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黃石市委常委、市委秘書長、市總工會主席 鄧新華
依托改革創新打造工會工作升級版
□湖北省黃石市委常委、市委秘書長、市總工會主席 鄧新華
由活動福利型向全面提質型轉變,由單一維權型向全方位服務型轉變,由被動應付型向主動有為型轉變,由隨意型向依法依規型轉變。

去年,黨中央專門召開了黨的群團工作會議,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重要講話,進一步指明了群團工作的前進方向,為做好工會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各級工會組織要認真學習貫徹講話精神,積極改革創新,努力打造工會工作升級版。
堅持正確政治方向,這是中國工會鮮明的本質特征,是工會保持戰略定力的首要問題,也是工會做好職工群眾工作的根本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強調,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群團工作,最重要的是保持和增強群團組織的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這“三性”抓住了群團工作的本質屬性,確立了群團組織的基本定位,深刻回答了群團事業堅持什么原則、朝著什么目標努力的問題。各級工會要緊緊圍繞保持和增強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這條主線,切實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使工會所有活動最終都體現到教育引導職工群眾自覺堅持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上來。各級工會要把鞏固黨執政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作為政治責任,牢固樹立“五大發展理念”,緊緊圍繞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找準工會工作切入點、著力點,凝聚思想共識,增強行動自覺,更好地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帶領廣大職工堅定不移跟黨走,不斷開拓工會事業發展的新境界。
要清醒地認識到,各級工會在思想建設、組織建設、隊伍建設、陣地建設等方面都存在一些問題。組織虛化、活動僵化、力量弱化等問題在基層還比較突出。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工會組織原有的機制體制已不能適應當今社會發展的需要,必須深化改革,才能適應新形勢和新常態。要堅持問題導向,牢牢把握保持和增強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這條主線,拿出自我革命的勇氣,精準祛除影響工會事業發展的沉疴痼疾。
要克服行政化。改變召開會議來動員群眾、用行政命令來下達任務、用會議文件來發號施令、用臺賬報表來實施檢查的傳統習慣。適應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新要求,善于用市場的思維謀劃工作。要克服機關化。堅持求真務實、腳踏實地,眼睛向下看、身子往下沉。多到職工群眾中去,開展工作和活動要以群眾為中心,讓群眾當主角,不能讓群眾當配角、當觀眾。要克服貴族化。工會干部要轉變觀念,明確工會代表誰的問題,工作重點、工作重心要向困難職工、一線職工、農民工、弱勢群體傾斜。要克服娛樂化。要由活動福利型向全面提質型轉變,由單一維權型向全方位服務型轉變,由被動應付型向主動有為型轉變,由隨意型向依法依規型轉變。
工人階級是推動發展的重要力量,為職工服務是工會組織的天職。各級工會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黨的群團工作會議對工會工作的新要求,堅持服務大局與服務群眾、服務基層相統一,強化服務意識,提升服務水平,組織動員廣大職工為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作貢獻。
圍繞轉型發展建功立業。各級工會要始終把引導職工群眾立足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作為工會最重要的基礎工作。緊緊圍繞“十三五”規劃目標,廣泛開展“兩賽一創”建功立業活動,把組織勞動競賽、職工職業技能大賽、職工(勞模)創新工作室創建等職工建功立業活動的品牌做得更好、做得更優、叫得更響。要結合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及產業轉型的新任務新要求,大力推動職工創新創造創業活動,繼續深化職工技術革新、發明創造和合理化建議等競賽活動,努力培育一批工匠型技能人才。要加強工會陣地建設,大力弘揚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和職工創新創造精神,激勵廣大職工積極投身“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圍繞職工需求精準幫扶。竭誠服務職工群眾是工會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堅持以職工需求為導向,著力構建以精準幫扶為重點的服務職工體系,更好地維護和發展職工利益。要適應信息化時代的新要求,建立健全“互聯網+”服務職工信息平臺,精準掌握幫扶信息,精準實施幫扶項目,把“有什么就送什么”的傳統幫扶模式,轉變為“困難職工需要什么我們就送什么”的精準幫扶新型模式。
圍繞和諧勞動關系創建依法維權。各級工會要深入研究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維護職工權益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針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企業效益下滑的情況,把工會維權重心更多地放在保就業、保收入、保安全上,使職工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的獲得感。要積極協助黨委政府健全制度保障,主動參與涉及職工利益的法規政策的制訂,把工會維權工作納入黨和政府主導的維護群眾權益機制之中。要深入抓好和諧勞動關系創建活動,督促企業增強守法意識,引導職工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要壯大職工維權律師團隊伍,整合維權資源,傾力打造接待、調解、仲裁、訴訟一站式勞動爭議預防調處“綠色通道”。
要完成好工會工作任務,必須敢為人先,補齊短板,推進工會改革創新,打造工會工作升級版。
在組織建設上補短板,做好“加減乘法”。一是重心下移“做減法”。推進工會機關“扁平化”改革,改革機關機構設置、管理模式、運行機制,減少中間環節,使力量配備、服務資源向基層傾斜。有效解決工會工作中“頭重腳輕”、“高位截癱”、“倒金字塔”等問題。二是擴大覆蓋做“加法”。根據職工群眾流動和分布變化,建立相適應的組織體系,擴大組織覆蓋和工作覆蓋。加快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的工會建設,探索以多種方式構建網絡化組織體系,做到哪里有職工,哪里就有工會,怎么有利于做好工作就怎么建工會。三是加強引導“做乘法”。工會組織要成為社會組織發展的紐帶,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的獨特優勢,通過“自已建”、“聯合建”、“引導好”這些方式,引導社會組織發展,使之成為工會組織的二傳手、三傳手,像毛細血管一樣延伸到各領域。
在服務方式上補短板,增加有效供給。要創新方式方法,積極探索“扁平化服務、項目化管理、社會化運作、專業化隊伍”的服務模式。一是積極承接政府職能轉移。比如“春風行動”、和諧勞動關系創建,這些都非常好,要進一步深化做實。二是積極采取委托和購買社會組織服務的方式,更好地利用社會資源,發揮好外圍組織的作用。工會組織要樹立開放、共享的理念,突破內循環、小循環,做到大循環、大格局。三是建立以職工滿意度為導向的工作評價機制。把深入基層服務職工的成效作為考核評價工作的重要依據,倒逼工作理念、體制機制、運行機制的改革創新,著力解決脫離實際、脫離基層、脫離職工群眾的問題。工作成效和項目結果要讓群眾評估,不要閉門自我評價,切實提高群眾對工會項目的知曉度、參與度和滿意度。
在工作作風上補短板,擴大“朋友圈”。要堅持“面向基層、服務為先”,貼近群眾的需求,打造更有影響力的服務品牌。工會主席要“接地氣”,切實解決“重精英、輕草根”的問題,“職工朋友圈”要越大越好。要扎實開展“萬名工會干部進萬企幫萬戶”活動,擺脫文山會海,走出高樓大院,掌握基層情況,關心民生疾苦,切實解決工會組織和工會干部存在的“不嚴不實”問題。要緊跟科技發展趨勢,用好互聯網帶來的重大機遇,主動適應信息化和新媒體廣泛應用的新趨勢,認真謀劃推動網上服務工作,打開工會聯系服務職工群眾的新窗口,使“互聯網+工會”成為常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