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 蕓
?
通州四杰,鑄就百年中國電影華章
文/趙 蕓

《工廠大門》劇照
120年前的1895年12月28日,法國攝影師路易·盧米埃爾拍攝的宣傳片《工廠大門》首次公映,此舉被公認為世界電影的誕生日。110年前的1905年,中國北京豐泰照相館創辦人任慶泰拍攝了由譚鑫培主演的《定軍山》片斷,揭開了中國電影的序幕。
2015年是中國電影110年的誕辰,也是著名南通籍電影藝術家趙丹、錢千里、顧而已和朱今明的百年誕辰。四位老鄉,誕生在同一所城市,懷揣著同一個夢想,又一同從南通走出,畢生奉獻給了中國的電影事業。“酸甜苦辣極變化,地獄天堂索藝珠”,他們的從影之路,記錄和見證了中華民族的歷史和發展、苦難與輝煌,也匯聚了作為中國電影工作者的那份文化責任、藝術創造和民族精神。
位于蘇中的南通(古稱通州),東抵黃海,南望長江,與上海隔江相望。在中國近代文教歷史上,南通因創辦第一所師范學校、第一所戲劇學校、第一所紡織學校、第一所刺繡學校、第一所中國人辦的盲啞學校和第一座民間博物苑、第一所氣象站等“七個第一”,被稱為“中國近代第一城”。
南通市內的濠河原是城內的護城河,有著一千多年的歷史。史載后周顯德五年(公元958年)“筑城即有河”。有著“翡翠項鏈”之譽的環城濠河,滋潤著一方山水,而坐落在濠河之畔、建造于明萬歷四十六年的文峰塔更昭示著南通文人薈萃、地靈人杰。自塔建成后,清代通州即出了兩名狀元,一位是乾隆時期的胡長齡,第二位即是晚清的恩科(1894年慈禧太后60壽辰,舉行恩科會試)狀元張謇。

張謇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民族危機促使帝后兩黨矛盾激化。主戰、主和兩派斗爭異常激烈。期間,狀元張謇因父喪循例回籍守制。遠離復雜的京城政治生涯,又悉中日《馬關條約》的簽訂,張謇痛心疾首:“幾罄中國之膏血,國體之得失無論矣。”他大聲疾呼:“救亡之策,莫急于教育”“謀一國之強,基于教育”,棄官投入實業救國、教育救國之路。他創辦學校、創建南通博物苑和更俗劇院,“愿為小民盡稍有知見之心,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僅創辦劇院,張謇還盛邀梅蘭芳、余叔巖、王鳳卿、程硯秋、譚富英、楊小樓等名角來南通演出,踐行“教育以戲劇為易觀感”。1919年我國近代第一所新型戲劇藝術學校——伶工學社的創辦,就是張謇與歐陽予倩攜手,開中國新型戲劇教育之先風。
南通市實驗中學坐落在有著千年歷史的濠河邊上,近百年來,學校稟承張謇擬訓、顧儆基校長手書的“誠恒”校訓,培養了不少優秀人才,其中不乏各界名流、國家棟梁。著名電影人趙丹、顧而已、錢千里和朱今明這四位同齡、同鄉、同道中人就是從這里的“小小劇社”走向了大銀幕的藝術殿堂。

張謇月梅蘭芳

《定軍山》劇照
1915年8月出生的趙丹(原名趙鳳翱),從小生活在江蘇南通,受地域文化的影響和熏陶,少年時代便酷愛藝術。無論是第一次在家庭和表兄同演《空城計》,還是小學校慶大典飾演群眾“甲”,他都樂此不疲,傾心投入。1927年,有著共同興趣愛好的四位同學聚在了一起,在更俗劇院、伶工學社、新新戲院看戲、看電影。不僅如此,在升入中學后,他們還創建了“小小劇社”。那時,上海有個“梅花歌舞團”來南通演《小小畫家》,趙丹他們就學演這個戲。“錢千里和顧而已在臺上表演,我和朱今明一個彈手風琴,一個拉小提琴當樂隊”,“小小劇社”因演出《小小畫家》而命名。興趣是藝術創作的不竭動力,趙丹曾說:最有趣的是魔術團來南通,我們把顧而已父親搞的改良磨墨機、磨棍和箱子全都拿來當道具,學著表演魔術。不僅如此,當“上海摩登劇社”和“上海藝術劇社”受邀來南通演出時,這群小演員們更像是著了魔似的觀摩學習。他們看戲不花錢,排演場地不花錢,看戲、排戲、演戲都不算曠課,這些讓今人也覺得非常優越的條件,得益于兩位豁達的家長。顧而已的父親顧儆基(字仲敬)早年留學日本,崇尚科學,在“國是日非”的二十世紀初,抱定“國賴民救、民賴校救”的信念,創辦了“私立崇敬中學”(南通市實驗中學的前身)。一校之長,任憑孩兒們放飛藝術夢想、施展藝術才華。而他們觀摩、排演的“新新大戲院”則是趙丹父親趙子超開辦的。趙子超少年從軍,曾參加“精武堂”軍官學校培訓,官至營長。他愛好京劇、墨寶,退伍后在南通建造了一所“新新大戲院”,用來放電影和戲劇演出。
有了家長們的默許,初生牛犢的小伙伴們將田漢先生的作品《生之意志》《一致》《蘇州夜話》,甚至《南歸》《火之跳舞》等一一搬上了“小小劇社”的舞臺。他們還邀請趙銘彝、鄭君里為他們排演《父歸》《小偷》。那時的趙丹被話劇迷住了,被話劇舞臺迷住了,被“深刻”的鄭君里迷住了:“他留著長長的頭發,沉默寡言,一雙凝邃的眼鏡總盯住一個地方,似乎有多少沉重、憂傷在壓著他”。1930年,趙丹考入上海美專,顧而已考入上海大同中學,而“小小劇社”也走上了正規。正是這期間的表演實踐,開啟了文藝青年對藝術的尋夢之路,也奠定了他們日后成為電影藝術大師的堅實基礎。

