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碩洋
【摘 要】大數據時代不僅為信息傳播和溝通交流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促進了網絡新聞發展,同時也對網絡輿情與網絡社會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戰,本文圍繞大數據時代政府如何更好地應對這些挑戰、加強網絡輿情和網絡社會治理來進行研究,對充分合理地發揮網絡信息傳播平臺的作用,以及政府社會治理能力提升都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大數據時代; 網絡輿情;網絡社會治理
一般來說,大數據是指無法在可容忍的時間內用傳統IT技術和軟硬件工具對其進行感知、獲取、管理、處理和服務的數據集合。[1]具有信息量大、類型多樣、時效性強等特點。隨著云計算、移動互聯網和社交網絡的興起,各類網絡數據規模和種類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長,我國進入了大數據時代,網絡數據監測和管理更加困難,對網絡輿情和網絡社會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戰。
一、網絡輿情與網絡社會治理
網絡輿情即網絡上的社情民意[2],主要涵蓋兩點:一是通過互聯網發布、傳播的新聞事件、熱點信息,二是公眾表達的觀點、態度、情緒和意見。大數據時代,隨著移動互聯網和社交網絡的普及,新聞信息傳播的速度和廣度實現前所未有的突破,各類新興網絡媒體存在門檻低、用戶群龐大、信息量大、傳播迅速、實時互動性強等特點,每個人都可以制造和傳播新聞。
網絡社會既包含網絡信息、網絡行為等直觀因素,還涉及這些因素所反映的社會關系等因素,網絡輿情是網絡社會中觀點、矛盾、訴求的集中體現。在大數據時代,中國已經形成了規模巨大、構成復雜的網絡社會,其所涉及和影響的領域,不僅包括信息傳播和社會交往,同時也涉及經濟社會發展以及社會管理的內容。如果說網絡輿情治理是對網絡傳播的社會輿論信息的監測和管控,那么網絡社會治理就是通過對網絡信息、網絡行為的治理及其所反映的社會關系的調整,充分合理地發揮網絡信息傳播平臺的作用。
二、大數據時代網絡輿情與網絡社會治理面臨的新挑戰
(一)網絡新聞新特點促使網絡輿情監測難度進一步增加
截至2015年6月,我國網絡新聞用戶約為5.55億,較2014年底增加3572萬,其中,手機網絡新聞用戶為4.60億,較2014年底增加了4420萬。[3]在大數據時代,網絡新聞已經成為新聞傳播的主要途徑,并呈現出新的特點,進一步加大了網絡輿情監測難度。第一,傳播平臺眾多,傳播主體大眾化。除門戶網站外,BBS、QQ、MSN、微博、微信等用戶群龐大的通信工具、社交網絡也都在時刻傳播新聞,公眾只需要幾個按鍵就能隨時轉發新聞資訊并加載評論。這使得新聞傳播范圍更廣、速度更快。第二,影像技術進步,傳播內容多樣化。隨著影像設備和手機功能增強,公眾可隨手獲取最新的新聞圖片和影像,網絡新聞傳播形式已不僅局限于文字加簡單配圖,更多的是愈加高清的視頻和圖片,給公眾留下的印象更為深刻,更具有說服力,也更難被之后的信息所改變。第三,搜索引擎發展,信息獲取主動化。搜索引擎依托大數據和云計算,并與語言識別、人工智能等技術融合,通過語音、圖片搜索信息更為便捷,公眾從以往被動接受信息,轉為更準確、更快速的搜索和評論各類信息。
(二)網絡輿情分析與應對難度進一步增加
網絡輿情檢測和分析手段落后。大數據時代,網絡信息包括多種數據源、數據種類和格式,規模之大超出傳統數據庫采集、存儲和分析能力,谷歌執行董事長艾瑞特·施密特曾說“現在全球每兩天創造的數據規模等同于從人類文明至2003年間產生的數據量的總和”[4]。如何全面準確及時地掌握網絡輿情動態,增強輿情信息監測、分析能力,并對社會輿論進行正確引導,成為擺在各級政府面前的嚴峻挑戰。
網絡輿情應對方法不當。例如,在以往的網絡輿情應對中,一些地方政府經常使用刪帖、禁言等封堵信息的辦法,但在大數據時代,信息不是傳播到某個網站被動等待瀏覽,而是迅速傳播到多個網絡平臺,甚至每個人的手機中,刪除網站信息容易,但是刪除成千上萬人手機中的信息恐非易事。網絡新聞傳播范圍之廣、速度之快使得封堵信息越來越難,這對政府的應對速度、方法提出了挑戰。
(三)網絡輿情更為深入的涉及社會關系
參考輿情藍皮書《中國社會輿情與危機管理報告(2015)》[5],可將網絡輿情劃分為涉警涉法、環保、反腐、財經、教育、醫療、國際熱點等方面。網絡輿情已不僅限于信息的傳播,而是越來越深入涉及社會關系,并顯示出公眾參與社會管理的愿望。以近年來的“滴滴專車”事件為例,北京、上海、沈陽等大城市開始限制和處罰滴滴專車的同時,各大社交網絡充滿了為其鳴不平的用戶,同時很多網絡媒體和行業專家也都肯定“專車”服務,認為有利于社會資源共享、提高利用率[6]。該事件本身不僅是網絡新聞傳播,也不僅是政府部門表態,更涉及多項行政管理法規及行政法律關系,涉及專車服務包含的民事合同關系,同時也存在市場主體創新經營如何適應政府市場監管的問題。而公眾和專家積極通過網絡平臺加以評議,甚至不乏專業意見,也顯示出其希望參與社會治理的愿望。
