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芳,吳克力,郭學蘭,肖唐華
(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中國油料作物學報》編輯部, 湖北 武漢 430062)
?
用“互聯網+”的思維促進科技期刊的發展
王麗芳,吳克力,郭學蘭,肖唐華
(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中國油料作物學報》編輯部, 湖北 武漢430062)
學術期刊的
互聯網+;學術期刊;平臺思維;讀者思維
“互聯網+”是指利用互聯網的平臺、信息通信技術把互聯網和包括傳統行業在內的各行各業結合起來,從而在新領域創造一種新生態。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實施網絡強國戰略,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發展分享經濟,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1]在“互聯網+”的大環境下,科技期刊的出版也必須進行思維的變革,才能迎接“互聯網+出版”的行業發展中的新機遇。
“互聯網+出版”并不僅僅是出版的網絡化,如建網站、進行網絡化管理、建立數據庫,編輯發行人員使用QQ、微博、微信進行聯系、宣傳、營銷等[2-4],這些應該屬于“+ 互聯網”的范疇。而“互聯網+”的核心是“創新驅動,跨界融合,重塑結構”。通過互聯網與傳統期刊出版的深度整合,達到1+1>2的效果。
出版行業的從業人員要應對“互聯網+”時代的挑戰,那么作為一名學術類科技期刊的編輯,具體怎么做呢?筆者認為,學術期刊作為科研成果交流與展示的平臺,應該不斷強化自身的信息傳播力度,提高影響力。因此,學術期刊的編輯應該在努力編輯加工高質量的學術稿件的同時,應該強化互聯網思維的辦刊意識,實現從傳統思維到互聯網思維的轉變、從碎片思維到內容思維的轉變、從自我思維到讀者思維的轉變以及從封閉思維到平臺思維的轉變。
互聯網思維,不僅僅是借助互聯網提高工作效率、降低運營成本,更深層次的互聯網思維,是要用互聯網來改造傳統行業,實現行業模式和價值觀的創新。
要實現互聯網+與學術期刊的深度融合,除了通過互聯網提高工作效率之外,我們還能做些什么?期刊編輯應該學會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來挖掘潛在的作者、讀者,或者尋找目前的科研熱點或挖掘潛在的熱點。就像我們在淘寶選購了一件商品,或者在當當購買了一本感興趣的圖書,當我們再次打開淘寶或當當時就會有大量的同類商品推薦給我們。那么我們當然也可以通過數據庫找到關注或查閱我們文章的讀者,然后實現讀者感興趣稿件的精準推送。科技期刊的一個特點,就是讀者和作者往往是同一個群體,服務了大量讀者的同時也會吸引一大批作者以及更加優秀的稿源,形成良性循環。
雖然技術提供商在數字化出版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甚至向數字出版商的角色轉移。但是閱讀的核心仍然是內容,特別是對學術類的科技期刊來說,高水平的學術論文必須由更專業的期刊編輯來統籌提供。而技術提供商則仍然會將內容的掌控權交由更專業的內容提供商。如何利用互聯網+的思維有創意地挖掘本期刊內容的獨特性,需要充分發揮編輯的特長,對自己的資源以及散亂的網絡資源進行整合,以便挖掘這些內容的高附加值。
2.1 以平臺思維打造學術期刊的生態圈
20世紀90年代,世界大型學術出版商及著名科技社團如,Elsevier, Springer,Wiley等的出版社相繼創建了集稿件采編、在線出版與發布、全文數據庫檢索與導航、引文鏈接、開放存取、在線服務(個性化出版、速報服務等)于一體的一站式網絡出版集群平臺。我國也先后建立了一些期刊數字化平臺,但是主要也局限在網絡出版這個層次[6]。平臺的核心是打造一個多主體共贏互利的生態圈,在這個生態圈中,編輯要成為平臺的有創意的內容提供商、營銷商,實現出版平臺與編輯的共同發展。
要打造有創意的學術內容,必須打破封閉的思維,建立一種全新的平臺思維。期刊編輯通過微信公眾號、線下活動等方式,可以和作者、讀者、審稿專家形成一個良性互動的學術圈子,不定期在圈子里形成一個熱點話題,在激烈的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作者、讀者可以獲得靈感,而編者也可以獲得優質稿件或發掘潛力作者。充分發揮平臺的作用,不僅僅止于將其作為數字出版平臺,更關鍵的是要將其打造成信息服務平臺,借助自身資源和優勢,把握行業發展態勢,搭建完善的信息服務平臺,促進產、學、研相結合。還可以借助平臺圈定目標群體,定期推送本領域的熱點信息,或者定期地舉辦或參與所報道領域的學術會議和專業培訓,為該領域的科研人員搭建一個高效的交流平臺,共同推進學科的發展。
2.2發揮編輯特長,挖掘學術期刊的高附加值
