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峰,謝守平,王剛慶
(《石油機械》編輯部,湖北 荊州 434000)
?
科技期刊中學術不端行為成因分析及應對策略
劉峰,謝守平,王剛慶
(《石油機械》編輯部,湖北 荊州434000)
為了抵制科技期刊中的學術不端行為,積極營造良好的學術學風環境,列舉了科技期刊中學術不端行為的具體表現形式,探討和分析了科技期刊中學術不端行為的形成原因,并對典型的學術不端行為提出相應的應對策略,即:要充分利用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同時加強同行業兄弟期刊之間的聯系,并進一步完善現行的評價與考核機制,最后指出要強化作者的社會道德觀念,強化作者的學術誠信意識,只有作者自身從主觀上認識到學術不端行為對學風建設的危害性,堅持自我約束,堅定誠信理念,堅守道德準則,才能從根本上防止學術不端行為。分析內容可為科技期刊界同行在防止學術不端行為方面提供一定的參考。
科技期刊;學術不端行為;成因分析;誠信建設;應對策略
學術不端行為主要指學者涉及抄襲、剽竊等不良行為,也指學者惡意的一稿多投行為[1-5]。近年來,關于論文抄襲、造假等學術不端行為的新聞層出不窮,涉嫌學術不端行為的對象不但有學生、老師、普通學者,甚至還有教授、校長、院士!網友戲稱:論文抄襲“沒有最牛,只有更牛”[6]。據報道,2013年8月,中科院院士王正敏教授被他的學生王宇澄舉報。王宇澄的舉報材料內容涉及王正敏論文數目造假及專著抄襲等多個方面。學生公開舉報導師,而且舉報的對象是院士,這在學術界還是頭一回[7]。2010年4月,廈門大學教授盧善慶與學生徐友麟則因爭奪福建南靖土樓的一份導游詞的版權鬧得沸沸揚揚。根據盧的說法,這份導游詞“由我花了大半年時間獨自完成”,但徐則表示“導游詞是一組人共同創作的結晶”,雙方各執一詞,互不相讓,最終對簿公堂……[8]
在科技期刊中,學術不端行為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一稿多投;
2) 整章整段地照抄原文,甚至連原文結構也完全照搬;
3) 削頭去尾地大塊“引用”原文,只在少量數字、詞上做改變,但未注明引文;
4) 金錢買賣論文或者找中介請“槍手”代勞;
5)挪用原文圖形、表格,或只對圖形做簡單的“技術處理”,對表格中的試驗數據進行“四舍五入”,于是得到與原文完全相同的“結論”;
6)論文署名時,有的作者為了提高文章的錄用概率和知名度,投稿時將自己的導師署名為第一作者,等到文章返修后又將自己改為第一作者。當然,最普遍的還是與論文毫不相干的人通過各種渠道的“空掛名”現象。
以上所述都是筆者在審稿和編輯過程中發現的科技期刊中幾種有代表性的學術不端行為。科技期刊編輯應該首先抵制這些學術不端行為, 積極營造良好的學術學風環境。筆者擬在此探討和分析科技期刊中學術不端行為的形成原因,并對典型的學術不端行為提出相應的應對策略,以期為科技期刊界同行在防止學術不端行為方面提供一定的參考。
1.1外因分析
1.1.1網絡時代快捷的信息傳輸為學術不端行為打開了方便之門Internet是近年來發展最迅速的信息資源,其信息不僅包括目錄、索引、全文等,還包括程序、聲音、圖像和多媒體信息[9-11]。以往,我們準備寫論文之前,通常要到圖書館或者資料室查閱大量資料,費時又耗力。而今,我們只需坐在電腦前,稍微動動手指,你寫作所需的信息資源便鋪天蓋地,應有盡有,全面且對口,方便又快捷!在對這些網絡信息資源進行處理的過程中,稍有不慎便很容易掉入“抄襲”的泥淖。因此,從一定意義上來說,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它在給我們論文創作提供幫助的同時,也為學術不端行為打開了方便之門。
1.1.2評價與考核機制單一化是誘發學術不端行為的重要因素大家都知道,在現行的評價與考核機制中,許多科研單位和高等院校在職稱評定、職務晉升以及工資和待遇提升等方面,都把是否發表學術論文或者發表學術論文的數量作為一項硬性指標。即使你比同事付出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即使你在工作中做出了相當優異的成績,但是,如果沒有論文見刊,或者是論文發表數量不達標,就會在個人待遇的評定中落入下風,眼睜睜地看著水平和能力皆不如你的同事凌駕于你之上。在這種“硬性指標”的逼迫下,不少學者和科技人員鋌而走險,絞盡腦汁地“創作”涉嫌學術不端的論文。
