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長山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5-270-01
新課程標準的精義是:以學生為主體,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不斷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
但是,要想嚴格實行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需要有相應的硬件設施和配套設備。而農村中學一般地處偏遠,經濟欠發達,地方政府對教育的投入不夠,硬件設施和配套設備極不完善,再這樣的條件下,如何充分利用現有的條件搞好歷史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實踐,是擺在所有農村中學專職歷史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而艱巨的任務。
筆者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與實踐,有了點滴的經驗與體會。在此,愿與廣大同行進行交流與探討。
我的做法是,把這一過程細化為幾個具體的步驟:
一、在課題醞釀階段,要多積累資料,可通過查閱書籍,做一些相應的卡片儲存資料。
通過上網,下載一些資料,也可向同行專家請教,學習一些寶貴的經驗,同時也可以將自己的設想不斷完善和豐滿。
二、在課題準備階段,要大力爭取學校領導和相關教育行政部門的重視,要盡力爭取課題的立項。
學校領導要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盡量擠出一些研究經費,供專制歷史老師進行課題準備和研究,同時,要大量放權,授權歷史老師牽頭組織課題的研究和實施,并且做到要“要人有人、要錢有錢”,盡力滿足課題組織者對人員和資金的要求。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學校可召開專門會議,組織相關人員進行討論,對課題的研究方向、準備工作和實施細節進行討探討;必要時聘請專家對課題組實行必要的指導。
三、在課題實施階段必須做到以下幾項
1、做到每堂課都有較為新穎且科學合理的課堂設計,能夠結合教材、學生和生活的實際,精心設計課中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每堂課都配置游戲(如卡片對接——由學生將卡片貼到掛圖相應位置或連線搭配;“暢想天地”——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飛躍歷史的時空,重新回到歷史人物生活的時代進行情景體驗;“編演歷史小劇——由學生飾演角色,讓學生獲得學習的樂趣,并找到自己的主體地位。);每堂課都盡可能的準備一些音像資料,對學生進行直觀教學。同時,可在每個學期組織一次全校性的歷史知識搶答賽和歷史故事演講比賽。
2、課外活動。(1)組織歷史課外興趣小組,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如開展讀書活動,教師可要求學生讀一些相關的歷史書籍,為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和參與意識,可不定期組織學生開展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活動,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正確評價的能力;(2)為培養學生動手動腦能力,可組織學生定期進行以歷史知識為主的手抄報、板報比賽,讓學生在活動中不斷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組織學生到附近的農村特別是自然村落展開民情、民俗調查,我的做法是帶領學生到附近的歷史古跡訪問了村民,了解他們的生活習慣和他們的方言差異,到附近的幾個村了解道教在人們生活中的影響和道士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同時,還組織學生就近訪問歷史文化名人和文化遺產,還可以帶領學生到附近去尋找古董、臨摹碑帖,并在活動中向學生介紹識別文物的方法。
3、盡可能每學期政治組織一次外出參觀活動,去一些歷史文化名人相對較多,對中國歷史產生一定影響的地方去尋找歷史的足跡。為了讓絕大多數學生都能參與這一活動,必須盡可能的多籌措一些資金,我的做法是開展各種形式的勤工儉學活動;與其他老師合作,帶領學生“變廢為寶”(帶領學生去瘦一些廢品,如廢書、廢紙、舊報紙、廢鐵等,就近賣給廢品收購站,籌措部分資金);指導學生“上山取寶”(主要是上山挖一些野生藥材,就近賣出,籌措資金);所籌措資金由學校財務設立專用賬戶管理,收支情況由學生代表代為掌握。此外,本著自愿的原則,也可以由家境好的學生自發籌集部分資金。如此,可使絕大部分學生有機會參與這一活動,在活動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豐收的喜悅和一定的成就感、自豪感,并對學生進行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等革命傳統和優良傳統教育。同時,也能讓學生更真切、更深刻地理解歷史、走進歷史。
4、建立師生互訪的歷史教育網站,師生共同研究商議確定幾個專題,由老師提供專題的背景資料,然后師生互訪,通過討論,甚至網上辯論,達到掌握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的目的。如在五四青年節來臨之際,創建五四專題網,確定網上討論專題等。網絡不僅是課程資源共享的手段,而且它本身就是一座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的課程資源庫。從技術層面上講,網絡技術的發展并開始逐漸打破校內與校外課程資源的劃分界線,從而在很大程度上使得課程資源,特別是素材性課程資源的廣泛交流和共享成為可能,校內課程資源和校外課程資源相互轉化的可能性也就越來越大。和本課程資源相關的影視、錄音、錄象類資料也是歷史課程資源的重要載體,如文獻記錄片一般能真實生動地再現某段歷史,刻畫某些歷史人物,是重點利用的音視資源,比較接近歷史實際的影視作品和娛樂性的歷史題材影視作品,它們或多或少能夠提供某一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風貌,有益于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和感受歷史,增強他們的歷史感和歷史理解能力。
實踐證明,歷史課程資源是豐富多彩的,歷史資源的開發必須多元化和社會化,而要實現這一切需要實現教學策略的轉變,而教學策略轉變的核心是要實現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的根本性轉變。而要實現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的根本性轉變,關鍵在于深刻領會并貫徹落實新課程的目標要求,打破傳統思維和習慣,擴大教育視野,從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出發,選擇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和教育素材,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強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發展,并據此改變歷史教學評估的手段和標準,唯其如此,歷史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便有了源頭活水和通暢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