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力,吳 罡
(長春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吉林長春 130032)
?
吉林省體育院校體操課程的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
鄧力,吳罡
(長春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吉林長春 130032)
[摘要]對吉林省5所體育院校體操課程開設現狀進行多層次的調查研究,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結合當前我國體育院校課程改革形勢及相關專家建議,提出了具有針對性的改革對策。
[關鍵詞]吉林省;體育院校;體操課程
體操課是體育教學專業的主干課程之一,在教學中一直有著重要地位。受傳統教學思想的引導與影響,目前體育院校的體操課程教學仍然以傳授運動技術為主。近幾年由于體育專業課程有所調整,體操課時逐漸減少,已經由1986年的210課時減為現在的72課時[1]。不僅如此,校領導對體操課程的不重視、教學方法的落后、課程考核評價內容及形式的單一都使得體操課程逐漸淪為邊緣化課程[2]。因此,認真分析吉林省體育院校體操課程的發展現狀,并且提出指導性建議,對于吉林省體育院校體操課程的完善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1對象和方法
1.1研究對象
本文以吉林省5所體育院校為研究對象,分別是吉林體育學院、吉林大學、東北師范大學、長春師范大學、延邊大學。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
從吉林省圖書館查閱相關文獻資料30多篇,了解到這一方面的研究情況。通過對文獻資料系統的歸納與分析,充分了解了吉林省體育院校體操課程的研究現狀,為本研究建立理論基礎和研究思路。
1.2.2專家訪談法
對吉林省體育院校的4名教授進行訪談,獲得專家對我省體育院校體操課程開設現狀的基本看法,以及對我省體育院校體操課程發展的影響因素和展望。
1.2.3問卷調查法
教師問卷在每所學校中發放10份,總共回收50份,其中回收有效樣本為50份,有效回收率為100%;學生問卷在每所學校中發放40份,總共發放200份,其中回收有效樣本190份,有效回收率為95%。
1.2.3.1問卷效度
在本問卷發放前,邀請了3位專家對問卷進行了效度檢驗,其中2名教授、1名副教授,并根據專家意見對問卷進行了及時的校正。效度測試的合理指標在89%以上。
1.2.3.2問卷信度
通過抽取發放的學生問卷總數的1/10來進行重測,兩次問卷發放相隔15天,回收后對結果進行了統計,重測結果的相關系數是r=0.88,p<0.05,問卷回答的信度較高。
2結果與分析
2.1吉林省體育院校體操課程基本情況分析
2.1.1吉林省體育院校體操課程課時分析

表1 體育院校體操課程課時變化情況表

表2 吉林省5所體育院校體操課時數據調查表(N=5)
從表2可以看出,所調查的這5所吉林省體育院校中的體操課程課時總數均為72學時。通過表1可以清晰得知目前教育部規定的體操課時為90±10,數值上的差距直接折射出目前吉林省體育院校體操課時不足的現狀[3]。體操課時少會使得課程內容設置的完成性不夠,甚至無法完成教學目標中的教學內容。課時少的原因主要是校院領導對體操課程的不重視,如表3所示。

表3 吉林省5所體育院校領導對體操課程重視度的評價調查表(N=50)

表4 吉林省5所體育院校體操教師對體操課程課時期望值調查表(N=50)
從表4中可以看出,在所調查的50名教師中,對體操課程課時期望值最高的課時為90課時,其次是108課時,所占比例分別為54%、32%[5]。這份數據在驗證目前吉林省高校體操課時偏少的同時,也為高校體操課時的改革提供了一些可用信息。

表5 吉林省5所體育院校學生對體操課程課時期望值調查表(N=190)
從表5可以看出,占總人數50%的學生認為體操課時數不夠充足,占總人數29%的學生認為現有的課時較充足,只有12%的學生認為目前的體操課時數充足[6]。高等體育院校學生嚴重缺乏對體操課程開設的正確認識。
2.1.2吉林省體育院校體操課程教學方法分析

表6 吉林省5所體育院校體操教師采用教學方法調查表(N=50)
從表6中看出,灌輸式的教學方法是目前體育院校主流的教學方法。在體操課程教學中,必須采用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的教學方法。教學方法不僅是教會學生知識的手段,更是教會學生學習的途徑。
2.1.3吉林省體育院校體操課程考核評價體系分析
2.1.3.1吉林省體育院校體操課程考核評價方法分析
所調查的5所院校中,以老師評價為主。為了進一步了解學生對體操課程考核的具體看法,筆者就這一問題也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8]。調查得出,有17%的學生期望的評價方法是老師評,有5%的學生期望的是學生互評,而有78%的學生期望體操課的評價方法為師生互評。可以看出,師生互評是大多數學生所期望的,因為這種評價方法比較客觀[9]。教師的單獨考核難以避免情感分數和印象分數,不利于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1.3.2吉林省體育院校體操課程考核評價形式分析
5所院校體操理論課評價形式有80%的學校采用閉卷考試,只有20%的學校采用開卷形式。如表10所示,5所高校都采用獨立完成規定動作的評價形式[10]。客觀的數據反映出目前吉林省體育院校體操課程考核評價形式的單一與局限,這與體操教學指導綱要的精神不吻合,需要改進。
2.2吉林省體育院校學生學習體操基本情況分析
2.2.1吉林省體育院校學生體操基礎分析