要打造有價值、可產生效益的內容,要從碎片思維發展到內容思維。隨著互聯網移動終端的快速發展,我們可以隨時隨地地瀏覽各種信息,但是,這類的信息內容趨于碎片化發展,也許每一條碎片化信息都暗藏著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對于一些娛樂類或廣告類的媒體來說,可以強化自身的碎片化思維,讓讀者快速喜歡上這些碎片化內容乃至相關品牌,同時可以通過提供更多有價值內容和個性化服務來進一步吸引讀者更多的碎片化時間。但是碎片化的內容往往強調的是一些經驗而不是專業,而且碎片化的思維往往導致歸納能力的缺乏,因此碎片化思維并不適合學術期刊平臺的發展。作為學術期刊集群平臺的內容提供者,編輯部要善于將碎片化思維轉換成內容思維,善于從大量散亂的碎片資源中歸納或總結出有價值的內容,善于深入研究讀者,了解讀者的關注熱點及核心需求,從讀者的角度出發策劃選題,并將其灌輸到期刊產品中。開發平臺的增值服務,例如,從讀者思維出發,為不同的用戶提供定制化的服務。如,就某一選題,對相關的學術論文進行深度開發,對論文實施信息挖掘和重組,形成不同的學術產品,滿足客戶的不同需求。又或者以個人或機構的論文的產出量和質量為基礎進行整合分析,出具相關的分析報告,以滿足個人或機構用戶的不同需求。還可以利用平臺優勢,整合學術信息、專家信息等其它資源,為科研機構和公司機構牽線搭橋,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為企業的產品研發及市場拓展提供學術服務等內容。總之,編輯部通過提供網絡出版以外增值服務可以在發揮社會效益的同時也獲得相應的經濟效益。
隨著數字技術、網絡技術及自媒體技術的不斷融合發展,為科技期刊帶來了新的機遇。載體方式的改變和傳播途徑的快速與便捷,擴寬了讀者群,為學術期刊探索商業化提供了可能。 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政府已經明確提出了“互聯網+”的思維,作為科技期刊出版的一份子,也必須做好準備迎接挑戰。本文從科技期刊編輯如何建立更深層次的互聯網思維以及如何利用互聯網思維打造高附加值的學術內容等幾個方面,闡述了科技期刊編輯需要改進的地方,以通過自身的思考及努力,更好地適應“互聯網+出版”行業的發展,創辦具有高附加值的科技期刊,更好地為科技事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1]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EB/OL].[2015-07-04]. Http://ne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7/04/c_1115815944.htm.
[2]曹健君,張肖克,姜螢,等. 利用網絡優勢 促進期刊發展[J].編輯學報,2005,17(4):260~261.
[3]劉敏,王莉,董邦國. 科技期刊在線投稿系統的發展趨勢探索[J].大連民族學院學報,2011,13(1):64~67.
[4]楊冬,葛建平,張麗輝,等. 科技期刊在線審稿系統的基本功能及擴展功能[J]. 編輯學報,2010,22(增刊1):95~97.
[5]謝文亮. 移動互聯網時代學術期刊的微信公眾號服務模式創新[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5,26(1):65~72.
[6]閆群,賈非,蔣超,等. 學術期刊專業化、集群化發展初步探索與實踐—以“地球與環境科學信息網( EES) ”為例[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4,25(6):736~739.
2016—05—31
王麗芳(1981—),女,在讀博士研究生.
G237.5
A
1009-2714(2016)03-0030-03
技術、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目前,除傳統出版之外,網絡出版、自出版等多種新興出版方式的快速發展對科技期刊的傳播方式、產品形式、受眾范圍及運營體制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大多數的學術期刊憑一己之力不具備開發新技術的條件,但是可以通過購買軟件或者與第三方合作等方式實現編輯部網上采編系統,供作者網絡投稿,及時查看審稿進度,這給編輯部與作者或讀者及審稿專家提供了交流平臺。近來也有不少期刊建立了自己的公眾微信平臺,更加方便了編輯與作者、讀者的交流[5]。但是大多數的期刊編輯直接的經濟收益微乎其微,主要辦刊經費仍然來源于傳統的渠道,甚至僅依賴于所屬科研部門或高校的經濟資助。在網絡出版中僅僅扮演了資源提供者的角色,主要的目的也只是擴大刊物在本行業的影響力,吸引更多的作者或讀者。因此大多數的學術類科技期刊在網絡出版的過程中流于形式,缺乏積極性。
過程偏重于形式,缺乏一定的積極性,要在“互聯網+”的大環境下提升學術期刊的影響力,學術期刊的編輯應該建立深層次的互聯網思維,借助互聯網的優勢打造以學術期刊為中心的平臺思維等,挖掘學術期刊的高附加值,以更好地實現學術期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