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曼麗
【摘 要】社會管理是政府促進社會系統協調運作的重要手段。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也在不斷發展,社會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就更加凸顯出來。社區治理是社會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我國的社會和諧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就我國目前的社會管理以及社區治理工作中不斷面臨著新的發展趨勢。我國的社會管理以及社區治理工作應不斷進行改變和完善,從而實現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
【關鍵詞】社會管理;社區治理;新趨勢
目前,我國的社會管理以及社區治理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幾種新的發展趨勢。首先,群眾權利意識的不斷強化與政府權威的下降;其次,利益的主體與訴求出現多元化,導致復雜的社會矛盾;再者,社會風險大幅度增加,從而使社會安全感降低。因此,在我國的社會管理以及社區治理等工作中,還應不斷加強管理和治理的力度,提升治理的科學性,強調智能化、信息化管理,將先進的技術融入到社會管理以及社區治理中,改善管理和治理的協調性,強化管理機制,實現我國城市、鄉村的一體化治理。
一、社會管理以及社區治理的規律
在我國的經濟社會的發展下,必須對社會管理以及社區治理的方式進行改進,并形成創新治理模式,從基層開始,治國理政,維護我國的和諧安定。社會管理以及社區管理工作是有規律可循的,由于我國的疆域遼闊,各個地區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都具有不同的特點,因此,在進行社會管理以及社區治理時,應更多地注重當地的環境因素,從實際的角度開展管理工作。我國為社會主義國家,且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歷史,所以,任何工作的時間都會具備一定的規律。在進行社會管理以及社區治理工作時,應抱以“實事求是”的觀念,立足實際、提煉實際,同時,還應借鑒國外的先進管理經驗,在外國先進管理經驗的基礎之上進行改革創新。社會管理以及社區治理工作,需要采取復合化的管理方式,實現合作共治,促進社會管理以及社區治理等工作方式的多元分化,實現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將社會管理以及社區治理等工作的開展手段更加柔軟化,采取軟硬兼施的政策,使社會管理以及社區治理工作手段更加科學化,將先進科學技術融入其中,同時,還要實現我國城市與鄉村的共同發展,從根本上推動城市化的發展進程。
二、社會管理以及社區治理的新趨勢
社會管理以及社區治理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我國經濟、社會、文化的不斷發展而變化的。在社會變革的大背景下,應采取世界結構社會學理論的二維事業與雙側分析方式,以全面的視角對中國社會的問題進行探討,從而實現社會轉型下社會管理以及社區治理工作的有效性。
(一)群眾權利意識強化與政府權威下降
隨著文化的發展,民眾對于社會的要求逐漸提升,對自身權益的保護也更加嚴格,在現代社會,民眾越來越意識到維護自身權益的重要性。而在民眾權益意識崛起的同時,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導致政府的權威下降,政府服務的權威性在一定程度上遭受到了質疑。因此,造就了群眾權利意識的不斷強化與政府權威的下降,這兩種發展趨勢之間的矛盾。習近平指出,“群眾工作是社會管理中的經常性、基礎性、根本性工作”,因此,在進行社會管理以及社區治理時,還應密切地聯系民眾,從民眾的角度出發,以民眾的支持力量為工作優勢。
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如布迪厄、利奧塔等社會學家就已經逐漸意識到,個體意識在不斷覺醒,這種個體意識越來越強烈,于是逐漸形成了一個以李興華為具體特點的后現代社會。從本質上看,我國的后現代社會意識是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發展而逐漸形成的,人們的觀念也從集體觀念轉變為個體觀念。這主要變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我國個體意識越來越明顯,國家也越來越尊重個人產權,將個人產權保護納入法律范疇;二是我國的個體空間與公共空間的劃分愈發明確。民眾之間的交往通常會受到角色行為的影響,并受到公共空間的限制;三是我國民眾的環境意識也在不斷加強。民眾對于環境的感知十分敏感,甚至一些民眾會利用極端的方式改變環境現狀;四是我國民眾對于公共事件的參與意識明顯加強,我國是社會主義民主國家,在國家性質的影響之下,民眾對于民主事件的參與意識也不斷加強。
(二)利益主體與訴求多元化導致社會矛盾
縱觀全球,當一個國家的人均GDP達到一定成本(2000-3000),社會上必定會出現各種不和諧因素,即利益的主體與訴求出現多元化,導致復雜的社會矛盾。造成這種社會矛盾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國家迅速轉型,經濟體制以及社會結構也隨之改變,因此,出現了利益多元化現象,嚴重影響了社會利益關系,同時,也影響到利益訴求。尤其是在社會轉型階段,國有企業改制,農村土地征用,引發了大量職工下崗,農民失地,且部分城市為了實現城市化,不斷進行拆遷改造,拆遷增加了流動人口流量,使得弱勢群體的利益失去維護屏障。社會現狀加深社會矛盾,從而產生社會風險,會阻礙國家的發展,以及社會的安定、和諧。針對這種情況,國家應合理分配生產資料,實現公平分配,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加強對弱勢群體的維護,從而實現利益主體、利益訴求之間的協調性,減少社會矛盾的產生。順利實現社會管理與社區治理。
(三)社會風險帶動安全感降低
由于社會風險不斷加大,社會的安全感也在不斷地降低。在這種情形下,社會管理以及社區治理也有了發展的新趨勢。在開展社會管理以及社區治理工作時,通沒有將社會風險納入到社會管理以及社區治理工作的阻礙因素范圍,使得社會管理工作無法真正掃除所有障礙。社會生產以及社會分配都具有不公平性,因此,在生產的過程之中也會存在一定的風險性。隨著我國經濟、科學、文化的發展,民眾也更多地面臨著“現實困境”。因此,在突發社會事件時,民眾的社會安全感較低,極其容易爆發信任危機,影響社會的安定。因此,社會管理以及社區治理工作需要從減少社會風險入手,提升民眾的安全感,提升民眾對于社會的信任。我國的社會管理以及社區治理還應以先進的科學技術為依托,將先進的新媒體技術應用其中,利用社會管理工作降低社會風險,改善民眾對政府的態度,實現社會管理的有效性。
三、結語
綜上所述,社會管理與社區治理需要面對社會發展的新趨勢,并順應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趨勢,從多個角度對社會管理工作進行改善,減少社會管理工作中的阻礙,從而實現社會管理與社區治理的具體標準。
參考文獻:
[1]鄭杭生,黃家亮.當前我國社會管理和社區治理的新趨勢[J].甘肅社會科學,2012(06).
[2]羅光華.城市基層社會管理模式創新研究——以廣州市新一輪基層社會管理創新為例[D].武漢大學,2011.
[3].當前我國社會管理和社區治理的新趨勢[J].今日民族,2013(02).
[4]鄭杭生.中國社會管理和社區治理的新特點新趨勢——從社會學視角看地方經驗的持續貢獻[J].廣州公共管理評論,2013(14).
[5]趙萍.風險社會理論視域下中國社會治理創新的困境與出路研究[D].山東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