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剛
(天津農學院經濟管理學院 天津 300384)
?
以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為目的的“公司+農戶”供應鏈協同合作研究
劉剛
(天津農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天津300384)
摘要:農產品供應鏈協同不僅有利于降低供應鏈運營成本、提高供應鏈運行效率,同時也是控制食品安全的有效手段。文章以“公司+農戶”供應鏈為研究對象,以農產品質量安全為目的構建農產品供應鏈協同合作理論模型,并應用SPSS17.0軟件和結構方程方法對研究假設進行檢驗。研究結果表明: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通過收益共享、加強溝通、增進信任可以實現農產品供應鏈協同,保障“公司+農戶”供應鏈中的農產品質量安全。
關鍵詞:“公司+農戶”供應鏈;協同;農產品;質量安全
上世紀80年代以來,“公司+農戶”模式作為農業產業化的主導模式快速發展起來,其在解決農產品流通中“小農戶”與“大市場”矛盾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從本質上看,“公司+農戶”的合作是一種供應鏈關系,農戶為供應商為企業提供資源或產品,農戶和企業分別是供應鏈的上游和下游。[1]“公司+農戶”模式中,契約方式為主要的利益聯結形式,公司與農戶簽訂契約,農戶按契約規定進行生產。在現實中,由于交易主體地位不平等及交易不確定性較高,在訂單履約率較低的同時,履約質量也不容樂觀,農戶在和企業的交易中容易采取對策性行為,生產質量不合格的農產品。依托在合同之下的“公司+農戶”模式,更像是一份購銷合同,企業對源頭的質量控制存在明顯不足。“三聚氰胺事件”、“瘦肉精事件”、“茅臺假有機事件”等是這種情況的典型代表。供應鏈協同是解決“公司+農戶”供應鏈中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有效方式。Jan Bahlmann & Achim Spiller(2008)以德國的豬肉供應鏈為案例,研究了生鮮農產品供應鏈協同與食品安全之間的關系,認為供應鏈協同有助于提升食品安全水平,并提出了農產品供應鏈的協同模式,包括信息共享、集體學習、溝通以及統一市場。[2]彭建仿(2011)分析了基于供應鏈協同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路徑創新,提出了基于質量安全的農產品供應鏈協同模型,其中協同的驅動因素包括利益共享、資產專用性、依賴程度、接觸頻率、相互信任、理念融合(質量安全意識、合作意識等)、信息共享、知識共享等因素,并認為供應鏈管理是新形勢下企業與農戶共生關系優化以及關系導向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機制構建的重要工具(彭建仿,2014)。[3-4]羅巒等(2014)提出不同的供應鏈組織模式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保障機制具有差異,并認為正式的合同、信息共享機制、共同決策機制、非正式的信任、溝通交流等對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具有重要作用。[5]岳柳青和劉詠梅(2015)利用信號博弈模型分析了“公司+農戶”模式中誘發農戶機會主義行為的影響因素,認為農戶機會主義行為的粉飾成本很低是造成“公司+農戶”供應鏈中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關鍵因素。[6]對供應鏈節點間由于信息不對稱而導致的質量控制問題已經成為熱點研究領域,但對“公司+農戶”模式中如何保障農產品質量問題的研究相對較少。本研究將從供應鏈協同管理視角研究“公司+農戶”模式中的農產品質量控制問題,構建基于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公司+農戶”供應鏈協同理論模型,保障“公司+農戶”供應鏈中的農產品質量安全。
一、理論模型與研究假設
