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武

摘要:試點學院改革是目前我國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一個重要舉措。以三峽大學電氣學院開展試點學院改革為例,詳細論述了試點學院改革的各項舉措,重點從人才培養的角度,論述了在人才培養方案中設置課程作業教學形式的背景、課程作業的特點,并以電力系統課程作業為例說明了課程作業的具體實施步驟。
關鍵詞:試點學院;課程作業;教學體系;個性化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09-0022-02 試點學院改革是在普通本科高校選擇專業學院(含系、部)設立教育教學改革特別試驗區,推進以人才培養體制改革為核心,以學院與社會創新資源協同發展為路徑,以學院為基本實施單位的綜合性改革。改革的目標是努力實現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特色院系建設、高校協同創新發展、體制機制創新“四位一體”的改革目標,把試點學院建設成為體制改革的先行區、人才培養的試驗區、特色發展的示范區、協同發展的創新區。
三峽大學電氣與新能源學院于2013年開展湖北省試點學院改革。改革始終以人才培養為核心,并根據國內外高等教育的實踐需求,提出在人才培養方案中開展課程作業這一教學形式。本文將對試點學院改革及其課程作業開展研究。
一、試點學院改革
三峽大學電氣學院試點學院改革將重點探索人才選拔與招錄機制、人才培養體系、教師選拔與考核、學院管理體制等四個方面的改革,著力破解制約高等教育內涵發展的深層次問題,創造經驗,做出示范。具體而言,招生選拔方式將試點實行以“大類招錄+自主招生+校內擇優”的選拔模式。同時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采取全面推進和特殊試點相結合,實行一制三化,即導師制、小班化、個性化和國際化。教師考核實行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對于2010年及以后引進的教師,全面施行新的教師遴選、考核與評價制度,其余人員自愿進入。在學院管理層面,制定學院章程,積極探索校院兩級管理,教授治院,學院內部管理重心下移至系的有效運行機制,建立學院理事會吸引社會資源辦學。
試點學院改革中人才培養是核心,而人才培養方案又是人才培養的核心。電氣學院試點改革人才培養方案將以學生為主體,凝練教學內容,優化課程結構,改變教學模式。總學分由185降到166學分;專業11門課必修外,其他全部選修;強化數理素質教育、英語素質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大力發展創新創業教育。同時在教學形式上結合國內外教學實踐提出采取課程作業等教學形式。課程作業作為試點學院人才培養改革的重要舉措,將以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為目標,注重過程,不強調結果唯一性。課程作業等教學形式將成為試點學院改革的一大亮點。
二、課程作業背景
(一)信息化沖擊
當前互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正改變著每個行業的內涵,高等教育也不例外。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養的方式主要包括以打基礎為目的的理論教學和以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實驗教學兩部分。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快速發展,“互聯網+學習”正成為高等教育變革的重要形式。
在理論教學方面,傳統的視頻公開課正逐步向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簡稱慕課)轉變。慕課以連通主義理論和網絡化學習的開放教育學為基礎,和僅僅只是單向知識傳授的視頻公開課相比,慕課具有交互性,學生、教師可以不受時間、空間等約束開展提問和討論。同時慕課還具備更廣泛的開放性,任何人都可以不受上課地點限制享受優質教學資源。包括清華大學在內的多所高校正利用慕課開放教學資源,使得傳統的課堂理論教學面臨挑戰。
其次,在實驗教學層面,我國正大力推廣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依托虛擬現實等信息技術,構建高度仿真的虛擬實驗環境和實驗對象,學生在虛擬環境中開展實驗。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可提供可靠、安全和經濟的實驗項目。目前包括三峽大學在內,國內已有200所高校獲批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虛擬實驗室正成為現實。