1.1.3主管單位的懲罰力度不夠是造成學術不端的另一重要原因對于已經發現的學術不端行為,一些主管單位常常是抱著一種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態度,再或者是認為“家丑不可外揚”,因此只在小范圍內做出簡單處理甚至于輕描淡寫地通告“下不為例”而已。這樣的處理方式不但不能防止學術不端行為,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學術不端行為的蔓延。
1.2內因分析
科技期刊中學術不端行為發生的內在因素主要包括3個方面:缺乏誠信、知識產權觀念淡漠以及自身利益驅使。
首先,學術不端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屬于主觀故意行為,換言之,是有主觀惡意,是明知故犯。因此,學者發生學術不端行為的最主要原因還在于缺乏學術誠信。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下,唯利是圖、急功近利、弄虛作假、坑蒙拐騙等消極因素不斷地沖擊著學術界這一神圣殿堂,學術界的一些意志薄弱者難免受其影響[12]。常言道“人無信,則不立”。一個人如果突破誠信的道德底線,那么還有何事不可為呢?缺乏誠信的作者為了發表論文,出現一稿多投、抄襲或剽竊等學術不端行為也就在所難免!其次,知識產權觀念淡漠也容易滋生學術不端行為。少數作者在這種觀念的支配下,容易無視別人的勞動成果,從而輕易地將別人成型的“產品”據為己有,這種行為上升到法律意義上來說,就是一種赤裸裸的盜竊行為!因此,強化作者的知識產權觀念尤為重要。最后,說到底,學術不端行為產生的“罪魁禍首”還是自身利益驅使。由于利益驅使,憑空掛名、金錢買賣論文以及請“槍手”代勞等一系列學術不端行為層出不窮。與此同時,在現行“潛規則”下,一位作者如果發表的學術論文越多,就意味著在職稱評定和職務晉升方面優勢更大,也意味著可能享受評優、評先以及獲取高額獎金等諸多好處,這種以極少的投入就可以獲得豐厚回報的“好事”,是任何一位缺乏學術誠信的“作者”都會念的經!
2.1充分利用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
科技期刊編輯應該充分利用期刊數據庫平臺提供的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將所有來稿都上傳該檢測系統中進行檢索,“診斷結果”凡是顯示“文字復制比”超過30%的文稿,多半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抄襲現象。以筆者所在的《石油機械》雜志社(下稱“本刊”)為例,本刊采用的是中國知網的“科技期刊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AMLC)”,所有來稿在初審階段的第一步便是通過AMLC查新。AMLC將“文字復制比”低于40%的稿件定為輕度重合,在40%—50%之間的稿件定為中度重合,50%以上的稿件定為重度重合。本刊制定了更嚴格的標準,凡是“文字復制比”超過25%的來稿,直接退稿;“文字復制比”在10%—25%之間的稿件,經初審如果確實有創新或有參考價值,則要求作者修改引用部分,將“文字復制比”控制在10%以下之后才能進入二審。在論文查重查新的過程中,AMLC為本刊編輯和審稿人員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為本刊避免發表涉嫌學術不端的論文發揮了重要作用。
2.2加強同行業兄弟期刊之間的聯系