由于農產品價格的波動性和市場環境的復雜性,造成了農戶與龍頭企業之間交易的不確定性,出于對利益的追求,雙方均有較強的違約動機,采取追求短期利益的機會主義行為,進一步加劇了雙方之間的不信任程度,使得“公司+農戶”供應鏈中的農產品質量無法得到保障。對農產品供應鏈進行協同管理,有利于減少農戶采取機會主義行為的動機,保障契約農業中的農產品質量安全。Akkermans & Paul Bogerd(2004)構建了供應鏈協同理論模型,提出聯合努力、信任和透明化是實現供應鏈協同的關鍵。[7]Hill & Omar(2006)提出通過收益共享和最小化運作成本可以實現供應鏈協同。[8]通過實地調研和對相關文獻的分析,本研究構建基于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公司+農戶”供應鏈協同理論模型(如圖1所示),包括收益共享、溝通、信任和協同決策四方面。

圖1 農產品質量安全視角下的“公司+農戶”供應鏈協同理論模型
1.農戶質量控制意愿。“公司+農戶”供應鏈中的農戶質量控制意愿即農戶按照龍頭企業要求生產安全并符合企業質量標準的農產品的行為傾向。在“公司+農戶”供應鏈中,農戶是獨立的生產者,其行為具有有限理性,農戶會根據其自身需求做出獨立的決策。農戶的質量控制意愿受兩方面因素影響:一是農戶自身對食品安全問題的認知;二是農戶實現利益最大化的需求。在“公司+農戶”供應鏈中,雙重邊際效應依然存在,農戶出于其利益考慮,有實施機會主義行為的動機。通過對“公司+農戶”供應鏈進行協同管理,實現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的利益共享和信息共享,可以增強農戶的質量控制意愿,保障“公司+農戶”供應鏈中的農產品質量安全。
2.收益共享。“公司+農戶”供應鏈中龍頭企業與小農戶有效結合的關鍵是雙方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營機制。為此,必須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他們的結合能否產生合作剩余;二是合作剩余如何分配。如果“公司+農戶”的結合能夠產生合作剩余,那么,如何分配合作剩余就成為二者結合的關鍵。如果龍頭企業與農戶在利益分配上不公平,將會嚴重挫傷農戶的生產積極性,進而降低農戶的生產投資意愿,選擇暗地降低產品質量等投機行為來為自己謀求更大利益,導致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發生(浦徐進等,2014)。[9]因此,在“公司+農戶”供應鏈中農戶與龍頭企業要形成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且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關鍵在于利益驅動與利益分配的合理性。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設如下:
假設1:收益分配與農戶質量控制意愿正相關。
3.溝通。溝通對協同的影響非常顯著,在協同運作中有戰略性的作用,信息共享傾向于具體運作過程,而溝通更側重于組織及人員間的關系上。溝通不良是導致沖突的最主要原因,因此合作雙方必須進行有效溝通。對于農產品供應鏈來說,溝通可以提升企業與農戶之間的人際關系水平,降低交易成本和交易風險,促進信息共享,增進相互信任,有利于形成長期穩定的交易關系。由于農戶經營分散,信息獲取成本更高,且理性程度比企業更為有限,因此在“公司+農戶”模式中,有效溝通的主導方只能由企業擔任。陳燦等(2010)認為,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較強的互動,會使農戶對龍頭企業表現出各種正面情緒,包括感恩、想回報、承諾程度更高等。[10]龍頭企業應與農戶共同商討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建立長期合作導向;多渠道收集農民意見,及時主動與農民化解矛盾;與農民分享企業生產經營和市場信息,就共同發展目標達成一致意見。通過有效溝通,獲取農民信任,可以提高農戶在農產品生產中的質量控制意愿。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設如下:
假設2:溝通與農戶質量控制意愿正相關。
