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委組織部 蘇州市總工會
探索雙向互動黨工共建新途徑——江蘇省蘇州市外資企業黨工共建對策分析
□江蘇省蘇州市委組織部 蘇州市總工會
2015年5月,蘇州市委組織部會同市總工會組成2個調研組,深入28個開發園區、鎮和街道,重點調研了56家外資企業,召開33場座談會,訪談企業員工127人。通過調研,對全市外資企業開展黨工共建工作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
改革開放以來,蘇州市解放思想、搶抓機遇,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逐步成為江蘇省外資企業尤其是世界500強企業集聚度最高的地區。截至2015年底,全市注冊登記的外資企業17258家,世界500強企業中有146家。據統計,全市共有16408家外資企業建立黨組織,其中單獨建立黨組織4645個。外資企業在崗職工197萬人,黨員3.9萬名。全市建立工會組織的法人外資企業1.2577萬家,其中單獨工會6418家,有會員127.4782萬名,其中農民工會員70.211萬名。全市外資企業專兼職工會工作人員3.0536萬名。
面對外資企業在蘇州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蘇州市委堅持黨工組織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同規劃、共部署、齊推進,以各類開發園區為重點,以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為引領,深入實施為民服務先鋒行動和非公先鋒興企惠民計劃。著力在擴大黨工組織覆蓋面、增強凝聚力上下功夫,全市外資企業黨工組織的工作基礎進一步夯實、管理水平進一步提升、創新活力進一步激發。
注重理念先行,構建有效機制。各級黨組織堅持“圍繞經濟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經濟”“外資企業發展到哪里、黨的工作就延伸到哪里”等理念,按照“四個同步”組建原則(審批投資項目與黨組織設置同步提出,企業籌建與選派黨組織負責人同步考慮,招收企業員工與推薦黨員骨干同步進行,企業生產經營與黨建工作同步開展),理直氣壯地在外資企業中開展黨建工作。蘇州市委組織部制定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外資企業黨工共建工作的實施辦法》,加強對黨工共建工作的領導,積極構建各級黨委統一領導、組織部門會同工會組織齊抓共管,相關職能部門緊密配合的工作機制,各開發園區普遍成立外資企業黨工組織組建推進小組,分管書記任組長。推行外資企業黨工共建“三個聯合”工作法,通過對外資企業黨工工作聯合目標管理,提高黨工組織工作同步落實、同步考核的實效;對外資企業黨工組織先進典型聯合培育評選管理,引導黨工組織優勢互補、資源整合;對外資企業黨工組織負責人聯合業務培訓,提高黨工干部依法按章履職的理論水平和業務能力。近3年,全市被評為省級“四統籌一創爭”示范企業112家,示范片區11家。

圖為蘇州市委組織部和蘇州市總工會聯合舉辦的蘇州非公企業黨工組織培訓班現場
注重有效覆蓋,夯實發展基礎。堅持把擴大黨的組織覆蓋和工作覆蓋作為加強外企黨建的首要任務,努力做到每位黨員都編入黨組織、黨的工作覆蓋到每家外資企業。大力推行“黨工聯動、雙向互動”模式,即在已建立黨組織未成立工會的企業中,以黨組織為依托,推進成立工會組織。在已成立工會但未建立黨組織的企業中,以工會為平臺,在條件成熟的企業中及時推進成立黨支部。實施非公企業黨建“雙幫雙比”活動,通過創新“招、派、找、調、聯”工作法、推行“百日助建”行動等措施,全市黨工組織組建步伐得到進一步加快。目前,全市外資企業黨組織覆蓋率超過95%,工會組織覆蓋率達到接近80%,形成了雙重管理、屬地管理、扎口管理和兜底管理四級體系。“四級管理體系”以及以區、鎮(街道、開發區)、村(社區)為主要架構的“三級”工會組織管理體系。
注重力量配備,建設“兩支隊伍”。堅持外資企業黨組織書記、工會主席“兩支隊伍”一起抓,著力培養壯大黨工工作骨干力量,有效增強了黨工組織戰斗力。全市先后涌現出以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滬士集團黨委書記陳惠芬等為代表的一批優秀非公企業黨組織書記。通過法定程序,積極推行黨工組織負責人“交叉任職、雙向進入”,對工會主席尚不是黨員的,作為重點對象進行考察培養,具備條件的及時發展入黨。常熟市外資企業黨工組織負責人交叉兼任達80%以上,太倉、昆山建立非公企業“黨工干部人才庫”。另外,不斷擴大會員評議工會主席范圍,對黨員會員滿意率高的優秀黨工組織負責人推薦評選勞動模范。并探索推行外資企業黨組織書記崗位津補貼、退休補助和工作保障金制度,依法按章保護外資企業黨工干部履行職責。對支持建立黨工組織并開展活動的外資企業,優先推薦參加各級各類評選表彰。張家港市每年給非公企業黨工干部發放權益保障金10多萬元,工業園區建立了外資企業黨工干部薪酬補貼制度。