表7 吉林省5所體育院校學生入學之前對體操情況調查表(N=190)
從表7中可以看出,5所高校中的190名學生在入學前都有學習過基本體操。單杠、雙杠、跳躍及其他所占的比例分別為79%、72%、45%、16%,這說明很多學生在入學之前就已經有了基本的體操技能,從數據表來看似乎對學生進一步學習體操課程有很大的幫助[11]。
2.2.2吉林省體育院校學生學習體操動機分析

表8 吉林省5所體育院校學生學習體操動機調查表(N=190)
從表8中可以看出,在190份學生問卷中,以提高技能水平為體操課程學習動力的人最多,占83%;排在第二位、第三位的學習動機分別是應付考試成績、獲得優異成績,所占比例分別為74%、54%;其次是展現自我及提高理論水平,所占比例分別為39%、33%。從數據可以看出,目前吉林省體育院校的學生對體操課程的設置目的的認知還存在很大的問題,反映出絕大部分學生對體操課程核心價值觀的忽視與不理解。另有高達74%的學生的學習動機為應付考試,說明學校及教師應該加強對學生學習動機的引導,并適時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機,努力端正學生的學習動機。
3結論與建議
3.1結論
被調查的吉林省5所院校的體操課時均為72學時,其主要原因在于體育院校的領導對體操普修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在所調查的50名教師中,對體操課程課時期望值最高的為90課時,其次是108課時,這為體育院校體操課時的改革提供了一些可用信息。體操普修課考核評價體系不科學,不能從調動學生興趣角度科學地評價一個學生的學習成績,也不能科學地反應學生的實際成績。
我省5所院校中的190名學生在入學前都有學習過基本體操,但是經過了解發現,在入學之前學習的體操僅僅只是引體向上、雙臂屈伸和背跳等動作,學生體操基礎仍比較薄弱。學生之中,以提高技能水平為體操課程學習動力的人最多,直觀反映出絕大部分學生對體操課程核心價值觀并不理解。
3.2建議
總來來看,吉林省體育院校體操課程的現狀不容樂觀。體育院校體操課程的建設與完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國家、社會、學校、教師及學生等多方面的長期努力才能日益完善。對此,教育部及校領導需要提高對體操教學的重視程度。體操課時少會使課程內容設置的完成度不夠,甚至于教師無法完成教學目標中的教學內容。學校在體操課時的安排上必須按照國家規定的體操課時數進行設置,并考慮教師及學生對體操課時的期望值。
另外,隨著體育院校體操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單一、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不能夠適應當下的體操課程教學。在選擇教學方法的過程中,教師要以加強學生的學習能力為目標,以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應用能力為導向,構建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只有這樣才會使體操專業的學生擁有較好的社會適應能力。要完善體育院校體操課程的考核評價方法、形式、內容,使吉林省體育院校體操課程不斷進入良性發展的軌道。
[參考文獻]
[1]沈芝萍,王藝武.對高校體操普修課程功能和特點的探析[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12(11):83-84.
[2]何波,李治洪,竺從軍.高校體育教育專業體操課程教學發展的思路[J].海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8):88-92.
[3]殷超,馬莉.體育學院體操課程的邊緣化及對策研究——以廣州體育學院為例[J]. 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4(11):113-116.
[4]張永虎,侯沛偉,鐘明寶,等.我國高校體育教育專業體操課程教學理論與實踐[J].聊城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5):79-83.
[5]王健.河南省高校體操課程教學改革現狀與對策[J].體育學刊,2012(22):78-81.
[6]陳旭暉,劉善德.體育教育專業教育實習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以上海體育學院體育教育專業10級學生為例[J]. 山東體育科技,2014(16):99-103.
[7]孫思哲,岳新佳,程永超.新課標背景下中學體操教學內容優化研究[J].體育科學研究,2015(7):88-92.
[8]黃波.高校體操教學容易被忽視的原因分析[J].當代體育科技,2014(12):70,72.
[9]陳文科.海南省高校體教專業體操課程教學現狀與對策研究[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3(28):115,119.
[10]顏維寶.普通高校體育教育專業體操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2015(3):43-44.
[11]熊亞紅.我國部分體育院系體育教育專業體操課程設置現狀調查[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2(2):83-84.
[12]王宗枝. 遵義地區校本體操課程開展現狀及發展建議[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13(4):125-128.
[作者簡介]鄧力(1964- ),男,講師,從事體操運動與健身教學與訓練研究。
[收稿日期]2015-08-28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7602(2016)02-012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