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巖
摘 要:外語教學的目的不單是向學生傳授外語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運用外語進行交際的能力??谡Z能力則是交際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要激發學生興趣,養成說英語的習慣,并經常進行簡單的交際。還要從聽說入手,組織課文教學,并“分組討論”式教學方法能給學生較多的練習口語的機會。
關鍵詞:培養;英語;交際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5-190-01
外語教學的目的不單是向學生傳授外語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運用外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口語能力則是交際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激發學生興趣,養成說英語的習慣
興趣是逐漸培養起來的。通過語言實踐和語言活動,即用學英語進行簡單的交際是激發學生學習英語興趣的最好、最有效的方法。
1、運用英語組織課堂教學。英語課堂的標準是進行廣泛的語言實踐,具有濃厚的語言氣氛并能達到明確的目的、要求。為實現這一教學目標,在課堂上,盡可能用英語解釋新的語言現象,只有必要時,才能用漢語解釋詞語意義,并且要求學生用英語提問,運用英語進行操練。
2、創造良好的英語環境。教室墻上要貼上用英語寫成的名人名言語錄和音標及發音要領等,使學生在外語環境中受到熏陶。
3、堅持值日生用英語報告制度。輪流值日,一人一天,養成人人動腦、動口的習慣。值日生可以報告出勤情況和班級里所發生的事情,也可以即興談話,如以“看病”、“打電話”、“買東西”等為題目,運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意見。
4、開辟第二課堂,使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推薦并且購置一些有趣的英語簡易讀物,指導讀書方法,鼓勵初中學生參加競賽,教唱英語歌曲,舉辦英語角或者英語演講會、朗讀活動等。通過語言實踐,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發音習慣,因為正確、規范的發音是以后學習英語的基礎。鼓勵學生大膽開口說英語,積極參與聽說訓練,并且養成大聲朗讀英語的良好習慣等。
5、情景對話。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創設一個半真實的語言環境,讓學生根據情景開展會話練習。如:創設in the hos-pital,讓學生練習問候語、詢問病情和回答;又如in a shop,讓學生練習購物和提供服務等,讓他們根據不同環境進行語言交際練習,為其在真實環境中進行交流埋下伏筆。
二、從聽說入手,組織課文教學
根據語言的一般規律,人類學習語言,總是聽說先行的。所以加強聽說訓練,從聽說入手進行教學,是英語教學的基本特點。每講一篇新課文,在學完單詞短語以后,先讓學生聽教師說英語或者外語錄音,聽完后讓學生譯成漢語,再由漢語譯成英語。在對課文語言的講解中,或者是在練習課上,常常給學生增加一些聽、譯訓練題。這樣做既學習和鞏固了課文內容,又增加了學生聽說英語的機會,提高了他們說英語的興趣。與此同時,作為教師還應該不斷地向學生講解和介紹英漢(即東西方)文化的差異等語言知識與技能。
1、英漢文化的差異之一——詞匯。在不同的語言中,具有相同語言意義的詞由于受“意識文化”的影響,會有不同的語用意義。例如:“老師”和“teacher”一詞,在語言意義上是“教師”的意思。而在語用意義上,在中國有尊敬師長的觀念,稱為老師是表示尊敬的意思。而在西方國家,“teacher”一詞只是表示一種職業。如對做教師的人表示尊敬應稱Mr/Miss/Prof等。
2、英漢文化的差異之二——比喻。如果說一般英語詞匯的社會文化含義,往往給學生聽、譯英語帶來困難的話,那么比喻帶來的問題就更大一些。例如:英語中常用dog來比喻人,往往含有褒情善意,如“To Work Like a dog."(拼命地工作);“Every doghas his day.”(人人皆有得意時)。狗在西方人眼里是“man's best friend.”(人之良友),然而狗的這種忠實性在中國人眼里卻有“仗勢欺人”、“為虎作倀”之嫌。因此,漢語中常用“賴皮狗”、“走狗”、“喪家犬”、“狗改不了吃屎”等來比喻所厭惡的人。
3、英漢文化的差異之三——習俗。按照中國人的習慣,遇到熟人打招呼時,經常用這些用語:“你到哪里去?”“吃飯了嗎?”“忙什么?”等。這些都是寒暄語,并不是真正的問題。如果同英美國家的人交往,打招呼用:“Where are you going?” “Have you eaten yet?” “What do you busy?"對方聽了會不高興,認為你在干涉他的私事。
4、英漢文化的差異之四——社會價值。不同的社會文化環境,人們的價值觀念亦不同。在中國,長期的封建社會給人們留下了“君、臣、父、子”的封建森嚴等級觀念。帝王名字中的字,臣民是不能隨便用的。就平民而言,長輩的名字后輩命名也要避開,否則就是不忠不孝。在美國,人們為了表示對某人尊敬或友好,會以此人的名字為自己新生的子女命名。如不了解中美文化的這種差異,交往中就有可能發生很大的誤會。筆者親戚的一位同學在美國紐約結交了一對美國夫婦,他們為了表達與這位同學的友誼,竟將他們剛出生的兒子命名為這位同學的名字。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這位同學很不情愿,但是他了解美國文化,沒有拒絕這對熱情的美國夫婦。
三、“分組討論"式教學方法能給學生較多的練習口語的機會
在英語教學中,注意精講多練,盡可能地多給學生說英語的時間。根據教材內容,事先擬好提綱,問題涉及課文表層意義、文化差異背景、深層含義、語言結構等等。讓學生在小組里用英語發言,最后讓少數學生在班級里發言。這種方法是一種合作學習形式。它既培養了能力,又鞏固了知識,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建立起親密融洽的關系,關心他人,互助共勉。在這樣的課堂氣氛中,學生發言大膽,積極、主動,練習口語機會多,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