以保證。這種強互惠,能夠抑制群體中的背叛、卸責和搭便車行為,從而促進人群福利的增加,進而保證群體之間的合作⑩。強互惠理論彌補了互惠利他理論的缺陷,為有效地維持人與人之間的合作,促進企業的互利雙贏,增進國家之間的相互交流,降低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風險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啟示,也為理解社會現實生活提供了新的思維方式和參考維度。當然,強互惠理論也有許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例如強互惠者借以懲罰不合作者的條件是什么?以什么機制保證強互惠者的懲罰行為在人類社會中是有效的?如何對待懲罰行為引起的報復行為?這些方面的深入探討將成為今后研究的一個重要維度。

① William D Hamilton:The Genetical Evolution of Social Behaviour,I and II.JournalofTheoreticalBiology,1964,(7),pp.1-52.

② H Simon:A Mechanism for Social Selection and Successful Altruism.Science,1990,(250),pp.1665-1668.

③[俄]克魯泡特金:《互助論:進化的一個要素》,李平漚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7年,第12頁。

④黃真: 《國際互惠的基本類型及其倫理取向——兼論國家利他主義的動力根源》,北京: 《教學與研究》,2010年第6期,第63~69頁。

⑤齊翔:《互惠利他行為的演化模型與仿真》,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第21頁。

⑥Nowak M A, Tarnita C E, Antal T:Evolutionary dynamics in structured populations.PhilosophicalTransactionsoftheRoyalSocietyB, 2010,(365).pp.19-30.

⑦ J Maynard Smith,and G R Price:The Logic of Animal Conflicts. Nature,1973(246).pp.15-18.

⑧ R Dawkins,TheSelfishGen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pp.330-386.

⑨劉鶴玲:《生命與工具》,臺北: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2年,第40頁。

⑩ [美]赫伯特·金迪斯等:《人類的趨社會性及其研究——一個超越經濟學的經濟分析》,汪丁丁等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 178頁。

[責任編輯劉慧玲]

作者簡介:饒異,仲愷農業工程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中圖分類號]B82-06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14X(2016)01-0069-06

猜你喜歡
理論策略
堅持理論創新
當代陜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神秘的混沌理論
理論創新 引領百年
基于“選—練—評”一體化的二輪復習策略
相關于撓理論的Baer模
求初相φ的常見策略
例談未知角三角函數值的求解策略
我說你做講策略
高中數學復習的具體策略
數學大世界(2018年1期)2018-04-12 05:39:14
理論宣講如何答疑解惑
學習月刊(2015年21期)2015-07-11 01:51:44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欧洲美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人 | 欧美日韩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人免费看| 在线五月婷婷| 日韩视频免费| 青青操视频在线| 波多野结衣爽到高潮漏水大喷| 免费三A级毛片视频|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下载| 手机看片1024久久精品你懂的|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 最新加勒比隔壁人妻| 99re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国产精品| 成人国产三级在线播放| 欧美第九页| 国产成人8x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色伊人| 色婷婷亚洲综合五月| 波多野结衣二区| 午夜不卡福利| 国产色伊人| 欧美色视频网站| 国产精品内射视频| 99999久久久久久亚洲| 国产欧美视频综合二区| 久久精品一品道久久精品| 日韩无码黄色网站| 国产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伊人久久精品亚洲午夜| 3p叠罗汉国产精品久久| 色哟哟国产精品| 国产成人三级|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 欧美亚洲欧美区| 国产精品成人观看视频国产| 日本午夜精品一本在线观看| 成人午夜免费视频| 美女内射视频WWW网站午夜| 91丝袜乱伦| 国产一区在线视频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一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国产一在线| 高清欧美性猛交XXXX黑人猛交| 精品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奇米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成人综合网址| 日本亚洲成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超碰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美女视频一区| 亚洲精品午夜无码电影网| 色男人的天堂久久综合| 国产毛片网站| 亚洲精品第一在线观看视频| 婷婷亚洲视频| 色综合热无码热国产| 亚洲天堂区| 国产后式a一视频| 丁香六月综合网| 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波多野结| 丁香五月激情图片| 亚洲国产无码有码|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2020| 在线色国产| 色视频国产|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天堂亚洲网| 91美女视频在线| 夜夜操狠狠操| 国产午夜不卡| 91在线一9|永久视频在线| 综合五月天网| 久久亚洲美女精品国产精品| 亚洲a级毛片| 99热亚洲精品6码| 欧美日韩成人| 999精品色在线观看| 在线播放91| 国产三区二区| 欧美精品伊人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