注重作用發揮,廣泛開展活動。各級黨工組織堅持從企業發展實際出發,牢固樹立“有為才有位”的工作理念,按照“為企業所需要、為業主所理解、為職工所擁護、為黨員所歡迎”的要求,靈活多樣地開展黨工活動,不斷增強黨工組織的凝聚力和影響力。倡導黨組織積極支持工會組織依法履行維權職能,支持工會組織通過職代會簽訂集體合同和工資分配、安全生產、女職工特殊權益保護等專項集體協議,通過廠務公開等制度,落實職工群眾的知情權。用黨員模范作用影響帶動廣大職工完成生產任務,共同做好安全生產、勞動保護、結對幫困、愛心助學、家庭走訪等工作,讓職工群眾感受到黨工組織的溫暖。蘇州市總工會推行工會會員醫療、意外傷害及家財損失救助等舉措,有效增強了外資企業工會吸引力。
創造有力條件,營造雙贏環境。堅持在輿論上“引”,方法上“導”,行動上“推”,不斷營造加強外資企業黨建工作的良好環境,實現了非公黨建與外資企業“雙贏”發展。蘇州市委組織部每年引導性投入專項資金5000多萬元,全力支持非公企業黨組織發展。各地普遍按照每名黨員每年不低于150元的標準,將非公經濟組織黨組織活動經費納入了各級財政預算。按照“六有三室”標準,切實抓好外資企業黨員服務中心建設,推動單獨建立黨工組織的外資企業,共建黨工活動陣地。通過同規劃、同建設、同使用、同管理,實現黨工資源有效整合。以區域黨建工作站建設為抓手,加大基層黨建力量配備和基礎保障力度,推動黨建力量和服務資源向一線傾斜,著力提升區域黨工組織服務外資企業黨員和職工的能力。截至2015年底,全市共建成區域黨建工作站311個,選聘專兼職黨務工作者554名,專職工會工作者167名。
從調研結果看,蘇州市外資企業黨工共建工作雖然有明顯提升,但對照新形勢新任務,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何北以陪何西相親為名,讓自己心安理得地又一次以“老媽生病”為由請了一次假。他們超市的人都知道何北媽媽是老年版林黛玉,動不動就住院,可何北他媽媽壓根就不在北京,在深圳給公司賣命呢。何北開車帶著何西上花市去買百合,倆人正逛呢,接到何東電話,要陪何西相親,說已把權箏送回家了。
一是外資企業黨工組織尤其是工會組織“組建難”的情況仍然存在。近年來,蘇州市外向型經濟發展較快,新批境外企業數連續八年位居江蘇省第一,黨工組織組建的壓力仍然較大。在外資企業黨工組織組建過程中,遇到的比較突出的問題就是“入門”難。從調研情況看,外資企業對建立黨工組織存在“三怕”現象:一怕多監督;二怕加重負擔、影響“主業”;三怕“失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黨工組織的組建。
二是黨工組織在外資企業中的影響力仍然相對薄弱。雖然近年來蘇州市黨工組織覆蓋工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但是,少數外資企業中的黨工組織設置仍然不夠健全,尤其是有的中小企業沒有建立黨工組織。有些剛剛建立起來的黨工組織由于黨員甚至黨組織書記、工會主席“跳槽”而停止運轉;黨工統籌、黨工組織負責人“一肩挑”的推進成效不明顯,有的把黨工工作簡單等同于搞搞活動、發發福利,沒有充分體現黨工組織的地位和作為。
三是黨工組織和黨員、工會干部作用發揮仍然不夠突出。少數外資企業黨工組織工作不規范,黨工組織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不強,黨員隊伍的戰斗力不夠。少數黨工組織負責人存在畏難情緒,不敢理直氣壯抓黨工工作。個別黨工組織形同虛設,難以發揮作用。少數黨員職工紀律意識不強,參與黨工工作的積極性不高。外資企業黨員流動性較大,且黨工干部工作崗位責任重、待遇不穩定,在政治上缺乏上升通道,且身份多為兼職,導致黨工干部隊伍流失現象加劇。
分析產生此種狀況的原因,首先是思想觀念上的差異和外資企業自身的屬性增加了黨工組織建設的難度。管理運營模式的特殊性增加了外資企業黨工工作的制約因素。與民營企業的“內生式”相比較,外資企業的“嵌入型”模式也具有差異性。再有,法律保障上的不足造成在外資企業中黨工組織發展不平衡。相關法律法規對黨工組織建設的規范有待于進一步完善,有的條款“剛性”不足,“彈性”有余,對外資企業缺乏有效的約束力。
按照中央和江蘇省委關于加強和改進黨的群團工作的實施意見,蘇州市黨工干部對照“三嚴三實”的要求,針對問題采取有力措施,在新起點上加強外資企業黨工共建工作。
進一步增強抓外資企業黨工組織建設的責任意識,對基層黨建工作責任人、專職黨務干部和外資企業中的中方高管等進行分層分批輪訓,強化政治意識和思想自覺。
進一步健全領導機構,在鎮、街道層面成立外資企業黨工組織領導機構,配備專職工作人員。
進一步健全廣覆蓋的黨工工作的運行機制和組織體系,加強對轄區內外資企業特別是規模以上外資企業建立黨工組織、選配黨組織書記、工會主席等基本情況的排摸了解,全面動態掌握相關信息。注重發揮工會組織的積極作用,堅持黨建帶工建、工建促黨建,特別是在團結教育職工、化解勞資矛盾、維護職工權益等方面,切實發揮好黨工共建優勢。
全面推進“雙強六好”創爭活動,進一步引導黨員職工立足本職,敬業奉獻,在推動企業發展上創先爭優。
進一步完善落實可行可靠穩定持續的保障體系,理順工作機制,建立健全黨工共建聯席會議制度,保障黨工共建工作的順利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