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互聯網+”意味著與其他行業的融合,極大地促進了中國多種產業的創新。文章針對“互聯網+社區”的內涵進行了分析,論述了當前常見的“互聯網+社區”服務類型,并針對“互聯網+”背景下企業如何更好地融入城市居住社區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互聯網+;互聯網+社區;企業管理;城市居住社區;社區服務 文獻標識碼:A
中圖分類號:F840 文章編號:1009-2374(2016)09-0192-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6.09.095
隨著2015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互聯網+”不僅成為年度熱詞,也成為廣大創客青睞的創業點和企業積極尋找的轉型切入點。實際上,幾十年來,互聯網的創新成果已經創造了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等多個新興行業,改造并影響著我們的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也將繼續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中。本文試通過對現有的“互聯網+社區”進行分析,探討“互聯網+”背景下企業以社區為增長點的可能途徑。
1 “互聯網+社區”的內涵
社區是舶來詞,是20世紀30年代中國學者費孝通先生在翻譯德國社會學家斐迪南·滕尼斯的著作時引入中國的。盡管不同的社會學家給社區下的定義不同,但在構成社區的基本要素上,基本認識還是一致的,普遍認為一個社區應該包括一定數量的人口、一定范圍的地域、一定規模的設施、一定特征的文化、一定類型的組織。中國現代社區建設和社區服務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隨著單位制的消亡和商品住宅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壯大的。當然,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的繁榮,“社區”一詞也有了其他的含義。在實體的居住社區以外,出現了大量超越了地理范疇的虛擬社區、網絡社區、網上家園,因此這里有必要先對本文所討論的社區做一個界定。
本文所指的社區并非虛擬社區,而是城市居住社區。從概念上,可以參考現行國家標準《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中對城市居住區的界定: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規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線所圍合,并與居住人口規模(30000~50000人)相對應,配建有一整套較完善的、能滿足該區居民物質與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務設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概括地說,這里的社區有三個要素:(1)有一定的地理區域;(2)有相當規模的居住人口;(3)有配套的公共服務設施。
所謂“互聯網+社區”,就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改造社區生活、服務社區建設。社區不僅是人們的居住家園,滿足人們對“住”的需求,餐飲、購物、交通等“衣”“食”“行”方面的需求也都需要在社區中得到滿足,甚至包括人際交往需求和個人自我價值需要的實現等也離不開社區。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特別是智能手機和無線上網技術的發展,“互聯網+”在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改造傳統行業的同時,也讓我們的社區生活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十年前,也許只有部分人在社區論壇上灌水,只有少數人在當當網上買書。時至今日,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習慣了手機輕輕一點,喜歡的餐廳外賣半小時內就送上了門或者出租車就在樓下等候,互聯網正改變著我們的社區生活。
2 “互聯網+社區”的服務類型
“互聯網+”雖然是個新鮮詞,但隨著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手機上網用戶的飆升,“互聯網+社區”已經在最近十年尤其是近幾年有了豐富的實踐,且不斷推陳出新。目前常見的“互聯網+社區”服務總結起來有哪些呢?
