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廈門市總工會 蔣麗琴
經濟新常態下廈門工會法治工作實現創新發展
□福建省廈門市總工會 蔣麗琴
福建省廈門市總工會按照全總、福建省總工作部署,學習貫徹十八屆五中全會、群團工作會議精神以及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牢牢把握我國工人運動的時代主題,堅持抓基層打基礎不動搖,著力擴大覆蓋面、增強代表性,強化服務意識、提高維權能力,加強隊伍建設、提升保障水平,推進工會工作法治化建設。團結動員廣大職工為廈門加快建設美麗中國典范城市、全面建設法治中國典范城市建功立業。目前,廈門市總工會法治工作實現基層化、經常化、科學化、實效化、品牌化。
加強工會法治宣傳。開展以“弘揚憲法精神,工會普法在行動”為主題的普法教育。每年舉辦百場普法講座,將“四個全面”、“五大發展”理念用法治思維推進工會法治化建設,提升工會干部法律素養。通過法制教育宣傳月、國家憲法日、法庭大課堂、法律大課堂、主題論壇、“工會是我家”電臺專題等生動活潑、職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深入開展群眾性職工法治文化活動。通過法院勞動法庭舉辦35場,超過3200人次參加“法庭大課堂”庭審旁聽并與專家互動、研討、分析案件,深受區工會干部和職工歡迎、頗具影響力,繼續加大調裁訴資源融合,逐步形成廈門工會的創新普法品牌。以案說法、三分鐘法律課堂等形式,以廈門發生的勞動糾紛案件為主要案例,請專家分析、點評,邀請工會干部和職工代表、企業HR旁聽,由專家現場解答問題,提升工會干部對勞動法律學法、研法、用法的最佳、最行之有效的效果,增強工會干部和職工群眾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意識。
推動百位勞動法律監督員、勞動爭議調解員、勞動關系調解員等工會法律服務隊伍建設。推薦16位工會干部擔任勞動法庭勞動爭議調解員、仲裁員;50位兼任廈門市勞動監察員。進一步推進全市各級工會建立專兼職勞動爭議調解員隊伍建設。依托市、區、鎮街職工服務中心(站),設立勞動爭議調解室,并在同安工業集中區進行試點,在300人以上企業普遍建立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依托站點推進勞動法律工作,推動了鎮街工會保障服務水平。目前廈門市38個鎮街和8個工業園區、4個行業工會職工服務站,均已建成職工法律援助服務點,加大對鎮街工會工作人員勞動法律監督的業務培訓及線上提供法律服務的管理的指導、規范,推動鎮街工會發揮勞動爭議調解及監督的作用,通過提升職工服務中心的建設水平,提升了鎮(街)、工業園區工會組織法律服務、法律監督、法律援助職工的水平及作用的發揮。
健全工會維權體系。繼建立“一室兩庭”(市勞動爭議調裁訴對接協調委員會辦公室、市人民法院勞動爭議巡回審判點、市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派駐工會仲裁庭)后,廈門工會去年1月24日推動廈門中院在濱海法庭設立全國首個勞動法庭,先后在思明、同安區、湖里、翔安、集美、海滄總工會設立勞動法庭駐區總巡回審判點。思明區法院與工會在職工維權工作上的創新經驗,在福建全省法院與工會聯席工作會上交流推廣。以“12351”熱線、主席接待日為主要載體,搭建工會信訪維權平臺,為職工提供調裁訴一體化維權的相關服務。全市現有工會法律援助服務機構4個,有工作人員10人,其中取得律師或法律執業資格的工會干部5人。有2家單位及個人獲“全國工會職工法律援助維權服務示范單位”。
