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恢復“小升初”統考嗎
有媒體報道,北京市西城區文昌胡同的學區房售價已達40萬元/平方米,原因是從該學區房對口的北京市第二實驗小學畢業后有望升入“牛校”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
為給學區房降溫,教育部此前透露,正在考慮推行多校劃片,即“讓買了學區房的家庭也不確定到底能上哪個學校。”但政策操作方案還未出臺,學區房也“熱度”未減。
春節臨近,擇校已呈白熱化態勢。小升初亂象越演越烈,不堪重負的學生家長對恢復“小升初”考試的呼聲也未見消退。
到底能不能恢復“小升初”統考?
沒有“有百利而無一害”的變革
謝小慶(北京語言大學教育測量研究所原所長 ?教授)
幾乎所有的人都在呼吁公平,人們對公平的理解卻相去甚遠。 論及考試公平,有三種不同的含義:
第一種是指“程序公平”,即“分數面前人人平等”;
第二種是指“條件公平”,即不僅考慮考生在考試中是否受到相同的對待,而且考慮考生是否得到相同的教育條件。
第三種是“事實公平”,即不僅考慮考生在考試中是否受到相同的對待,是否得到相同的教育條件,而且考慮使所有“生而平等”的兒童都具有平等分享優質教育資源的權利。
今天,在小學、初中入學中所采用的“就近入學、電腦派位”方式,體現了對“事實公平”的追求。但許多人出于對運用金錢和權力擇校導致入學規則不公,進而赤裸裸地侵犯教育公平的深惡痛絕,呼吁在“幼升小”和“小升初”中以考試錄取,也是為了公平。
家長的擇校沖動,既與整個社會的文化迷失有關,也與教育“傳道”目標迷失有關。一些家長主張恢復統考,我理解但不贊成,這違反《義務教育法》。擇校問題不能靠倒退來解決,只能通過推進改革來解決。
電腦派位本質上是個科學的政策。但須知世上沒有“有百利而無一害”的改革選擇。規則被破壞,錢、權滲透其中,少數重點校占有壟斷性的資源,校際之間差距過大,那改革的方向只有一個:確保政策公平性,同時均衡分配教育資源。
安徽銅陵等地推進義務教育資源均衡、公平配置的經驗是:沒有市委書記掛帥,光靠教育局長是推不動的。為官用權者必須帶頭先約束好自己和自己的親屬,放棄自己那塊“特惠蛋糕”。
再來,“小升初”過程要公開透明,如果將每個入學新生的情況上網公示,置于全體家長的監督下,也能有好的效果。
恢復“小升初”統考是減負最優選擇
李岳(駐京央企中層管理人員 ?西城區小學生家長)
越是教育資源相對富集的一線城市,小學生家長越容易焦慮。在北京,豐臺、大興的家長希望孩子能到西城或海淀就讀,而后兩個區的家長又盯著實驗二小或者中關村一小等名校。
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隨著學生升學壓力增大,平時課業負擔增加,在教育部門的文件中出現了“減負”這個詞。取消“小升初”考試也正是出于這個考慮。
可沒有了統考的“小升初”成了一個“黑洞”,把小學生和家長吸進買房、“占坑”的漩渦,無法自拔,減負從何談起?
曾有一部熱播電視劇里的“虎媽”為了讓女兒成為名校小學生,花盡全部積蓄購買了一套學區房,卻因未居住滿一年而不得不讓孩子在家自學一年。
投資有風險,買房要小心。按照西城區的規定,如果你買的是二手房,六年內已有一陌生孩子用來上學了,那這房子就不能作為自家孩子的入學依據了。字面上未盡的購房“貼士”是:要早買,因為如果學生太多,學校會按戶口遷入時間排序。
另外,優質教育資源相對稀缺且極度不均衡是退無可避的現實,學校在招生時總會制定一些選拔標準,奧數還是難逃“標尺”功能,因為分數最過硬,區分度最好。所以,奧數就像個球,打下去再彈起來,而且彈得更高。
取消了統考的“小升初”,談歪了教育公平,既然如此,“吃回頭草”又如何呢?恢復“小升初”統考或許是讓家長和小學生減負的最優選擇。
“學區房”必定會自生自滅
韓玉印(小學教師)
學區房房價的野蠻生長,不排除有地產商炒作的因素,但這掩蓋不了優質學校學位一位難求的事實;不排除個別家長的攀比心理作怪,但這阻擋不住大部分家長“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決心。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家長有什么理由不為孩子的未來著想?
因此,“拼房子”是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的“次生災害”,而這種“次生災害”的背后是多年來對“教育均衡發展”的欠賬,集中凸顯了人們對孩子接受良好教育的強烈需求和優質教育資源供給和分布嚴重不均的矛盾。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學區房是“教育均衡發展”的“晴雨表”。
校際之間存在的差距不可能很快取消,但政府正在努力通過制定政策,比如與名校共建、教師輪崗,還有調整教育資源布局和科學劃分學區來提升薄弱學校的教育能力。也就是說,“名校效應”正在進一步擴大,它定會以自己的魅力普惠更多的教師、學生家長和學生。
均衡教育發展絕不是口號,更不是政績的沖動,而是實實在在的投入,是學校辦學條件的提高、師資設備的優化、投入經費的傾斜,以及學風教風的建設和歷史文化傳承、辦學理念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這需要實實在在的人去抓,去干。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它需要幾代人的不懈努力。
這會是一個長期過程。但我們有理由相信,“學區房”必定在“教育均衡發展”中自生自滅。
推進教育均衡,不能只抓“就近入學”
熊丙奇(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
近年來,呼吁恢復小升初統一考試的聲音越來越大,很多家長認為,統一考試,按分數高低招生,最簡單、最公平、最可緩解擇校焦慮。
不能簡單指責這種呼聲無理取鬧,而必須理性分析這種呼聲為何會產生。客觀而言,恢復小升初統一測試,這和推進素質教育、免試就近入學的義務教育理念,是完全背離的,因此根本不可行。
這種呼聲,折射出我國義務教育不均衡的現實,也是給政府部門推進義務教育均衡工作的“差評”。
政府部門推進義務教育均衡,不應該一味抓“就近入學”環節,對學校招生、家長擇校作出各種規定,而應該切實增加義務教育投入,轉變義務教育資源配置方式,通過縮小校際差異,促使家長自愿選擇就近入學——按照《義務教育法》,政府有保障就近入學的義務,但學生有擇校的權利,即如果學生要就近入學,政府部門必須滿足其入學需求,而如果學生不就近入學,政府應當尊重其權利。
理想的義務教育格局是,政府保障90%的公共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公辦學校不擇校,學生就近入學,另外10%則屬于差異化辦學的民辦義務教育,供受教育者根據自己的家庭經濟情況和學生求學規劃,自主選擇,這些學校采取什么方式招生,是學校的自主權,既可單獨測試,也可組織聯考。
但現在,政府部門并沒有保障公辦學校均衡發展,與此同時,卻要求民辦學校在招生時不得舉行測試,甚至把民辦學校也納入對口就近入學的范疇,這是對義務教育均衡的亂治理,越治越亂也就毫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