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家林
摘 要:長期以來,無論是教育工作者還是有關學者對語文教學的性質一直爭論不休,持工具論”者與持“人文論”者一直都各持己見,對于彼此的觀點都莫衷一是。為了契合高中語文課程改革和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有關從事教材編訂的工作人員提出語文課程編寫的新理念,拓展了語文教材改革與建設的新世界。
關鍵詞:高中語文;新課標;教材觀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5-128-01
教材是承載知識的載體,是傳播知識的重要渠道,是教師教學的根本。由此可見教材也是教學的關鍵因素之一,但是現目前許多教師并沒有真確的認識教材,也沒有養成良好的教材觀,“工具性”思想左右了教師對教材人文性的探索,而“人文性”思維又導致教師沒有將基礎知識落到實處,這樣的矛盾實質是可以得到辯證統一的,但是在實際教學中許多教師沒有正確的教材觀,因此將自身的視野拘泥于一點,沒有全面的評判教材的優缺點,從而揚長避短。鑒于此,本文結合實際的教學經驗,將重點闡釋新課標背景下的高中語文教材觀。
一、對當高中語文教材建設的思考
語文學界對語文教材性質的界定一直存在較強的爭議,其中最讓人關注的兩個論點即是“工具論”和“人文論”。筆者認為這兩個論點都不無道理,首先從工具的角度,語文教學甚至語文教材都具有一般的工具,獲得使用理解文字的能力,才能更好的理解其他學科的理論知識這的確是語文工具性的直觀體現。但是我們不可置否的是,語文教材也是人文知識至關重要的載體,是人們人文理念的啟蒙讀物,所以從這點看語文教材的人文性也是經得起推敲的。然而工具論的勝利導致高中語文老教材過度強調,語文教材的工具化職能,重點放在了字詞、句讀、修辭等基礎性及技能性問題上,鮮有人文關懷,使得老教材如同雞肋一般沒有發揮出應有的效用。這樣對語文教材職能的偏頗認知,導致了教學內容編排的趨同,而千篇一律的文章及課后習題,致使學生逐漸失去對語文知識的學習興趣,因此也使得語文教材越發失去“人心”。著名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提出過一個有趣的觀點,他認為如果學生在青少年時期,失去與明智的腦力引導著深入交流的契機,那么他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將無法再學會真正的思考。從教材的本質講,其啟蒙意義就如同引導者一般,換言之,編輯好的教材可以有效的開發學生的智力,保證教學順利高效的進行,不僅如此還可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而老板的教材不能達到這樣要求,因此改變教材觀念成為教學改革中不容忽視環節。
二、高中語文新的教材觀
1、人文性認知的深化。在新課程大綱的指導下,新教材的編訂應該摒棄以往錯誤的認識,應該將工具性與人文性進行有效的融合因此就需要注重以下的問題:其一,在編訂教材時首先需要注意的問題就是審美情趣的建設和文化內涵的培養,因此選文上一定要選取人文性較強的文章,要使人文情懷在學生的心中落地生根,深厚的文化內涵同樣能夠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以此落實素質教育的具體要求,因此文學性作品,如沈從文、徐志摩、郭沫若等作家的文章入選教材,正是展現了我國課程改革中傾向于文化性的大趨勢。其二,加重文學教學的分量,在編訂好富有文學內涵的教材后,我們還應該注意教學實際的實效性,部分沒有人文理念的教師,拿著人文氣息濃厚的教材,同樣可以生硬的套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從而將教學變得索然寡味,而具備人文意識的教師則可以高效的運用教材,為教材的人文性錦上添花。其三,增加古代作品的分量,古代文學是現目前漢文化的起源,樹不可無根,人不可忘本。因此對古代文學的學習是繼承我國優秀文化的重要途徑,也是弘揚漢族偉大文明的必經之路。因此在高中語文新課標教材中,編者極大的加重了古代作品的比例,這樣的舉措是值得鼓勵發揚的。因為古代文學是我國文化的精粹,雖然現在科技進步快速,但是漢文化中的禮儀教養卻是我們不能因為科技進步而隨意舍棄的,道德的力量是無可限量的,通過道德約束治理國家的成本也是最低的,因此在較次中編訂古代文學,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同時也能有效的提高的學生的道德修養,將有力于社會的發展。
2、對語文工具性認識的矯治。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在大眾的認知中,語文實質上就是作為一種輔助其他學科學習的工具,在“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觀念的引導下,科學知識成為莘莘學子不懈追求的“真知”,而語文之類的人文知識便自然成為了一種“必要”但不受重視的工具。在語文考試中學生往往也是追求高分而已,忽視了語文學習的人文性。因此在這樣的觀念的作用下,我國公民的人文素質呈現出逐年下滑的趨勢,社會怪相叢生,道德素質急速滑坡等問題,引發了社會各界對語文職能的再次思考,從而也順應時事的展開了語文課程改革。在這場改革中,編者極大的矯治了語文教材工具性的錯誤認知。放棄了以往注重題海戰術的教學理念,淡化了技巧層面的反復訓練。而著眼于提高學生文化素質,將培養學生讀寫能力也當做教學的重點。并且新教材在一定程度上也承認了學生的主體性,在教材的課后訓練中,加入了許多實踐訓練,這樣的實踐訓練可以有效的促使學生主動的獲取知識,并通過積極深入的思考,將知識進行靈活的運用。由此我們不難看出,新教材不僅矯治了語文工具性錯誤認知,同時還糾正了被動學習的錯誤教學理念,全面落實了人文性教學與素質教育的具體要求。
3、注重實踐。在以往的的語文教材中,對技巧知識的關注度遠遠超過實踐能力的培養,例如學習古詩的課后練習一般是翻譯古詩抑或是背誦古詩,這樣即是對技巧和理論知識的過度推崇,從而忽視了實踐性的意義。學習古詩的最終目的是要求學生能夠鑒賞詩詞,而不是按照參考書籍逐句翻譯古詩詞,同樣也不是生硬的背誦,而是能夠有效的運用相關知識,進行一些創作。這就是教學實踐性的要求,高中語文新課程教材中,充分的認識到了實踐教學的真正作用,在教材編寫過程中,加入了許多課后實踐訓練,極大的提高了高中教學的實效性。
綜上所述,高中語文新課標教材編寫的新理念立足與不同理念層面對教材進行了全新的構建,及體現了新時代的科學理念同時也兼顧了人文性,是多種現代教育理論、新文化思想和課改經驗智慧交叉融合的結晶,深入地探析和把握其思想要義,無疑有助于高中語文新課程教材與教學深化改革和創新。
參考文獻:
[1] 王相文等主編.語文教材研究[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饒杰騰.語文學科教育學[M]. 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01)
[3] 王榮生.語文科課程論基礎[M].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