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業林
簽訂了“生死合同”,勞動者發生工傷事故誰擔責?
◎ 劉業林

劉業林 漫畫
2013年8月,職工孫某與某建筑施工公司簽訂了一份勞動合同,上面有“工作中如有傷亡,公司概不負責”的條款。孫某看到這一條款,覺得太為嚴苛,當即提出不合適。該公司人力資源部答復,這是公司的統一規定,所有入職員工都簽這樣的合同;想在公司干,就得懂規矩。孫某深知找工作的不易,自恃年輕力壯,抱著僥幸心理的情況下在合同上簽了字。
2013年12月,由于工地上缺乏必要的保護設施,在一次露天施工中,孫某不慎從高處滑落墜地,身負重傷,經醫院搶救后死亡。在孫某的后事處理上,該建筑公司以勞動合同中約定“工作中如有傷亡,公司概不負責”為由,拒絕孫某家屬提出的支付孫某工傷死亡后一切費用的賠償請求。在與該公司多次協調無效的情況下,在鎮江市總工會的幫助下,孫某家屬向鎮江市勞動仲裁機構申請仲裁,要求該建筑公司承擔孫某工傷死亡事故的責任,并支付有關工傷保險待遇。
2014年4月,經多次調解,建筑公司與孫某家屬比照《工傷保險條例》相關條款,達成協議:該建筑公司支付包括治療費、喪葬補助費、供養親屬撫恤金以及一次性工亡補助金等各項費用總計21.98萬元。
本案是用人單位通過勞動合同約定逃避工傷賠償責任而引發的爭議。
一、什么樣的傷害屬于工傷?
工傷是工作傷害的簡稱,亦稱職業傷害。1921年國際勞工大會通過的公約中對“工傷”的定義是:由于工作直接或間接引起的事故為工傷。1964年第48屆國際勞工大會也規定了工傷補償應將職業病和上下班交通事故包括在內。
因此,當前國際上比較規范的“工傷”定義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即由工作引起并在工作過程中發生的事故傷害和職業病傷害。
根據我國2011年1月1日實行的新修訂的《工傷保險條例》規定,職工下列七種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工傷:
(一)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的。這里,“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是兩個必須同時具備的條件,同時還得是“因工作原因”而受到的負傷、致殘或者死亡。事故傷害是指職工在勞動過程中發生的人身傷害、急性中毒事故等類似傷害。
(二)工作時間前后在工作場所內,從事與工作有關的預備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傷害的。
(三)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履行工作職責受到暴力等意外傷害的。
(四)患職業病的。
(五)因工外出期間,由于工作原因受到傷害或者發生事故下落不明。
(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責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軌道交通、客運輪渡、火車事故傷害的。2014年9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院關于工傷認定的司法解釋明確,職工在合理時間內往返于工作地與配偶、父母、子女居住地的合理路線的上下班途中發生事故的,亦可認定為工傷。
(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認定為工傷的其他情形。
同時,《工傷保險條例》第十五條規定三種應當視同為工傷的情形,主要包括:(一)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時內經搶救無效死亡的。(二)在搶險救災等維護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動中受到傷害的。(三)職工原在軍隊服役,因戰、因工致殘,已取得傷殘軍人證,到用人單位后舊傷復發的。
二、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簽訂的“生死合同”是否有效?