4.信任。信任機制是供應鏈管理中企業之間合作的基礎和關鍵。在雙方合作關系中,信任是一方對另一方的積極預期,通過觀察了解對方的言行相信另一方不會采取機會主義行為。對于農產品供應鏈來說,供應鏈成員之間的相互信任對于實現供應鏈的協同尤為關鍵。Vink(2002)通過對南非農村農產品生產者與銷售者的訂單履約情況進行研究,提出合同雙方的信任關系比正式的法律制度在保證合同履約方面更有效率。[11]龍頭企業較農戶有更強的市場駕馭能力,如果龍頭企業憑借組織、規模、信息等優勢侵占農民利益,由此造成的結果是雙方均采取對策性行為,相互之間無法建立信任。由于自然約束,農業生產有很強的不確定性,農戶要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一般需要進行保證質量的專用性投入。當農戶預期為滿足質量要求而進行的專用性投入存在較大風險時,控制質量的動機就會不足,甚至出現敗德行為。只有通過信任合作雙方才能達到透明化,減少農戶的機會主義行為,按照合同要求生產質量合格的農產品。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設如下:
假設3:信任與農戶質量控制意愿正相關。
5.協同決策。處于供應鏈中的任何企業決策模式應該是基于開放信息環境下的群體決策模式。供應鏈管理實踐中實施合作規劃、預測、決策具有重要價值。“公司+農戶”供應鏈的縱向協作關系更多是一種非對稱的依賴關系,農戶更多處于弱勢方的地位(許景,王國才,2012)。[12]在這種非對稱依賴關系中,農戶參與決策,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龍頭企業對其的尊重和對其意見與觀點的重視度。這種強勢方的善意會使弱勢方對強勢方放松猜疑,降低因相互依賴不對稱而產生的不安全感(任星耀等,2009)。[13]通過協同決策,農戶可以獲得一種控制感,在獲得心理滿足的同時,農戶還可以在經濟方面尋求更多的己方權益,從而增強其生產質量安全農產品的動機。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設如下:
假設4:協同決策與農戶質量控制意愿正相關。
二、研究方法
在理論分析與模型構建的基礎上,本文將通過調查問卷所獲得的數據對理論模型與假設的正確與否進行實證檢驗。
1. 實證對象選擇與數據收集。本文以“公司+農戶”農產品供應鏈中的農戶為研究對象,調查“公司+農戶”模式中農戶的農產品質量控制行為。委托天津農學院經管學院本科生在其家鄉開展調研,重點調研地點為山東和天津兩地。共發放問卷140份,回收132份,其中有效問卷129份,有效回收率為92.1%。
2.變量測量。本研究變量均采用李克特語意差別5點量表來測量,1代表完全不同意,5代表完全同意。所有變量的測量均參照相關學者的研究成果,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保證。
農戶質量控制意愿的度量參照代云云和徐翔(2012)的研究,從“生產過程中沒有使用禁用農藥”、“農藥施用劑量遵循農藥說明書”、“正確執行農藥安全間隔”、“遵守企業特有的質量要求”四方面度量農戶的質量控制意愿。[14]收益共享的度量參照閆玉科(2006)的研究成果,反映農戶與龍頭企業間是否建立“利潤返還”、“按股分紅”和“保底合同”機制。[15]信任的度量參照Hosmer L(1995)等人的研究成果,反映農戶與龍頭企業間“相互信賴”、“遵守承諾”的程度。[16]協同決策機制借鑒Dwyer and Oh(1988)的研究成果,反映龍頭企業在決策中“聽取農民意見”、“共同設立目標”的程度。[17]溝通機制參照Smith&Barclay(1997) 及 Lee&Dawes(2005)的研究,反映農戶與龍頭企業間的信息共享程度和互動程度。[18-19]
三、數據分析與結果
1.數據質量評價。本文首先對量表的測量指標進行了凈化(purification),剔除了CITC系數小于0.3的指標。同時通過Cronbach's α系數評價測量量表的信度,因子載荷及信度評價(Cronbach's α系數)見表1。

表1 變量信度分析結果

續表1
根據Nunnally(1978)的分析,α大于0.9則說明信度非常好;α在0.7~0.9之間則說明信度較高;α在0.35~0.7之間是中等信度;而α在0.35以下則說明信度較低。由表1可以看出,各潛變量的Cronbach's α系數均大于0.4,表明量表的信度可接受。
2.假設檢驗。本研究應用結構方程模型來研究不可直接觀測量(潛變量)與可觀測變量之間關系以及潛變量間的關系,對理論模型進行驗證。應用lisrel軟件進行分析,確定模型的擬合程度。對模型中參數的lisrel擬合度估計結果如下:χ2/df=1.939(χ2/df理論模型與觀察模型的擬合程度,說明模型解釋力,判斷值為<2);RMSEA=0.069(RMSEA比較理論模型與飽和模型的差距,判斷值為<0.1);GFI=0.86(GFI假設模型可以解釋觀察數據的比例,說明模型解釋力,判斷值為>0.85)。從絕對適配指標來看,所有關鍵指標均符合判斷值要求。所以,研究模型是適合于分析的模型。應用lisrel軟件,通過極大似然法對理論模型中的參數進行估計,完全標準化后的參數估計結果如圖2所示。

