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坻模式”成為農村產權流轉樣板
為規范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工作,作為全國第二批農村改革試驗區之一的天津寶坻區,通過與天津市農委、市產權交易中心共同出資組建天津農交所,構建農交所—區農經站—各鎮(街)農經管理部門“三位一體”的運營模式,實現了信息及時互通、功能有機互補,打造出農村產權流轉的“寶坻模式”。在4月12日召開的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暨流轉交易市場建設推動會上,天津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大幕全面拉開,“寶坻模式”成為構建全市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體系的基本遵循。
政府作為、政策引導
為統一思想和行動,寶坻區出臺了《寶坻區關于規范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工作的意見》,還推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政策引導
對利用農交所平臺開展流轉交易較好的鄉鎮,區政府擇優給予一定的獎勵補貼
對通過農交所平臺實現土地流轉后發展高端高效農業項目的,擇優給予扶持
把是否通過產權交易市場進行流轉交易,是否按照要求規范各類產權交易合同,作為對基層領導班子黨風廉政建設和集體資產管理考核的重要內容
三位一體、合作共建
寶坻依托區、鎮(街)兩級農經管理部門,構建農交所—區農經站—各鎮(街)農經管理部門“三位一體”的運營模式,實現了信息及時互通、功能有機互補。這一模式也將成為構建全市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體系的基本遵循模式
市場化運作
●經過積極探索,農交所在寶坻全區推行了以統一監督管理、統一交易系統、統一信息發布、統一交易規則、統一交易流程、統一收費標準為主要內容的運營模式,使得流轉交易信息廣泛覆蓋,交易過程嚴謹規范,受讓主體由市場選擇,交易價格由市場決定
●通過天津農交所的開放平臺,寶坻農村產權流轉交易信息已覆蓋至區外、京津冀乃至全國,吸引了更多優質項目參與進來,使資源配置更優、效率更高,助推了寶坻現代都市型農業的發展
1 土地流轉引來北京客

綠北谷將其精心打造成有機蔬果生產基地,產品銷往京津冀地區,收益較前翻了幾番。獲得了中國、歐盟、美國和日本的有機認證。新的園區也給當地農民帶來了實惠,他們不僅可以分享土地的租金,還能進園區打工,每人每月約有2000多元的勞務收入
2 昔日蘆葦蕩今朝休閑園

泰澤康本著以保護原生態為原則,通過整理、修補蘆葦地1350余畝、水面550余畝,建1個服務區、9個主題各異的人工島、8000余米觀光水道、2300米觀光木棧道、700余米觀賞植物長廊等觀賞游玩體驗設施,打造集吃住行游購娛為一體的農業休閑示范園。一系列的投入和改造,使得這里的產業結構實現了從第一產業向第三產業的轉型升級,服務業成了主業。東淀村、潘套村可以實現集體年租金收入近100萬元。同時,休閑農業生態園的開發建設吸納了十里八鄉百余名村民就業
3 增加的不僅僅是收入

通過委托流轉這種形式,把一家一戶的承包地成方連片地集中起來,經統一整合溝渠、田埂、工作路后,實際流轉面積比農戶承包面積增加了180畝,農民每年可以增加收入60多萬元。村集體收入每年可增加18萬元。同時,通過統一整治、統一規劃、統一種植品種,田野變得縱橫有序
繼2008年成都市成立農村產權交易所后,重慶農村土地交易所、武漢農村綜合產權交易所、上海農業要素交易所等也投入運行。目前,全國成立了包括四川、湖北、北京、天津、廣東、安徽等14家省級或省會級農村產權交易所;縣(市)級以上土地流轉交易所達到1324個,鄉鎮土地流轉服務中心達到17268個。寶坻區農村產權流轉交易最大的創新之處,就是通過推行市縣鄉“三位一體”的運營模式,實現了監督管理、交易系統、信息發布、交易規則、交易流程、收費標準等的統一,使流轉交易信息廣泛覆蓋,交易過程嚴謹規范,受讓主體由市場選擇,交易價格由市場決定,確保了產權流轉交易的規范運行。而作為全國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建設模式大花園里采擷的一朵小花,其所激發出來的“流轉信息共享、盤活土地資源、鼓起農民腰包”效應,又成為天津都市型農業發展“新常態”中的“新亮點”。在農村產權流轉市場還面臨盲目擴張、發展不平衡、定位不清、確權滯后、交易品種多少不一、交易半徑小、機制和規則不完善等問題的當前,各地要進一步深化農村“三權分置”改革,加快健全完善省、市、縣、鄉四級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讓農民和農村集體手中的資產資源充分流動起來,激發更大發展活力。
省 市 速 遞
▲4月28日,全球首個數據資產評估模型發布暨中關村數據資產雙創平臺成立。評估模型的發布,標志著數據資產告別了無法精確評估和量化的時代。在現場,貴州東方世紀拿到了貴陽銀行的第一筆100萬元的全國首筆“數據貸”放款。
▲5月5日,遼寧省正式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做好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工作的通知》明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對其持有的科技成果可以自主決定轉讓、許可或者作價投資。科技成果所獲得的收入全部留歸單位,納入單位預算,不上繳國庫。
▲四川省日前下發的《關于開展農村社區建設試點工作的實施意見》提出,從2016年起,每個市選擇2%的村,阿壩、甘孜、涼山各選擇5個村至15個村,按全省每年1000個村的規模開展農村社區建設試點工作。推行“前臺一口受理,后臺分工協同”運行模式。
▲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在全國率先利用“互聯網+醫療”實現醫療、醫保、醫藥“三醫融合”,從4月28日起,居民在家門口社區醫院或藥房的網絡醫院看病開藥,同樣能享受醫保統籌。此外,廣州市醫保病人在該院不用先繳納押金可以直接住院。
▲3月底,江西省被農業部列為首個全國綠色有機農產品示范基地試點省。該省將以綠色生態產業標準化建設、“三品一標”農產品推進、綠色生態品牌建設、化肥零增長、農藥零增長等“十大行動”為抓手,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打造具有江西特色的綠色生態農業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