南通濠河
南通市崇川區環城東路153號是顧儆基的故居。1919年5月,顧而已出生在這個富裕且有文化傳統的大家庭里。因父親喜歡戲劇,耳濡目染之下,顧而已從小就傾心于戲劇。1930年,15歲的顧而已考入上海大同中學,并與同學發起、組織了大同劇社,因在舞臺上飾演《欽差大臣》市長一角,被贊譽“最能演戲的演員”。1935年,顧而已加入由左翼戲劇家聯盟發起成立的上海業余劇人協會,由于他的表演“穩重、沉著、揮灑自如”,被邀飾演電影《狂歡之夜》(原名《欽差大臣》)市長一角。作為兒時的伙伴,趙丹對顧而已贊譽有加:“他長得很胖,擅演喜劇,演《欽差大臣》中的市長而一舉成名。悲劇、正劇也演得好。他在臺上穩如泰山,有分量,嗓子洪亮,善于運用長停頓。他喜歡外國電影《藍天使》中演教授的依密爾·杰尼斯,《鐘樓怪人》中的怪人卻兒斯·勞頓以及《自由萬歲》中的華萊斯·比雷。這些演員扮演的角色大多粗獷善良、純樸真誠。顧而已吸取他們的表演特點,形成他自己的表演風格。我們把他的演技叫做‘大塊文章’。他不喜歡一招一式、一點一滴地刻畫人物,而講究一氣呵成的渾然一體。”《大雷雨》中的提可意、《醉生夢死》中的父親、《武則天》中的高沖、《屈原》中的楚懷王以及《貂蟬》中的董卓,顧而已在舞臺和銀幕上,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48年,顧而已在港為“永華”拍攝電影《國魂》期間,與顧也魯、高占非、趙家瑀籌組大光明影業公司,先后拍攝《野火春風》《詩禮傳家》,并獨立導演《水上人家》《小二黑結婚》。1951年,大光明影業公司遷回上海,投入新中國電影事業,先后出品《和平鴿》《方珍珠》,1952年初并入上海聯合電影制片廠,顧而已先后導演《天仙配》《羅漢錢》等戲曲影片,并聯合執導《天羅地網》《春天來了》和《燎原》等影片。

伶工學社
四人當中,顧而已是最早離世的。1970年6月18日,顧而已因無法承受非人的折磨自殺身亡。
相比顧而已的健碩,錢千里比較羸瘦。錢千里是四人中年齡略大且壽命最長的一位,享年94歲(1915.03-2009.07.31)。因同樣熱衷于表演,在崇敬中學就和趙丹他們玩在一起,也是小小劇社的創辦者和活躍分子。1933年,因演出反映階級斗爭的進步話劇《五奎橋》遭當局禁演,遂離開南通來到上海。1935年,錢千里加入上海業余劇人協會,翌年加入上海明星影片股份有限公司,開始活躍在上海影界。抗戰爆發后,錢千里加入上海救亡演劇四隊,先后在中央攝影廠、中國電影制片廠任演員。他工作踏實,勤奮刻苦,一生參與過五十余部電影的拍攝。《馬路天使》中的剃頭司務、《十字街頭》中的校對、《水上人家》中的七叔、《小二黑結婚》中的于福、《李時珍》中的老魏、《林則徐》中的林升、《枯木逢春》中的方老爹……他自嘲自己是跑龍套的命,不為大家熟悉。錢老做人低調,亦如角色的扮演,一輩子站在配角的位置,甘當綠葉。
多才多藝的錢千里還曾任《馬路天使》的場記,電影《第三次試驗》和《青山戀》的編劇,1958年轉任導演,先后擔任《喬老爺上轎》《聶耳》《枯木逢春》的副導演,獨立執導《孫安動本》《姑嫂練武》《農家寶·兩壟地》《青山戀》《山城雪》等故事片和戲曲片,是老一輩電影藝術家中少有的能演、善導、會編的全才。