圖2 研究模型分析結果

假設標準化路徑系數P值檢驗結果H1:收益分配與農戶質量控制意愿正相關0.320通過H2:溝通與農戶質量控制意愿正相關0.180通過H3:信任與農戶質量控制意愿正相關0.420通過H4:協同決策與農戶質量控制意愿正相關0.000不通過
由表2可知,H1、H2、H3都被調查問卷得到的數據證實,即收益分配對農戶質量控制意愿有著正向的直接影響效果;溝通對農戶質量控制意愿有正向的直接影響效果;信任對農戶質量控制意愿有正向的直接影響效果。H4假設沒有通過驗證,即協同決策對農戶的質量控制意愿沒有直接影響。這里可能的原因是農戶參與供應鏈決策的能力不強。舒爾茨認為農戶在選擇生產技術行為時受農戶對農業生產要素接受的速度、對新要素的尋求和學習使用三個方面因素的影響。對于我國2億多分散經營的“小農戶”來說,以上三個方面的能力均較弱,在無外力(如政府推動)作用的條件下,農民習慣于其傳統的生產經營模式,無法與參與市場競爭的龍頭企業實現經營理念對接。同時,農戶的信息獲取能力不強,無法為其參與“公司+農戶”供應鏈協同決策提供有力支撐。在信息對農業生產經營的影響越來越顯著的背景下,信息瓶頸極大地制約了農戶參與市場決策的能力。
四、結論與對策建議
1.研究結果。本文基于對“公司+農戶”供應鏈中的農戶的調查,對基于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公司+農戶”供應鏈協同問題進行了理論考察和實證研究。研究結果表明:(1)收益分配與農戶質量控制意愿正相關,在供應鏈利益分配中關注農戶的利益可以降低農戶實施機會主義行為的概率,增強其質量控制意愿;(2)溝通與農戶質量控制意愿正相關,有效溝通可以降低渠道沖突水平和農戶的不公平感知,從而促使其生產滿足企業要求的安全農產品;(3)信任與農戶質量控制意愿正相關,增進龍頭企業與農戶間的信任水平是保障“公司+農戶”供應鏈中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途徑。
2.對策建議。根據前文的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一是關注農民利益。從實證研究結果可以看出,“公司+農戶”供應鏈中的利益分配機制對農戶的質量控制意愿有重要影響,農戶在剩余分配中得到的比例越高,其越愿意按照龍頭企業要求生產質量合格的農產品。在“公司+農戶”供應鏈中,處于上游的農戶在談判中一般處于弱勢地位,在利益分配中一般沒有主導權。為此,龍頭企業在合作剩余的分配中,必須考慮農民的利益,增強其質量投入意愿。
二是加強合同治理。由于“蛛網效應”的存在,農產品的價格波動相對較大,給企業和農戶都帶來了違約風險;加之農產品質量信息的不對稱,“理性小農”有著較強的機會主義行為動機。為此,應加強合同治理,設計合理的約束和激勵機制。一方面,可以采用保底價合同、收益共享或事后協商機制,激勵農戶生產質量合格的農產品;另一方面,則可通過質量保證金、延期支付等形式,約束農民按照合約的質量要求進行生產。
三是完善履約監管。我國農戶數量龐大且分散,任何企業與大量小農戶的聯結都會產生巨大的交易成本,完善履約監管可以為“公司+農戶”的合作創造良好的外部市場環境。一方面,政府主管部門應以《合同法》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規為基礎進行中立監管,建立健全沖突的調解和仲裁機制。另一方面,應充分發揮農民合作社、農協等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中介作用,在“公司+農戶”合作過程中,既承擔質量監督的責任,又能起到為農戶維權的作用。
四是在合作過程中加強溝通。一方面要多渠道收集農民意見,及時主動與農民化解矛盾,與農民分享新的生產技術和工藝,同時就質量安全控制問題建立通暢的信息溝通渠道和協商機制。另一方面要向農民普及食品安全意識和市場意識,使農民認識到生產高質量的農產品符合自身的長遠利益,是對農戶和龍頭企業雙贏的選擇。此外,企業還應與農戶建立良好的私人關系以增進信任,農戶對龍頭企業越信任,就越會遵守與龍頭企業之間的質量約定,生產質量安全的農產品。
參考文獻:
[1]陳燦,羅必良. 農業龍頭企業對合作農戶的關系治理[J].中國農村觀察,2011(6):46-56.
