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鳳
(黑龍江職業學院,哈爾濱 150080)
淺談高職院校成果導向教育模式
李秀鳳
(黑龍江職業學院,哈爾濱 150080)
成果導向教育模式是中國教育的一場改革,傳統的高職教育模式在人才培養上已顯露各種弊端,傳統的教育教學改革勢在必行。本文從成果導向教育模式理論構成、表現形式及可行性,成果導向教育理論的特點等幾方面闡述了成果導向教育模式,以期適應國家及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在成果導向教育理念的指導下,積極推進教育教學改革。
成果導向教育;人才培養方案;教育教學改革
成果導向教育模式是一種以成果為基礎的教育模式,它的前提是人人都能學會,它的中心是學生、最終的導向是成果,基于這種理論而設計的教育模式。與我國傳統教育理念相比較,最大的差異在于成果導向教育是一種強調能力培養、能力訓練的教育系統。教師要培養學生應對未來、適應未來的能力,也就是適應就業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成果導向教育強調的是發掘學生的個人價值和潛力。教師須“以職業需求為導向,以創新和實踐能力為主線,構建學生知識、技能和素養的結構體系”。
成果導向教育模式有一套完整的支撐體系。制定一定的策略計劃,這種策略計劃用以限定學生掌握知識的范圍、限定學生的學習技巧以及學生的學習態度,以便學生在未來社會中獲取成功。課程設定要有廣泛性和針對性的目標來源,并設定一定的學習情境。在自我分析的基礎上,學生要了解自己在這種學習情境中的不同反應。采取以人為本,以成果為導向,全面貫徹落實素質教育的教學手段。
目前,各高職院校紛紛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其中教育教學改革重點之一就是直接針對市場、面向就業,根據社會需要確定學生培養的成果,也就是成果導向。成果導向的基礎是專業技術成果,專業成果由專業和工作過程分析得出,組織教學基于這種專業成果并按照其結構方式進行,同時注重獲得專業技能。成果導向教育模式的教學手段與現階段教育改革所取得的成果充分融合。學校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等采取各種改革方案。
4.1 成果決定而非進程決定
在傳統教育中,幾乎全部通過教學目標、課程、教材、課表等歷程來規定教學安排與評價。評量依據完全是以學生學習經歷的累積,并不關心學生學到什么和能做什么。“學習成果決定”是成果導向教育強調的原則,學習成果與每項教學活動相關,以成果為參照進行課程開發,遵循向下設計原則。為了達成成果,在教學中要營造良好的學習情境,擴展機會,要求跟蹤學生的能力進展進行評量,確保學生高峰成就的達成。
4.2 教師指導而非教師主宰
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育,以涵蓋性課程為特點,教法以灌輸式為主,教師著眼于“教什么、如何教”。成果導向教育學生是教學的中心,強調教學指導。教師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如:應用示范、評量及診斷等進行引導,促使學生預期成果的達成。
4.3 合作學習而非競爭學習
競爭學習在傳統教育中極為重視,強調學生與學生個人之間的相互競爭,區分學生或對學生進行標簽化,通過評分形式來進行,將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關系放置在一種完全競爭的環境之中。在這種競爭的環境中,學習成功者和學習失敗者之間要想建立一種和諧互動的關系是不可能的。使學生的成功對立,導致少數學生成功,多數學生失敗。成果導向教育模式強調團隊合作促成學生共同成功,成果導向教育強調合作學習,反對競爭學習,鼓勵學生協同合作,通過團隊工作等模式擴展成功機會,讓所有學生均能成功。
4.4 整合知識而非割裂知識
知識的分劃是傳統教育強調的思想方法,學科相互之間有分明的界限,學生在這種情況下所學知識的自由遷移受到了阻礙,人才多樣百分比進程和學生心智水平的發展受到了限制。主張問題解決基于人的多元智慧的成果導向教育,強調知識的整合性。成果導向教育跨域整合了課程架構、教學授課、測驗及證書。學校負責支持這種整合,包括采取跨科目、跨領域、跨年級整合,從而引導學生展現聯結能力。
4.5 成果為憑而非證書為憑
傳統教育中,獲得學分與證書取決于參與學習的時間和個別的學習評價標準。以成果為憑是成果導向教育遵循的原則,要求學分與證書均緊密關聯,學校整體考量成果,學生要想獲得相應學分,必須展現出自己已經達到學校規定的所要考核的績效標準。通過調整、轉換等方式供學生掌控課程,從而達到績效標準,而不再受歷程安排的禁錮。基于學習績效決定學生升學與畢業,而與在校時間或年齡無關。
4.6 擴展機會而非限制機會
采用學分制、學時制、年級劃分、嚴格分科、鼓勵競爭等方法的傳統教育限制了學生的成功機會,從而導致學生先前失敗的經歷永遠存于心間,從而阻礙后續的發展。成果導向建立在一個假設的基礎上,即:“成功是成功之母”。因此,竭力擴展機會是成果導向教育遵循的理念,反對采取結構性區分與分類學生,而是采取包容性成功的方法,主張隨著學生學習與績效的增加,成績也隨之增進,并主張僅僅關注最終成果,這種最終成果包括任何階段的成果。成果導向教育還為學生提供了一定的學習內涵,這種內涵可修改,可變化,回應學習需求具有彈性,努力促使學生成功學習。