(二)國際工程教育理念的轉換
高等工程教育近二十年來與時俱進,針對工業界對人才的新需求,提出并發展了新的理念,CDIO工程教育理念是國際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代表構思(Conceive)、設計(Design)、實現(Implement)和運作(Operate),它以產品研發到運行的生命周期為載體,學生以主動、實踐、注重課程之間有機聯系的方式學習工程[1]。CDIO要求以綜合的培養方式使工程專業學生在工程基礎知識、個人能力、人際團隊能力和工程系統能力四個層面達到預定目標。
我國高等工程教育迫切需要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中國工程師,然而我國工程高等教育中還存在重理論輕實踐、強調個人能力而忽視團隊精神、重視知識學習而輕視創新培養等問題。因此電氣工程等傳統的工科專業人才培養必須適應這種國際工程教育理念的轉換,從全球工業發展的角度來創新人才培養方式。
三、課程作業特點
為了適應教育信息化的需求,緊密結合CDIO等國際工程教育新理念,三峽大學電氣學院在試點學院改革中重點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設計和創新。課程是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基本單元,而工程類所設置的課程除人文基礎和數理基礎外,很多課程實踐性很強。沒有驗證的知識都是膚淺的理解,因此迫切需要改變部分課程只注重教,而忽視學生在實踐中學的問題。
一般而言,課程作業和期末考試一起構成了課程的兩種考核方式。這種課程作業通常只是某課程所布置的相關習題。新設計的課程作業的內涵是針對某一課程,要求學生自主完成具有一定工作量作業的教學形式。
課程作業的特點是:
1.課程強相關。即所需完成的任務是緊密結合已經學習過的課程。
2.工作量適當。要求學生在給定的時間內(一般為2周)獨立完成。
3.學生為主。教師一般只指定任務,方案設計、實施、分析以及報告撰寫和答辯均由學生完成。
4.研討式教學。教師對學生在課程作業實施過程中的指導不是直接教學生具體如何去做,而是讓學生自己通過閱讀、觀察、實驗、思考、討論、聽講等途徑去獨立探究,自行發現并掌握相應原理和結論的一種方法。目的在于提高學生工程系統能力。
課程作業和課程設計相比,在以下三個方面存在差別。首先學生人數上課程作業是小組、課程設計是個人;其次教學方式上課程作業更強調研討式教學;最后考核方式上課程作業較課程設計除了提交報告外,還必須做PPT進行匯報。
三峽大學電氣與新能源學院試點學院改革根據個性化的需求,分別設置了電氣英才、電氣卓越、輸電卓越和自動化英才四個特色班,在每個試點班中設置的課程作業見表1。
所有課程作業均為2學分,2周內完成。畢業要求至少選3個課程作業。課程作業除電子技術基礎安排在3~4學期,單片機安排在4學期,其余課程作業均安排在5~6學期。
四、課程作業實例
電力系統分析是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課。以電力系統分析課程作業為例[2],仔細研究了如何開展課程作業實踐,其主要步驟包括:
S1:學院發布課程作業題目指南(含題目、簡要介紹、指導教師)
S2:學生自主組隊和選題
S3:教師和學生見面,發放課程作業指南(含課題簡介、步驟,數據,簡化假設等)
例如電力系統課程作業可以某實際(簡化)電力系統為例,進行電力系統規劃。假設某公司決定在某地設立一家工廠,為其供電有若干種方案,需要學生從系統安全性、經濟性等角度出發,利用電力系統分析軟件進行計算、分析(含預想事故分析),從其中選擇一種滿足需求的方案并撰寫報告。
S4:2周內教師與學生約定若干次答疑時間
S5:提交報告并組織答辯
報告應15~30頁(不含圖表等),報告不僅說明結果,還說明成功和失敗。考核方式包括每個課題組提交1份報告,每個人說明在其中的具體工作,課程結束后組織答辯。
五、總結
本文結合三峽大學電氣學院正在開展的試點學院改革,論述了試點學院改革的內容,并結合信息化的快速發展和國際工程教育的CDIO理念,重點論述了試點學院人才培養方案中課程作業的特點、與課程設計的區別,并以電力系統分析課程作業為例說明了課程作業的實施步驟。
課程作業是一個新生事物,未來還需要在課程作業的教學組織,個性化以及成果評估等方面開展繼續研究。
參考文獻:
[1]顧佩華,沈民奮,陸小華.重新認識工程教育:國際CDIO培養模式和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格洛費,等.電力系統分析與設計(第4版)[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