集賢館
兒時玩伴,同窗好友,朱今明在“小小劇社”愛好的不是表演,而是攝影。朱今明出生在南通一書香世家,是家中的獨子,其父朱子賓是清末的科舉秀才。1927年,朱今明在崇敬附小畢業后直升崇敬中學,與趙丹、顧而已、錢千里等結成同盟好友。《五奎橋》演出風波后,朱今明來到上海,經趙丹介紹進入上海明星影片股份有限公司學習攝影,業余從事話劇的舞臺美術工作。1936年,作為《大雷雨》的舞臺美術,年僅21歲的朱今明充分運用舞臺照明原理,僅憑簡陋的道具,白手起家,創造出中國舞臺上的第一個天幕。1939年6月,朱今明與趙丹、王為一等前往新疆開拓進步戲劇工作,卻被軍閥盛世才監禁,入獄5年。獄中,朱今明想念女兒,親手在一條圍巾上繡上字作為女兒的生日禮物。出獄后,朱今明、趙丹、徐韜、王為一等參加了茅盾的新戲《清明前后》的排演。之后,朱今明加入昆侖影業公司,任技術部主任兼攝影師,陸續拍攝了《一江春水向東流》《萬家燈火》《希望在人間》等優秀影片。《遙遠
的愛》是朱今明第一次擔任攝影師,和兒時伙伴趙丹的一次良好合作。解放前夕,他受命冒著生命危險真實記錄了國民黨潰逃前的狼狽和人民迎接解放的珍貴鏡頭,被編入大型紀錄片《百萬雄師下江南》,此片被文化部授予1949-1955年優秀影片長紀錄片一等獎。解放后,朱今明任上海電影制片廠總攝影師,先后拍攝了《上饒集中營》《南征北戰》《蓋叫天的舞臺藝術》,組織領導了中國第一部彩色紀錄片《梁山伯與祝英臺》的膠片試驗工作。朱今明曾說“攝影創作不是工匠,要參與藝術創作,攝影師是影片的主要創作者,應對藝術負責”。在拍攝《南征北戰》期間,為在一個連續性畫面中,既看到我軍英勇奮戰的氣勢,又看到敵人潰不成軍的慘狀,他親自設計制作了一臺木制升降機,沒有機械設備做車輪,就用一個大樹墩代替機座,這是我國電影史上的第一臺升降機。1954年,朱今明作為中國電影實習團成員赴蘇聯學習和掌握寬銀幕的制作原理。1956年,學成歸國后調北京電影制片廠任總攝影師、技術委員會主任兼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主任,相繼拍攝了《風暴》《上海姑娘》及由趙丹主演的《烈火中永生》等十幾部影片,還兼做導演,執導了《蔡文姬》和《孔雀公主》等影片,《孔雀公主》獲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特別獎;1985年在第十屆捷克斯洛伐克國際兒童電影節獲一等水晶蝴蝶杯獎。朱今明不僅在電影藝術上具有獨創性,在特技、光學、洗印等方面也堪稱中國電影技術發展的開拓者。

朱今明繡字紀念
在南通市實驗中學的西南角,有幢二層樓的小紅樓,原是學校創始人顧儆基的辦公室,現為緬懷顧校長和紀念趙丹、顧而已、朱今明、錢千里等電影藝術家的紀念館,取名“集賢館”。館內陳列著四位藝術家的生前用品:趙丹寫字用過的毛筆、錢千里繪制的《十字街頭》連環畫、朱今明所寫的《南征北戰》分劇本……
不只是小紅樓,在濠河邊上的南通市實驗中學內,還清晰可循四位藝術家的逐夢之路:“天下都樂園”“小小劇社舞臺”和安放著趙丹骨灰的“丹亭苑”。

錢千里

趙丹

顧而已

朱今明
1950年《武訓傳》上映,趙丹飾演青年到老年武訓,充分展現了他精湛和成熟的演技,而正是這部《武訓傳》,也讓他遭受了一場政治風波和磨難。此后,他又先后拍攝了自稱為“一生中最滿意的作品”:《李時珍》《海魂》《林則徐》《聶耳》和《在烈火中永生》。“藝術家在任何時候要給人以美、以真、以幸福。” 65年的跌宕人生,承載著一位藝術家至死不渝的藝術追求。趙丹的這句話,是他自己的準則,也是他向廣大藝術工作者發出的真誠倡議。
如今,四位前輩先后離開了我們,但他們為電影事業留下的藝術瑰寶永遠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百年誕辰,讓我們永遠記著他們的名字,銘記他們為中國電影事業作出的杰出貢獻,追隨他們的足跡走下去。路雖遠,行更長。

南通市實驗中學內四人銅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