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輝輝

登錄某網上藥店,輸入“莉芙敏片”,進入購藥界面,劉暢(化名)毫不遲疑地選擇了標價1700多元的“更年期鞏固裝”套餐,然后果斷支付。
進入更年期后,劉暢的母親一直被失眠和頭疼困擾,中藥西藥試了十幾種效果都不是特別好。后來,她服用了德國進口的莉芙敏片后,睡眠質量明顯好了很多。
這款用來治療更年期綜合征的莉芙敏片是由德國夏菩天然藥物制藥公司生產的“洋中藥”。據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的統計數字顯示,2012年莉芙敏片在中國的銷售額超過1000萬美元,當年在中國同樣表現不俗的洋中藥還有來自德國的施保利通片和馬栗種子提取物片。
“德國一些藥企在長期關注、研究中藥市場。”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副會長劉張林在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表示。
近年來,隨著全球回歸自然理念的興起,植物藥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尤其是在慢性病的治療中,植物藥發展迅速。一些跨國藥企更是攜研發、生產、宣傳等優勢,先后搶灘中國市場。
與此同時,中國作為植物藥的原產國,由于研發理念、藥品質量、標準等問題,中藥出口步履維艱,尤其是附加值較高的中成藥始終難以融入主流的國際醫藥市場。
這些洋中藥會沖擊中國中藥產業嗎?

成分組方還是品類組方
在近年進口量較大的洋中藥中,有些單品已經逐步顯現出強勁的市場競爭力。比如德國生產的銀杏類制劑就已在國際市場形成一定品牌影響力。
“如果說將來哪個國家可能對中國中藥產業形成威脅,那一定是德國。”劉張林斬釘截鐵地說。
神威藥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神威藥業)副總裁陳鐘也告訴《瞭望東方周刊》,目前全球范圍內對植物藥研究最為發達的當屬德國。
在陳鐘看來,在新藥的研發形式上,包括神威藥業在內的大多數國內大型中藥生產企業并不比德國差。大家均是采用自主研發和產學研相結合的模式。企業既有自己的新藥研發中心和專門的新藥研發隊伍,也會與大學和科研機構進行合作。
但是,在研發理念上,與中國傳統中藥研發不同的是,德國更傾向于專注對單類植物的成分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做植物有效藥用成分的研究和提取。
在陳鐘看來,這種研發思路下,藥物的有效成分、化學成分、在人體內的代謝和轉化過程非常清晰,復合西醫西藥的基礎理論,西方人也更容易接受。
以前文提到的莉芙敏片為例,其藥物成分單一,即單類植物黑升麻。因此,其藥理藥效很容易就能說清楚,且主治功能的描述也符合西醫對病癥的描述。因而很容易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
反觀傳統的中國中成藥生產,則多以中醫基礎理論為綱,屬于中藥品類組方,即直接以中草藥,而非中草藥的有效成分組方。
這種情況下,一款中藥往往由十幾味中草藥復方組成。隨著現代制藥技術的發展,雖然現在已經能夠說清楚每味藥的有效成分、活性成分和化學成分,但這些藥組合在一起后,它們在人體內的代謝和變化過程卻難以精準表述。
“這也是中藥走出去困難的一個重要原因。”陳鐘無奈地說。
正是在觀察學習西方植物藥研發生產的過程中,陳鐘看到了中國中藥產業走向世界的可能性,“我們應該學會用全球公認的藥物研發思路和醫藥語言來表達中藥。成分組方應該成為未來中成藥發展的方向。”
在劉張林看來,盡管未來的中成藥研發生產需要借鑒西方植物藥的研發思路,但中藥還是應該堅持中醫理論的指導,有中醫自己的特色。