[2]Bahlmann Jan, Spiller Achi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and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s: A Case Study Approach on the German Meat Sector[J].Research in Agriculture & Applied Economics,2008(2):18-22.
[3]彭建仿.農產品質量安全路徑創新:供應鏈協同[J].經濟體制改革,2011(4):77-80.
[4]彭建仿. 農產品質量安全機制溯源: 供應鏈關系優化導向—龍頭企業與農戶共生視角[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4(3):91-97.
[5]羅巒,李崇光,譚果.治理結構視角下的我國農產品供應鏈組織模式與質量安全保障[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4(3):196-199.
[6]岳柳青,劉詠梅.基于信號博弈的“ 公司 +農戶”模式中農產品質量研究[J].運籌與管理,2015(2):263-269.
[7]Henk Akkermans, Paul Bogerdb, Jan van Doremalen.Travail, transparency and trust: A case study of 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supply chain planning in high-tech electronics[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 2004, 153(2): 445-456.
[8]R. M. Hill, M. Omar. Another look at the single-vendor single-buyer integrated production-inventory problem[J].2006,44(4):791-800.
[9]浦徐進,朱秋鷹,曹文彬.公平偏好視角下的“龍頭企業 +農戶” 供應鏈關系治理研究[J].管理工程學報,2014(3):120-125.
[10]陳燦,羅必良,黃燦.差序格局、地域拓展與治理行為:東進農牧公司案例研究[J].中國農村觀察,2010(4):44-53.
[11]Tregutha N L,Vink N. Trust and supply chain relationship:A south African case study[J]. Annual Conference Paper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2002: 27-29.
[12]許景,王國才.農產品供應鏈的縱向協作關系管理研究—基于雙邊專用性投資的視角 [J].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76-80.
[13]任星耀,廖雋安,錢麗萍.相互依賴不對稱總是降低關系質量嗎?[J].管理世界,2009(12):92-105.
[14]代云云,徐翔.農戶蔬菜質量安全控制行為及其影響因素實證研究—基于農戶對政府、市場及組織質量安全監管影響認知的視角[J].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2,12(3):48-53.
[15]閆玉科.農業龍頭企業與農戶利益聯結機制調查與分析——以廣東省為例[J].農業經濟問題,2006(9):32-36.
[16]Hosmer L T. Trust: The connection link between organizational theory and philosophical ethic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5, 20(2): 379-403.
[17]Dwyer, F. R. and S. Oh. A Transaction Cost Perspective on Vertical Contractual Structure and Interchannel Competitive Strategies[J]. Journal of Marketing,1988,52(2): 21-34.
[18]Smith, J. B., D. W. Barclay. The Effects of Organizational Differences and Trust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Selling Partner Relationships[J]. Journal of Marketing, 1997, 61(1):3-21.
[19]Lee, D. Y., P. L. Dawes. Guanxi, Trust and Long-Term Orientation in Chinese Business Market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2005, 13(2):28-56.
[責任編輯譚金蓉]
中圖分類號:F3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1124(2016)01-0046-06
作者簡介:劉剛(1980—),男,副教授,管理學博士,主要從事農產品物流和農產品質量管理研究。
基金項目:天津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基于互聯網的食品安全監管信息研究”(TJGL15-038)。
收稿日期:2015-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