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亞非
摘要:霍布斯與盧梭關于人類自然狀態的論述直接影響到他們后期政治哲學觀點的形成,而本文試圖從《利維坦》和《愛彌兒》中解讀兩人對自然狀態的論證,并且從多個角度試圖評判兩種自然狀態的合理性。
關鍵詞:霍布斯;盧梭;自然狀態
一、導言
霍布斯于《利維坦》中闡述的自然狀態,形容人與人之間的狀態為一種戰爭狀態,是暴力橫行,混亂無序的,唯有訴諸暴力怪物“利維坦”這樣的國家機器才能達到平衡。而盧梭描述的人的自然狀態則是沒有奴役沒有壓迫,和諧自然的完美狀態,由此誕生了《社會契約論》所描述的遠方政治愿景。對于不同政府誕生的源頭論點“自然狀態”如何產生以及其合理I生,正是本文想要討論的。筆者將先介紹霍布斯與盧梭在著作中對于自然狀態產生的論證,并且從多個角度試圖評判。
二、霍布斯的自然狀態論證
霍布斯在《利維坦》中提及人的自然狀態是一種“人人相互為戰的戰爭狀態”,而造成人與人相互為戰的戰爭狀態的原因則是人類天性中的三種重要成分:競爭,猜疑和榮譽。競爭是由于追求利益,猜疑是為了獲得安全,榮譽則是為了求得名譽而進行侵犯。這三種成分在霍布斯的論證下,實際上可以訴諸于同一種成分中,那便是權利。追求利益是為了謀求權力,猜疑是為了保證權力的控制,榮譽則是權利的體現,可以說人類所有和戰爭狀態相關的品行無不是圍繞權力展開的,難怪王爾德也說,世界上所有事情都有關于性,而性除外,性關于權力。可以說,霍布斯對于利維坦的誕生論證起源于起對于人類自然狀態的假設,而霍布斯對于自然狀態的假設則起源于對權力一詞的解讀?;舨妓龟P于自然狀態的推演,實際上是從基于權利的如下公設上演化而來的:
①每個人的權力是有限的。
②每個人對于權力的追逐是無限的。
任取霍布斯在《利維坦》第十章《論權勢,身價,地位,尊重及資格》中對于尊重的闡釋作為例子。霍布斯說,服從就是尊重,贈與厚禮就是尊重??梢钥闯鰜恚舨妓箤τ凇白鹬亍钡暮x主要關注點在于外部的,而非內心的。而我們可以直接從尊重推導出由自然狀態導致的戰爭狀態。
假設社會中只有ABC三個人。由于尊重是一種權利,而權力是有限的。因此ABC三人對于其他人的尊重與自身獲得的尊重可以成為一個穩定狀態。因為我們可以設想A尊重B,而B尊重C并RC尊重A。但是實際上霍布斯還強調了一個重要概念,那就是霍布斯所言尊重不是道德律中的應該尊重,而是自然律中的原始尊重。我們的原始沖動告訴我們,我們會尊重占有社會資源更多的人。因此根據自然資源是有限的,并且分配不均的,那么ABC三人就會出現社會資源少的人更加尊重社會資源多的人。由此,所謂的和平狀態被打破,戰爭狀態出現,社會資源少可能只是由于我們的出生問題,而霍布斯的另外一個假設即為人類的平等,尤其體現在智力和體力上的平等,換句話說,只要給予相同的資源,霍布斯認為人人都可以達到相同的成就。即使像智力這種普遍認為先天決定的方面,霍布斯也認為這不過是一種智慧上的“慎慮”,而這種慎慮是一種經驗上的累計,并不是說完全無法后天習得的。正因為此,人類也就不會滿足于權力上的先天不公平分配,即使是先天智力體力稍弱的人,抱成一團,也可以通過暴力革命的方式將擁有更多權力的人殺死以獲得他的權力。正因為戰爭狀態的人如此脆弱,我們才需要一個更強大的集體“利維坦”來“以暴制暴”。
三、盧梭的自然狀態論證
筆者觀察盧梭的自然狀態觀念主要是從《愛彌兒》的視角來看的。雖然《愛彌兒》更多的是一本關于教育理念的著作,但是我們從中依然可以看到盧梭對于人的自然狀態的觀點。與霍布斯不同,盧梭認為人的自然狀態是一種類似單純的原始人的狀態。“從造物主手里出來的東西都是好的,但一旦到了人的手里,就全部變成壞的了”盧梭在《愛彌兒》卷首便闡述了自己對于人類天性美好的向往。而“消極教育”觀點的提出則驗證了盧梭對于自然狀態的公設的真實性。因為他認為人的功利心態,對于權力的追逐都是人從自然人向社會人轉變中后天習得的,那么人先天是充滿憐憫,充滿同情心的動物。我們可以概括盧梭自然狀態的公設:
①每個人天生都是善良的“野蠻人”。
②人們對于權力的追逐是后天習得的。