精心組織法制宣傳月系列活動。首先與廣播電臺合作制作《工會是我家》法治化工會專題在線,以“依法維權 工會在行動”為主題與聽眾進行互動宣傳;同時在軟件園一期、湖里區、企聯、臺商協會等與相關單位聯動進行勞動法律宣傳及現場有獎知識問答;結合全年普法規劃開展工會干部勞動法律素養、工會法治化建設等普法志愿者、普法講師團參與組織的法制講座講座120場次,有6500余人次工會干部參與學習研討;運用新媒體及工會媒體網站、微信公眾號、編印小冊子、張貼畫、短信等進行法治宣傳;期間安排策劃五個專題研討、結合地方立法實施進行調研、召開勞動爭議調裁訴一體化、員工福利與社會保險主題的法治化工會建設工作推進座談會、根據不同群體組織10萬人次參與微信競賽、網上競賽等不同形式的法律知識競賽等。
做好工會法律服務。加強源頭參與。參與促成政府出臺《廈門市企業重大勞動糾紛解決方案》,以及人大制訂全國首個《經濟特區多元化糾紛化解機制促進條例》的立法調研和實施方案等幾十部(個)規章的修訂、制訂調研,提出修改意見上百條次。配合三方會議推動工資集體協商建設。通過市總工會與市政府聯席會議,舉辦兩岸勞動法律、勞動關系等課題比較研究、研討、論壇,開展“社會保險”、“休息休假”、“員工福利”、“規范勞動合同”、“十類案例分析”等主題沙龍,推行工會“一函兩書”制度,在科維彤創、老鑫旺、其特力等十余起群體性、典型性、特殊性勞動爭議及職工信訪中,向有關職能部門、企業出具意見函、勞動法律監督意見書、建議書制度。
加強干部勞動法律隊伍建設。一是加強對基層工會的分類指導。堅持從基層實際出發,在認真履行基本職責的基礎上,針對不同性質、不同工作基礎、不同組織形式的基層工會,提出勞動法律監督的工作要求。二是開展示范引領,通過不同區、街不同的典型與品牌進行示范引領,如思明區著重在法庭大課堂的學習推廣上示范;同安區著重在調裁訴一體化維權服務職工上進行示范;海滄區著重在新廈門人綜合體的服務來廈員工方面進行示范;湖里區著重在運用新媒體進行普法上進行示范;集美區著重在和諧勞動關系進行員工人文關懷上進行示范。三是探討廈門自貿試驗園區職工權益維護的研究,積極探索在自貿區建立園區工會勞動法務工作站,探討開展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勞動合同規制、規章制度規范、勞動報酬管理、工傷風險轉嫁等勞動法務管理的新機制。
深化群眾性創業創新活動。圍繞“共同締造美麗廈門”發展戰略。響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號召,參與困難職工創新創業及最低保障等五個相關政策的制訂、修改。
促進兩岸勞動關系比較研究交流。發揮“海峽兩岸職工交流基地”資源優勢,進一步加大與臺灣工會界的交流合作。2015年9月組織專家訪問團赴臺灣與中華兩岸勞資顧問師協會進行交流及學術研討。提交15萬字學術報告,兩岸研究成果專著在臺灣再次數次,成果運用在同安工業社區進行20家用人單位、1000個工會干部及HR的培訓與線上輔導。
做優服務品牌。圍繞職工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最困難、最操心、最憂慮的實際問題,深化“面心實”活動。爭取更多社會資源,繼續為工會會員提供普法教育、法律援助、線上咨詢、工會是我家等多元服務。深入工業社區、街道、臺商協會、企聯、勞動關系研究會宣傳工會勞動法律。
構建工會融媒體普法平臺。緊跟大數據、互聯網發展時代步伐,整合工會宣傳資源,構建新型工會融媒體普法平臺。以融合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思路,全面優化工會普法宣傳和職工法制文化陣地,在著力依托工會“一刊一網一微”(《廈門工人》雜志、廈門工會網、XM12351及FM12351微信公眾號)的基礎上,開設維權專欄、普法知識競賽、三分普法互動,目前微信公眾服務平臺累計關注數已達40萬人次,累計二十五萬人次參與法律知識競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