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振綱
靈活就業人員工傷保險困局亟待破解
□郭振綱
近年來,靈活就業由于渠道廣泛,進退方便,日漸在就業市場成為常態。然而,一些媒體在采訪中發現,不少靈活就業人員遭遇了工傷保險困局。比如,有些靈活就業人員因為不能參加工傷保險而無法享受相應的工傷保險待遇;有些聘用靈活人員的用人單位購買了意外傷害商業保險,但由于賠付標準低,雙方在賠償額度上往往會發生爭議;三是一些地方靈活就業人員發生工傷后,存在認定難的問題。所有這些,客觀上都影響到靈活就業人員的合法權益,影響到社會保險制度的完備性和嚴肅性,影響到社會穩定。
所謂靈活就業人員,主要是沒有固定用人單位的人員,主要包括如下幾種類型的人員:一是在兩個以上用人單位從事非全日制工作的人員;二是一些無法確定勞動關系,工作崗位、工作時間不固定的人員,即俗稱“打零工”的人員;三是自雇者,如個體工商戶。對于靈活就業人員的工傷保險,目前的現狀是,在全國層面看,對于該類人群只規定了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和醫療保險三個險種,工傷保險沒有納入;從地方層面看,盡管一些地方進行了試點,比如設立單項工傷保險制度,在固定險種中增加工傷保險項目等,但推進不理想;從用人單位層面看,一些用人單位通過購買人身意外傷害商業保險的方式解決職業傷害的賠償問題,但往往存在諸多爭議;從勞動者層面看,多數靈活就業人員沒有參保工傷保險。
一些靈活就業人員之所以遭遇工傷保險困局,原因是多方面的:從制度層面看,我國的《勞動法》《社會保險法》《工傷保險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沒有對此作出具體和完備的規定;從工傷保險經辦層面看,靈活就業人員參保工傷保險存在程序上的限制:一是有用人單位的靈活就業人員,由于存在兩個以上的用人單位,由哪個用人單位開設社會保險賬戶沒有明確的規定;二是沒有具體用人單位的靈活就業人員,無論是在人才交流中心、職業介紹所代理檔案的參保人員,還是在社會保險經辦機構開立社會保險自然人賬戶的參保人員,工傷保險險種都不在范圍之內;從工傷認定層面看,一些靈活就業人員發生傷害事故后,無法合理界定“在工作地點、工作時間”這兩個基本條件,也不好確定交通事故等視同工傷的情形,存在工傷認定難的問題;從工傷保險待遇替代層面看,人身意外傷害商業保險險種單一、賠償額度低、覆蓋面小,與工傷保險待遇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無法有效產生替代效應。
如果說過往靈活就業遇到的工傷保險困局,由于人員數量不多,且其中多數為農民工,其引發的社會問題不大的話,那么現在就不能再這樣認識靈活就業人員的工傷保險困局了。隨著去產能的推進、經濟結構轉型的升級以及農民工市民化進程的加快,靈活就業人員群體在一段時間內有可能呈上升趨勢。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戰略的實施,一些選擇創業的年輕人會主動不選擇固定的用人單位,這樣必然會遇到類似的工傷保險問題。因此,破解靈活就業人員的工傷保險困局,已經不僅僅屬于完善社會保險制度方面的問題,也不再局限于有效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范疇,而具有更廣泛、更宏大的社會意義。
破解靈活就業人員的工傷保險困局,可以采取制度保障、分類解決的思路。一是先由地方出臺靈活就業人員參加工傷保險的制度,解決其參保難的問題。比如,凡是愿意參保的靈活就業人員,都應該納入工傷保險范圍,確定合理的工傷保險費率,明確經費保障機制等。在取得成熟經驗后,從國家基本法律層面完善靈活就業人員的工傷保險制度。二是克服社會保險經辦層面對靈活就業人員參保工傷保險的限制。比如,勞動關系認定難、工傷認定難、賠付標準不統一等。三是嚴格執行現行法律,分類推進。對于有用人單位的靈活就業人員,明確具體的繳費主體,并強制用人單位繳納工傷保險費;對于沒有用人單位的靈活就業人員,設立專項社會保險基金,脫離現有“捆綁式”繳費機制,單獨繳納;打通商業類工傷保險和社會保險類工傷保險的區隔,明確商業類工傷保險的待遇趨同社會保險類工傷保險,形成替代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