三、大數據時代網絡輿情和網絡社會治理的對策建議
(一)更新網絡輿情和網絡社會治理理念,完善治理方法
政府應該保持更加開放、包容和積極的心態,使網絡治理在發展中規范,在規范中調整,在調整中完善。應更充分地發揮互聯網作為及時準確發布信息、傾聽民意和輿論監督平臺的作用。對于存在的問題,應該改變治理策略,要從封堵不同的聲音向增強自己的聲音轉變,要從簡單處理網絡輿情信息向深入調整網絡社會關系轉變,從對違法傳播行為的處罰向進一步解決深層次社會矛盾轉變。從而跳出“懷疑政府—封堵信息—抨擊政府—矛盾加劇”的惡性循環,逐步建立“輿情引導—行為管理—調整化解矛盾”的良性循環。
(二)加強政府網絡輿情監測系統建設,提升治理水平
大數據時代信息技術的進步,對于網絡輿情監測來說既是挑戰又是機遇。目前政府對于網絡輿情的檢測主要停留在治安層面,應進一步建設迅速而有效的政府網絡輿情監測系統。主要作用:一是通過互聯網了解社情民意,獲取和分析最直接、最真實的公眾訴求;二是隨時了解和準確收集與政府各部門相關的輿情信息,并加以追蹤;三是掌握突發事件和輿情信息的發生過程、最新變化及斷未來走勢,以便于政府選擇最佳的干預時機和措施;四是有助于及時制止、處罰違法行為,防止違法輿情信息傳播和失控;五是及時為政府決策提供信息支持,從而及時完善相關政策、措施,調整相關社會關系,緩和社會矛盾。
政府網絡輿情監測系統可以在“云平臺”存儲、計算能力基礎上,通過電子政務專網、終端存儲和服務等設備共同構建,并通過專用程序為政府各級用戶提供信息采集、處理分析、輿情管理等輿情監測功能服務。該系統可以省級行政區劃為單位,在各市、縣逐級設置,共建網絡輿情數據中心,并依職權和級別建立信息共享機制,增強網絡輿情監測的系統性和時效性。
(三)提高政府信息傳播公信力,增加治理著力點
對于網絡輿情治理來說,提高政府公信力已刻不容緩。某些政策的出臺或者具體的行政處罰案件中,雖然政府可能有失當之處,但是由于公眾的關注,再經互聯網傳播放大,各種謠言四起,就可能給國家和社會帶來不必要的損失。因此,要正確引導網絡輿論就必須建立及時、透明的信息公開渠道,在第一時間發布全面、準確、權威信息,向公眾答疑解惑。目前大多數政府部門都已建立了政府網站和微博,但是也存在很多問題,例如某些政府網站和微博建立之后,信息更新不及時、對公眾的疑問沒有反饋,逐漸失去了公眾的信任。因此政府網站和微博,應及時發布更新與公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公共信息,對公眾的疑問要及時解答。微博、微信等網絡平臺潛力巨大,各級政府應提高行政效率,將本地區網絡平臺整合起來,形成有效的信息網絡,通過發布信息、積極互動,提高政府信息傳播公信力。
(四)推進互聯網法治體系建設,強化治理能力
法律是加強網絡輿情和網絡社會治理的有力武器,在網絡治理方面應堅決做到有法可依,執法必嚴。雖然我國出臺了一些互聯網監管法規,但存在操作性不強、立法滯后、法律位階不高、缺乏系統性等問題,再加上部分公眾法律意識淡薄,治理效果十分有限。例如,《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不僅立法位階較低、條文簡約,而且調整范圍較小,主要是對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的規定,對網絡輿情治理、網絡行為規范仍然缺乏專門法規加以調整。鑒于此,我國需加快相關行政立法進程,加強網絡執法隊伍建設,不斷提高網絡監管和執法的水平。
參考文獻:
[1]李國杰.大數據研究:未來科技及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領域—大數據的研究現狀與科學思考[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2年06期.
[2]法制網輿情監測中心.政法輿情危機應對實務手冊[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3年版.
[3]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3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 http://www.cnnic.cn/gywm/xwzx/rdxw/2015/201507/t20150723_52626.htm.
[4]孫培梁,林楓,昌志瀧.大數據時代的政府網絡輿情監測系統研究[J],載數字技術與應用,2014年第3期.
[5]謝耘耕.中國社會輿情與危機管理報告(2015)[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10月.
[6]http://news.91.com/it/1506/21837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