盧梭在對自己虛擬的小男孩“愛彌兒”的教育中,始終貫徹著“消極教育”的理念,因為他認為人的天性就是善的體現,我們一些世俗的觀點不過是增加了小孩子的負擔。我們不需要增加他們的學習負擔,學習應該是一種減法而不是加法,小男孩會在與小動物的共處中和他們成為朋友,會在與自然的交流中獲得成長,他們自己對于野蠻狀態的體驗便是最好的學習。相對于霍布斯自然狀態的基于權力的嚴謹論證,盧梭的自然狀態邏輯嚴密性似乎的確不佳,因為這種內在的理念是需要我們通過感情的共鳴去理解的,而不是通過思考習得的。同樣使用尊重為例,盧梭的小男孩愛彌兒會發自內心地去尊重小動物,去尊重他人,尤其是在他自己感到了被尊重的情況下,在盧梭的自然狀態演化下,這種尊重似乎得到了去權勢化的解讀。因為尊重僅僅由尊重本身定義,而不再是權勢的附庸。這種體驗我們不能訴諸于某個原因,但是我們卻能訴諸于自己的經驗感受,因為,我們總是會有一種尊重或者被尊重的感覺,這在直覺上與權力無關。
四、從解釋力度看兩種自然狀態
如果說要給解釋力度下一個定義,那么就是一個理論如果能夠比另一個理論解釋更多的事物,那么我們認為這個能解釋更多事物的理論更加優秀。比如愛因斯坦的量子力學被看作對牛頓力學的突破,就是因為牛頓力學在量子力學理論中只不過是一種低速宏觀的情況。從這個觀點來看,我們會發現,霍布斯的理論似乎更勝一籌。因為根據霍布斯的理論,盧梭宣揚的所謂的道德范疇,依舊可以用權力解釋。例如道德追求的善良,實際上善良的人也只是為了滿足自己善良的權利,而富有同情心的人也會謀求自己滿足同情的權利。換句話說,我們可以將盧梭自然狀態中的先天的善良以及其保存同樣看作一種權力從而融合進入自己的理論體系。而相反的方面,盧梭的嘗試則遇到了一些困難。因為盧梭的消極教育的理念實際上并不是將權勢這一觀念包含在內從而消解,而是直接地逃避。盧梭直接將權勢訴諸于社會產生的不好的東西,從而避免討論權勢與道德的直接沖突,在筆者看來,從解釋力度上來說,一方是將另外一方包含在內,而另一方則是避而不談,這樣看來霍布斯的理論解釋力度的確更佳。但是這樣的比較方式似乎對于盧梭一開始就是不公平的,因為盧梭主要討論的是內在的心靈世界對于自然狀態的影響,而霍布斯討論的是外部世界的權力等對于自然狀態的影響。解釋力度本身就是外在評價事物的一種標準,標準的選取確有問題。
五、從經驗感知看兩種自然狀態
如果說解釋力度本身就是一種外部評價,那么筆者認為通過我們的經驗感知直覺判斷兩種自然狀態的論證情況似乎不錯,因為我們經驗即包括了外部宇宙的機械運動,也包括了內化的目的動機所在。筆者認為,對于兩種自然狀態的劃分,似乎可以遵從事實規范與道德規范。因為霍布斯所談論的尊重,地位等,是一種事實上的存在。國王的地位高于平民,富有者獲得的尊重多于貧困者。這是自然運動的結果,也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就能感知的。但是,盧梭所談的更多的是一種偽裝成為事實的道德規范。因為“人人平等”,“人無貴賤”這樣的理念只能是一種價值倡導,是一種理想人構想出來的理想狀態,在現實中運行起來有諸多的不便。當然按照盧梭的解決方案還是訴諸于后天習得,因為這樣看的話我們日常對于高低貴賤的一些偏見都是由于我們是成為了社會人習得的,因此可以規避為何社會人會產生戰爭狀態的原因。因為霍布斯似乎大方承認了戰爭狀態的原因是自然狀態時的逐利,而盧梭卻認為自然狀態下的人到了社會條件下才會追逐權力,從直覺上看筆者還是認為盧梭在逃避問題。
六、筆者的觀點
筆者認為,霍布斯和盧梭的自然狀態實際上很難說誰對誰錯,但是通過這樣一個矛盾的假設而演化出來的不同的政治哲學理念則是我們所需要的關注的。霍布斯關于人類自私,野蠻,貪婪的本性的解釋似乎從現實層面更加適合我們這個時代,可以說有助于推動整個人類歷史的發展。因為人類追逐利益的動因才使得人類文明不斷向前,而這是盧梭自然狀態所無法解釋的,畢竟,一群野蠻人就能夠滿足自己的道德至善的需求了。但是,拋開現實約束,當我們談到人類發展的終極目的的時候,筆者認為則需要盧梭的理論了?;蛟S歷史的車輪是由污穢而富有動力的煤灰和汽油驅動的,但是這輛車的重點不應該是煤礦,而應該是一個充滿善意理念的理想國。我們也可以從這個角度看到,從人類奴隸時代到現代文明,人類在道德層面確實也是一直在進步。或許我們無法避開我們自然狀態的追求權力,貪婪,暴力的本性,但是這樣一種追求的結果可能確是產生了一種道德的崇高來形成自我約束。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給野蠻生長卻期待崇高的我們下了最好的注腳。
(作者單位:湖南城市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