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志強
【摘 要】在當今時代背景下,中國正處于農村土地轉型的關鍵時期。人多地少是我國的基本國情,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人口與耕地之間的矛盾更為突出,大量的耕地被占用,原有的農業生產結構遭到破壞。因此,我國的農村土地整治問題迫在眉睫。我國的農村土地政治問題需要建立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結合生產、生活與生態的實際情況,努力實現人地和諧的目標。我們要切實的掌握整治區域的人地關系,從客觀關系入手確立以人地協調為目的的土地整治新模式。我們這篇文章側重分析了當今時代背景下以人地協調為目的的土地整治的重點,并介紹了完整的土地整治模式框架。
【關鍵詞】人地協調;土地整治;構建模式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城鎮化進程的加快造成了人口與土地之間的突出矛盾。人多地少是我國的基本國情,但近些年生態環境的惡化和農業用地的占遷使得人與地之間的矛盾更加嚴重。另一方面,隨著農村人口向城市的大量涌入造成了人減地增、有地無人耕的現象。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是由于農村耕地還是遵循小農式的分割種植方式,并沒有真正的實現規模種植與經濟種植。上述問題的存在不僅沒有給人地關系提供良好的改善氛圍,相應的還嚴重加劇了彼此的矛盾。為此,圍繞著以人地和諧為目標的土地整治模式的構建迫在眉睫,這既是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整個國家發展的必然要求。我們要在鄉村地理學、區域經濟學等理論基礎上,將土地整治作為抓手實現人類與土地之間的良好發展。我們這篇文章側重分析了當今時代背景下以人地協調為目的的土地整治的重點,并介紹了完整的土地整治模式框架,希望有助于土地整治問題的解決。
1.土地整治的目標
土地整治強調以人為本,以可持續發展為最終政治目標。具體來說,土地整治的目標包括了合理使用資源,贏取最大經濟效益,改善生態環境,共同實現雙贏。土地整治的本質是調整人與土地之間的關系,要根據我國人口的實際情況來調整相應的土地使用模式。土地整治模式的構建不能超越社會發展的實際,要與實際的經濟發展、科技水平、政策要求相適應。另一方面,土地整治要遵循自然法則,堅持人地關系的正向反饋渠道,因地制宜,不要違背自然更替的原則。
2.人地協調的土地整治模式構建
人地協調的土地整治模式的構建側重調控人類與土地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改變的發起者是人類。我們需要在當今社會發展的實際基礎上,在保障經濟、文化、科技等能過平穩發展的要求下對土地的使用進行必要的整治與引導。我們需要明確土地整治的最終目標,通過具體的運作方式來完成主要內容與注意問題的整改。
2.1土地整治的目標模式
土地整治目標模式的確立是根據具體的整治對象和內容確定的,劃分的標準不同其具體包括的內容也就不同,而不同的整治對象確定了不同的整治目標。具體整治內容如下:(1)農業耕種用地,其整治目標是要切實的增加耕種面積,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和質量,改善落后的種植模式與經濟模;(2)農村建設用地,其整治目標是要提高建設用地的使用效率,完善具體的公共設施建設和服務,改善農村整體居住水平。(3)適合發展農業的未利用土地,其整治目標是要大力發展農業種植,增加農業用地種植面積,有效的提升土地的使用效率,改善生態環境.(4)城鎮建設用地,其整治目標是要提升土地使用價值,促進城鄉一體化協調發展,努力提高使用土地的生態環境。通過上述內容發現,保證正常的農業種植與供應,維護良好的生活質量和改善實際的生態環境是三條主要的目標表現,我們需要從生產、生活以及生態三個角度對我們的整治目標的確立進行分析,從而實現人類與土地的協調發展。
2.2整治的主要內容
土地整治的主要內容要根據實際的社會背景和經濟發展條件來進行確認,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下其實際的整治內容是不一樣的。西方國家經歷了由田間到鄉村再到城市和自然的整治內容的改變,每一個階段的整治內容是當時社會需要的客觀表現,符合了時代的要求。我國的土地整治起步較晚,尚處于一個發展不完善、不健全的階段。我國在改革開放之后經歷了三次比較深刻的改革,其具體是20世紀80年代的萌芽時期、20世紀90年代的發展時期和21世紀至今的綜合治理階段。縱觀我國的土地整治過程發現,在20實際80年代的萌芽時期,我國側重農業用地的整治,強調因地制宜和特色種植。到了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的土地整治重點轉移到城鄉居民用地,強調充分利用、完善基礎設施建設。而到了嶄新的21世紀,我國的土地整治內容變得更加全面而具體,涉及保障人民正常生活需要的農業用地、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建設用地、改善生態環境和自然的未開發土地和恢復用地等多個方面。具體整治內容如下:(1)農業用地,其主要整治內容是要形成大規模集體化種植,完善農業種植的基礎設施。優化區域經濟轉型,向機械化、產業化方向前進。另外,對農業用地區域進行必要的布局優化,格外推進區域整合和配套設施的建立,實現統籌發展。(2)建設用地,其主要整治內容是要結合舊有的建設模式大力發展新型的建設形式,優化人口布局和居住布局格式。另一個方面,大力發展建設所需的配套設施建設。兼顧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目標,提高建設用地的使用效率和價值利用,按照區域實際情況進行規劃。(3)生態用地,其主要整治內容是要依據整治區域的實際情況,對土地進行必要的生態管理與維護,退耕還林,真正的實現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為了維護土地的生態價值要對土地進行必要的生態保護,完善必要的綠色設施建。整合農村用地的使用規模與結構,大力促進生態環境的恢復。
從我國的基本國情來看,工業化發展已經步入成熟期,顯現出衰退的跡象;城鎮化已經引入沖刺期,具備了快速發展的苗頭。但作為基礎的農業化則剛剛走入成長階段,三個方面的不協調造成了經濟發展、環境質量以及貧富差距的形成。我們要想實際的解決這個問題,首先就要從根本上解決土地使用問題,通過土地整治來優化土地使用結構,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2.3運行模式
我國的土地整治方式多種多樣,但由于缺少統一的運行模式和劃分標準致使整治方式雖然豐富,但其實際的整治效果卻不盡完美。簡單來說,運行模式就是實際開展整治的基本框架及其所要遵循的準則與標準,他可以通過具體的行為來表示。我們按照生產、生活、生態三個方面進行說明,具體的運行模式如下:(1)農業用地,其運行模式是要對農業用地進行規劃,調整產業布局結構,并進行必要的基礎設施建設。(2)建設用地,其運行模式是要優化人口與居住格局,適當的進行土地調整與復加使用。除此之外,還要完善必要的基礎設施建設與配套設施建設。(3)生態用地,其運行模式是要恢復土地多樣性,對土地進行搶救性維護與修復。另外,還要進行必要的生態性基礎設施建設與維護。
3.結語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城鎮化進程的加快造成了人口與土地之間的突出矛盾。我國的農村土地整治問題迫在眉睫,需要一套完整的整治模式。上述內容介紹了整治模式相關的主要內容,希望能對改善人地關系有所幫助,切實的實現人地和諧。
參考文獻:
[1] 鄖文聚,宇振榮. 生態文明:土地整治的新目標[J]. 中國土地,2011(9):20-21.
[2] 吳傳鈞. 人地關系地域系統的理論研究及調控[J]. 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4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