4.7 協同架構而非孤立教學
孤立的課程和個別的教師的作用有限,很難促成追求高層次表現和高峰成就的成果導向教育。為了高水平需求的滿足,網絡結構協同架構的采取在成果導向教育中是極其必要的,即教師通過長期溝通與協同合作來創造和開發課程、實施教學評量,引導學生達到考量標準。
采用一種反向設計的人才培養方案是成果導向教育模式人才培養方案的最大特點,它與過去的人才培養方案最大差異有兩點:
第一,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采取反向設計原則,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從需求分析開始,畢業時應具有的能力在學生剛入學時就已明確,從而確定課程體系。
第二,強調課程體系與能力結構之間要有一種清晰的對應關系。課程開發要對應能力,教學要以預期學習成果為導向。應用型人才培養是高職院校的定位,要制定成果導向教育的人才培養方案,注重分析社會需求,以確保符合行業企業需求的人才培養,在知識、技能和素養結構中,須注重職業適應能力的培養。
成果導向教育的教育理念先進,經過美國等其他國家多年的理論與實踐探索,已經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與實施模式,而且已經成為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的目標方向。為了適應國家及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迎接新的挑戰,高職院校需要在成果導向教育理念的指導下,積極推進教育教學改革。
[1] 王貴成.成果導向教育模式及其借鑒[J].教育評論,2009,(12):35-36.
[2] 謝海燕.基于成果導向教育的人才培養方案設計研究[J].教育園地,2015,(11):66.
[3] 王曉典.成果導向高職課程開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4] 馮筠.基于成果教育的課程改革實踐——以《用戶控制界面開發》為例[J].才智,2015,(10):90-91.
[5] 李志義.成果導向的教學設計[J].中國大學教學,2015,(03):88-91.
[6] 成卓韋,於建明,王家德,等.成果導向的教育理念與實施策略探析——以大氣污染控制課程為例[J].浙江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3): 23-26.
[7] 曹利欽,馬金晶.成果導向體育碩士專業學位課程設計[J].當代體育科技,2014,(04):59.
[8] 李志義,朱泓,劉志軍,等.用成果導向教育理念引導高等工程教育教學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2):71-73.
Discussion on achievement-oriented education mod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LI Xiu-feng
(Heilongjiang Vocational College,Harbin 150080,China)
The outcome-oriented education model is a reform of Chinese education,the traditional mod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alents cultivation has revealed various disadvantages,which makes traditional educational reform imperative.This paper expounded fromthe aspects of theory composition,forms,feasibility and features of education theory,hoping to meet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the country and economic society,and actively promote educational reform in the guidance of outcome-oriented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chievement-oriented education;Talents trainingprogram;Educational reform
G712.4
B
1674-8646(2016)16-0082-02
2016-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