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清斌
摘 要:素質教育重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從“傳道授業解惑”向“兩個全面”的轉變,已成為當前我國教育教學改革的主旋律。而小學,作為整個教育的奠基石,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為社會培養創新人才起著關鍵作用。
關鍵詞:創造思維;創造;創新;興趣;提問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5-359-01
著名的物理學家揚振寧教授,曾多次在文章中指出:“中國學生雖能在考試中獲得較高的分數,但比美國學生缺乏創造力、動手能力。”這說明時代的需要與我國現行的教學現狀相差甚遠。這種高分低能的學生出現,反映了我們現行教學中存在的一部分弊端。改革現行教學中的這種弊病,大力推行創新教育模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動手能力,也就攸關重要。
所謂創新就是新思想和新事物的活動,其根本特征是變革、進步和超越;而思維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間接和概括的反映,任何創造活動都離不開大腦的思維。創新思維是在教師引導下,在不斷探索中,激發和啟迪出來的?,F以我多年的小學教學實踐為例,淺談提問的重要意義。
一、用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沒有興趣的學習,無異于一種苦役;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和靈感?!迸d趣是帶有感情色彩的一種積極的認識傾向,既是影響學習進程與學習效果的強大動力,又是激發創造思維、開發智力的催化,只有激發學生研究的興趣,教學中注意用多種方式向學生展示知識的奧妙,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才能形成良好的創新思維氣氛。一位教師教學《蛇與莊稼》,在板書課題后,學生意想不到教師這樣發問:“你們怕蛇嗎?”大多數學生作出肯定的回答之后,教師把話題一轉,又提出新的問題:“課文里寫有個地方沒有蛇,農民特意去外地買蛇養,這是什么道理?”學生懷著好奇的心情閱讀課文,尋找答案。質疑設問,學貴有疑。運用質疑的方式,提出疑問,促使學生探囊取物求答案,開動腦筋,活躍他們的思維。
二、用設疑、質疑搭起思維活動的階梯
創新思維的培養要從問題開始,鼓勵質疑問難,敢于提出問題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起點。俗話說:“疑是思之始,學之端?!苯虒W時,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多問幾個“為什么”。
在教學“連續兩問的應用題”時,教師出示“一輛公共汽車里有32人,到東門車站有8人下車,又上來10人,現在車上有多少人?”提出:“這道題有幾種解法?請小組討論后告訴老師,看看哪組的同學發現的方法最多!”這時,學生的思維都積極地活躍起來了,通過討論,學生發現了以下解法:
(1)先求到站下去8人后,車上還剩多少人?(32-8=24)再求又上來10人后,現在車上有多少人?(24+10=34)
(2)可先求到站上來10 人后,車上共有多少人?(32+10=42)再求下去8人后,現在車上有多少人?(42-8=34)
(3)可先求上來10人比下去8人多多少人?(10-8=2)再求現在車上有多少人?(32+2=34)
(4)可先求下去的8人比上來的10人少多少人?(10-8=2)再求現在車上有多少人?32+2=34)
從以上的探究解法來看,后兩種比前兩種更好地體現出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
三、用問題生成培養創新能力
有老師在教學《電產生熱》一課時,要求學生用一根鐵絲把一節電池的正負極連接起來,并摸一摸鐵絲,手有什么感覺?這個實驗本身效果不明顯,可是有的學生的效果卻很突出——手很燙,原來他是用了三節電池。雖然這或許是學生無意之舉,與實驗要求也不一致,但恰恰由于這一個不一致,使他發現了電熱效果明顯的一種方法。因此,這時教師切不可訓斥否定學生,否則就把學生創新的萌芽扼殺在搖籃里,教師應該大力表揚,并以次為契機進行啟發,喚起創新意識:“除了增加電池,還有哪些辦法也能使電熱效果更明顯呢?請你自己設計實驗動手試試?!边@時學生創新的意識則更強烈。正像“蘇科版”自然教材主編徐康毅同志所說:“孩子能想別人沒想過的,說別人沒說過的,做別人沒做過的,這是一種創新行為的表現,我們不僅不能批評,反而應大加稱贊……”
四、用問題延伸創建思維空間
劉默耕對自然教學模式曾表述:“老師指導學生去認識去應用,在指導過程中,因勢利導,不要硬灌一套,一言堂,滿堂灌,要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積極性,師生共同探究,兩個積極性都發揮起來?!币簿褪钦f教師不要急于回答小學生的提問,可以設法引導小學生多思考,并通過實踐嘗試著去解決問題。
如在課外時間組織學生出外“踏青”。春天,帶著學生到山坡上,田野上去尋找春天的氣息,讓學生能從中體味到大自然的美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讓學生能夠自己尋找自己所需要的東西、素材,由學生自己主動地學習。比你用圖片,用語言去解釋他們的疑問更有效。
信息技術高速發展應用的今天,現代教育技術也迅猛發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方法還有許多,我們應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在教學中根據教材內容靈活地選擇運用。通過對學生進行創造性的指引和誘導,培養學生的創造個性,進而使他們具有一定的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 《21世紀科學教育與劉默耕科學教育思想研討會會議材料》
[2] 《心理學》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
[3] 《小學自然教學》.200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