2015年1月9日,云南昆明,73歲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醫藥類傳承人趙桂芝(中)向中藥廠的年輕人傳授中成藥提蠟殼技藝
生產工藝差距
與洋中藥相比,中國的中藥質量不穩定,也是其走出去的另一個重要障礙。而導致中藥質量不穩的原因,除了藥材質量不穩之外,與生產工藝的落后也有很大的關系。
目前中國有2000多家中藥生產企業,但是完全使用計算機控制技術的不足10家,大部分企業仍然采用半自動化或者完全人工化的生產技術。
而人的行為極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可控性極低。“這就是為什么同一個廠家生產出來的產品,不同的批次,藥品質量會出現極大偏差的原因。”陳鐘說。
基于質量控制的考慮,神威藥業早在2001年就實現了中藥生產過程的計算機控制技術,以減少人為因素干擾,穩定藥品質量。
“計算機控制技術已經成為國際中藥生產工藝的主流。”陳鐘說。
如以藥品質量控制聞名的日本津村藥業,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就實現了藥品生產過程的計算機控制。
而德國的中藥生產企業更是在計算機控制技術之上,采用標準提取物進行投料生產,最終制成質量穩定一致的中藥制劑。
而指紋圖譜技術的應用,使植物或藥材的成分以類似指紋圖譜的形式呈現出來。然后,通過植物或藥材圖譜相似度的對比,最大程度上減小天然產品在成分上的差異。這對于保證不同批次藥品的質量均一穩定具有重大意義。
然而,一套全自動的計算機控制網絡成本投入巨大,可能目前對于國內大多數中藥生產企業來說都是難以承受的。
最重要的是,由于前期的基礎性投入太多,這種計算機控制技術對于降低企業生產成本并無益處。
“實際上,自動化的成本還要高于半自動化或者人工化生產的成本。”劉張林解釋道,這也是很多中國企業不愿意采用計算機控制技術的原因。
學術營銷還是利益驅動
此外,在藥品的宣傳營銷中,中國藥企的宣傳理念和營銷手段也很難適應西方社會對藥物宣傳的理解。
在中國,無論是中藥還是西藥生產企業,宣傳理念都是廣告宣傳。實力雄厚的企業或請明星代言,或在最好的平臺投放大量簡單的宣傳廣告;實力弱一些的企業,就降低平臺要求,但依然是通過投放簡單的廣告進行宣傳。
而中國藥企的產品營銷則主要依賴于代理商或者經銷商,以利益驅動這些群體積極地銷售產品。至于產品是如何被研制的、經歷了哪些研究過程、取得了哪些研究成果,代理商并不關心,醫藥生產企業也不會主動告知。
而在國外,藥企更注重學術營銷。也就是說一款藥的研究方向是如何被提出的,經歷了哪些研究過程,進行了哪些詢證試驗、最終取得了怎樣研究成果,藥品生產企業都會向社會公布。
“這里面既有非常專業的學術性知識,也有臨床實踐的情況。”陳鐘告訴本刊記者。
通過這種學術營銷,讓民眾在買藥之前對藥物的治療作用、安全性和潛在的危險性有一個全面的認識,更有助于民眾對產品的接受。陳鐘認為,這也是一種更負責任的態度。

尚未沖擊中國中藥產業
不可否認,高附加值的中成藥進口確實呈現逐年上升的態勢。
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的數據表明,2014年中國中藥進口總額約10.4億美元,而2012年這一數字是8.7億美元,兩年增加了19.5%。其中中成藥進口額由2012年的2.7億美元上升到了2014年的3.4億美元,兩年增長了近30%。
然而,劉張林認為,這并不足以形成對中國中藥產業的沖擊。
盡管洋中藥的進口數量每年都在增加,但是進口的品種數量卻十分有限。
截至2016年1月,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以下簡稱CFDA)官方網站公布的進口中藥批準文號共有103個,而且部分藥品具有多個產品規格或者包裝規格。也就是說,實際上經CFDA批準的進口中藥品種不足100種,這相對于中國上萬個中藥品種來說,數量非常小。
此外,在這些洋中藥產品中,進口額超過1000萬美元的品類更少,且相對集中。其中僅香港公司生產的京都念慈庵蜜煉川貝枇杷膏(以下簡稱川貝枇杷膏)就幾乎占了一半的市場份額。
工信部發布的《2014年醫藥工業經濟運行分析》中指出,2014年全國中成藥制造的主營業務收入達到5806.46億元,按照當年人民幣對美元平均匯率6.1428計算,約合945億美元。而當年的海關數據顯示,洋中藥進口額約為3.4億美元。
也就是說2014年進口洋中藥在中國中成藥市場上的比重為0.3%,尚不足1%。
然而,如果中國藥企如果不解決自身存在的問題,借鑒包括德國在內的國外藥企在中藥研發、生產等方面的做法,盡管仍可稱雄國內市場,但會失去在全球市場中的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