簽訂勞動合同,是勞動關系雙方自由選擇的結果,應當遵循平等自愿、協商一致的原則,不得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
現實生活中,少數用人單位持有“你不干總有人干”的強勢心態,以為可以隨意決定勞動合同條款,在勞動合同中約定“發生工傷事故概不負責”“出現傷病自理,如有意外企業概不負責”等內容,企圖以約定條款逃避應該承擔的法定責任。
一般情況下,合同一旦依法成立,就具有法律拘束力;但對于無效合同,即使其訂立,也不具有法律拘束力,不發生履行效力。依據《勞動合同法》第二十六條的規定,下列勞動合同無效或者部分無效:(一)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勞動合同的;(二)用人單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責任、排除勞動者的權利的;(三)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的。
對人身健康權和生命安全的保障,是法律是給予勞動者的特殊保護,也是法律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的底線。從整體社會利益的角度來考慮,如果允許免除用人單位對勞動者人身傷害的責任,那么無異于縱容用人單位利用合同形式對勞動者的生命進行摧殘,這與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的憲法原則也是相違背的。
用人單位利用自己的優勢地位,和處于劣勢、毫無還價能力的職工簽訂包含“生死自負”條款的勞動合同,既屬于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勞動者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勞動合同的情形,也屬于用人單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責任、排除勞動者的權利的情形,同時,也違反了《勞動法》《工傷保險條例》《社會保險法》等法律法規關于勞動保護、工傷保險的強制性規定,不管勞動者屬于自愿簽訂還是“被自愿”,都應認定為無效。
三、職工因工死亡,其近親屬有權享受哪些工亡待遇?
職工因工死亡,主要包括三種情形:(1)職工因工傷事故、職業中毒直接導致的死亡;(2)因工傷事故、職業中毒,經搶救無效后的死亡;(3)傷殘職工在停工留薪期內因工傷導致的死亡。
依據《工傷保險條例》第三十九條規定,職工因工死亡,其近親屬按照規定應該可以從工傷保險基金領取喪葬補助金、供養親屬撫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補助金,具體標準為:(一)喪葬補助金為6個月的統籌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二)供養親屬撫恤金按照職工本人工資的一定比例發給由因工死亡職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來源、無勞動能力的親屬。標準為:配偶每月40%,其他親屬每人每月30%,孤寡老人或者孤兒每人每月在上述標準的基礎上增加10%。核定的各供養親屬的撫恤金之和不應高于因工死亡職工生前的工資。供養親屬的具體范圍由國務院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規定;(三)一次性工亡補助金標準為上一年度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
對于傷殘職工在停工留薪期內因工傷導致死亡的,法律規定,其近親屬享受《工傷保險條例》第三十九條第一款規定的待遇。一級至四級傷殘職工在停工留薪期滿后死亡的,其近親屬可以享受《工傷保險條例》第三十九條第一款第(一)項、第(二)項規定的待遇。
不管法律對工傷職工有多周全多細致的保護,對于勞動者來說,切不可抱有僥幸心理,最好是將“生死合同”拒之門外,千萬別將自己的生命置于險境。即使被逼簽訂了此類合同,發生了工傷事故或發生病、傷、殘、死亡等情形,也不能自認倒霉,仍可依法主張自己的合法權益。
本案中,孫某在工作時間、工作地點,因工作原因受到傷害并死亡,完全符合工傷認定條件,其家屬應當依法享受工亡的相關待遇。在該建筑公司與孫某簽訂的勞動合同,從表面上看是雙方自愿達成的協議,孫某本人也在合同上簽了字,該建筑公司的做法似乎有理有據。其實不然,這份合同中有關“工作中如有傷亡,公司概不負責”的條款明顯違反了法律的強制性規定,免除自己的法定責任,嚴重侵犯了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因此,應當屬于無效條款,對孫某沒有法律約束力。
《勞動合同法》第二十六條 下列勞動合同無效或者部分無效:
(一)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或者變更勞動合同的;
(二)用人單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責任、排除勞動者權利的;
(三)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的。
對勞動合同的無效或者部分無效有爭議的,由勞動爭議仲裁機構或者人民法院確認。
第二十七條 勞動合同部分無效,不影響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
第二十八條 勞動合同被確認無效,勞動者已付出勞動的,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支付勞動報酬。勞動報酬的數額,參照本單位相同或者相近崗位勞動者的勞動報酬確定?!?/p>
(作者系江蘇省鎮江市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聯系方式:35198139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