2.1 購物類服務
為公眾所熟悉的既有當當網、京東商城、卓越亞馬遜、淘寶天貓、一號店、蘇寧易購等綜合類購物網站,也有易果生鮮等專門品類的購物網站。現在不僅很多知名的商場、超市開了網店,還有越來越多的社區便利店、社區超市也加入到“網商”的隊伍。
2.2 信息類服務
北京天通苑、回龍觀、望京等大型居住社區都有社區網站和活躍的注冊用戶。這些社區網站都是基于一定的居民圈而建立。通過社區網絡平臺,為居民提供社區新聞、公共服務信息等,也作居民間信息交流之用(如舊物交換)。雖然政府和相關公共服務部門(比如公安、旅游、氣象等)有專門的信息查詢服務網站,但就講述身邊事、交流身邊事、推動社區公共事務而言,社區網站是重要的平臺。比如2005年前后,在“家住天通苑”論壇眾多網友的推動下,成功地在北京市5號線地鐵的規劃中為天通苑增加了一站,被譽為“創造了社區民主運動發展史上的一個奇跡”。
2.3 生活類服務
這是最近一兩年蓬勃發展的,比如餐飲、洗車、洗衣、打車等。主要形式是借助手機APP軟件,實現供需對接,就近為居民提供服務。以洗車服務為例,打開手機應用市場,有汽車超人、e洗車、呱呱洗車、趕集易洗車、快洗車、滴滴洗車等超過50種洗車APP供下載。至于美食送餐服務,更有美團、大眾點評、餓了么、百度外賣等眾多服務平臺。因為生活類服務的同類服務間的差異性較小,進入門檻較低,又順應了“互聯網+”的大趨勢,當前非常受被各方創業者青睞,同類企業間的競爭非常激烈。
因為社區是有一定的地理界限的,筆者認為,“互聯網+社區”服務,也有著顯著的地域屬性。比如購物類服務,必須圍繞社區建立物流終端網絡;生活類服務,要圍繞社區建立供應網絡;信息類服務,當然也要聚焦某個地區。對一些普適類的服務,如網上支付、網上定票、網上掛號等,雖然也與社區居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但其服務對象不具有地域的特定性,因此這里就不進行討論了。
3 “互聯網+社區”背景下企業融入城市居住社區的路徑分析
3.1 “互聯網+社區”背景下企業融入城市居住社區的方向
面對“互聯網+”的創業大潮,“互聯網+社區”也在蓬勃發展,企業和服務的成長和創新方向目前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3.1.1 服務內容的創新。在現有信息技術支撐下,創造新的服務項目,如基于APP軟件的上門洗車服務。
3.1.2 服務平臺的創新。如“左鄰右里”O2O平臺,將房產信息、物業服務和機票、火車票、酒店等查詢預訂等社區服務進行整合,并兼具社交功能,為鄰里互助搭建平臺。再比如“到家美食會”,通過呼叫中心、網站或手機客戶端,為城市家庭用戶提供特色餐廳的外賣服務。
3.1.3 原有服務的延展。既有橫向的拓展,將原有服務范圍或內容進行擴大,如從“紅孩子”母嬰用品網站到被“蘇寧易購”合并成為全品類的購物網站;也有縱向的延伸,對原有服務進行挖潛和完善,如麥當勞、肯德基等,在原自有電話點餐和送餐服務的基礎上,綜合采用網站、手機客戶端等平臺進行點餐。總體來看,有關行業還處于起步和上升階段,服務的創新和發展仍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3.2 “互聯網+社區”背景下企業融入城市居住社區的路徑探析
社區服務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眾多的服務提供者和受眾。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勢下,“互聯網+社區”的發展也呈現出互融、互促的趨勢,眾多企業在相互影響、相互學習、相互啟發中不斷改進和提高。創業者應選準突破口,堅持線上、線下建設并重,積極整合資源,不斷發現、培育新的增長點,努力在“互聯網+社區”中實現可持續增長。
3.2.1 要著眼需求,精準切入。需求產生供給。廣大居民的需求是多方面的,購物、交友、育兒等。無論是聚焦一點還是關注一面,無論是發現需求,還是引領需求,關鍵是從社區居民需要的地方做起,從自身熟悉或擅長的領域出發,彌補不足,填充空白。
3.2.2 要建好平臺,夯實基礎?!盎ヂ摼W+社區”必須基于穩定可靠、內容豐富、功能實用、易于操作的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平臺,這也是神經中樞。不管是借助已有平臺還是開發新的平臺,這個平臺必須做到可用、有用、好用的統一。
3.2.3 要重視線下,完善網絡。社區服務的終端指向居民個體。在做好線上建設的基礎上,要做好線下的配套工作,如物流網絡建設、服務終端建設等,暢通“最后一公里”。
3.2.4 要持續推廣,擴大覆蓋。要做好宣傳工作,不斷擴大服務品牌的知曉度,擴大影響力,吸引、培育、引導、凝聚社區居民的參與。
參考文獻
[1] 李克強.李克強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摘登)[N].人民日報,2015-03-06.
[2] 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精編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城市居住區規劃建設規范[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肖瑤(1979-),女,河南南陽人,中國科學院大學行政管理專業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管理改革與創新。
(責任編輯:周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