當然,單純依靠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有時也難以完全避免學術不端行為,本刊在2013年就發生過一起被“漏檢”的學術不端論文重復發表的事件。由于我刊是月刊,另一同行業的兄弟期刊是雙月刊,所以期刊論文上網時間相差1個月。一個作者利用這一點,將同一篇稿件先向那家雙月刊投稿,1個月后再投向本刊,給我們打了個時間差!審稿“查新”時,兩個編輯部均沒有查出問題,但等論文見刊之后,檢索出了該作者一稿兩投。這次事件給本刊一次深刻的教訓,防范論文學術不端行為僅僅依靠AMLC還不夠,還需要采取補充措施。經研究,我們決定通過加強同行期刊來稿信息共享的方式來進一步防止論文被“漏檢”的情況,即在每期論文定版之后,將當期所有文章的PDF文檔通過QQ互傳,在確認沒有出現“漏檢”的論文后再發稿。目前,本刊和幾家兄弟期刊正在嘗試互傳每月所有的收稿以及采用稿情況,通過采用這樣的補充措施,基本可以避免一稿多投。
2.3進一步完善現行的評價與考核機制
目前,我國很多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評價員工的科研工作時,對發表學術論文還存在重數量輕質量的問題。有的單位甚至規定每人每年必須在核心期刊發表多少篇學術論文,而且發表論文的數量直接與職稱、職務、評優和獎金等掛鉤。因為有了數量的硬性要求,員工又受利益驅使,道德底線失守,抄襲、剽竊、一稿多投等學術不端行為得以滋生并蔓延,而且不可避免地存在稿件質量不高的濫竽充數現象。其實單位制定評價與考核機制的初衷是好的,是想激勵員工進行論文創作和提升理論素養,以提高其學術水平,但在實施過程中有失偏頗。如果單位以激勵為主,若能改強調數量要求為重視論文質量,這樣可以從一定程度上避免學術不端行為,在提升員工論文水平和提高員工理論素養的同時,促進其在工作實踐中不斷進步。與此同時,還應看重員工創造的效益,這種效益體現在兩個方面: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當然,有形資產更能直接體現員工的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而無形資產的獲取則更具有持久性。在這種相對合理的評價與考核機制下,大家不再為了完成任務而去想方設法發表學術論文,這可從一定程度上防止學術不端行為。
2.4加大懲罰力度,強化誠信意識
實際上,主管部門只有加大對學術不端行為的懲罰力度,殺一儆百,才能從根本上杜絕學術不端行為的再次出現。我刊對于一稿多投、抄襲或者剽竊等涉嫌學術不端行為的作者,處理措施是將其打入黑名單,并封殺其以后的所有來稿。我刊處理最為嚴厲的一起學術不端行為發生在5年前,當時,一位石油界的知名院士給我刊主編打來電話,聲稱西安石油大學的一名教授抄襲了他的學術成果并在我刊變相發表!我刊主編對此非常重視,立即通知了西安石油大學相關院系負責人,并督促該作者與院士嚴肅認真地溝通。經本刊主編反復協調,該作者向院士誠懇地道歉,并在本刊登載致歉書后取得了院士的諒解。當然,針對學術不端行為加大懲罰力度并不是最終目的,最終目的是要強化作者的社會道德觀念,強化作者的學術誠信意識[14]!只有作者自身從主觀上認識到學術不端行為對學風建設的危害性,堅持自我約束,堅定誠信理念,堅守道德準則,才能從根本上防止學術不端行為。
1)列舉了科技期刊中學術不端行為的具體表現形式,主要包括一稿多投、抄襲或者剽竊、買賣論文以及論文署名造假等。
2)探討和分析了這些學術不端行為的形成原因,其中外因包括網絡時代快捷的信息傳輸、評價與考核機制不當以及主管單位的懲罰力度不夠;內因包括作者缺乏誠信、知識產權觀念淡漠以及自身利益驅使。
3)針對典型的學術不端行為提出了相應的應對策略,即:要充分利用期刊數據庫平臺提供的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同時還要加強同行業兄弟期刊之間的聯系,加大對學術不端行為的懲罰力度,并進一步完善現行的評價與考核機制,最后指出要強化作者的社會道德觀念,強化作者的學術誠信意識,只有作者自身從主觀上認識到學術不端行為對學風建設的危害性,堅持自我約束,堅定誠信理念,堅守道德準則,才能從根本上防止學術不端行為。
[1]魏強.淺析學術不端行為的界定及其在科技論文中的主要表現[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0,20(24):110~113.
[2]解志杰,周來新,鄧軍,等.淺談高校學術不端行為的成因與對策[J].西北醫學教育,2007,15(2):195~196,206.
[3]王碩.“甘露不服暨南大學開除學籍決定案”引發的苦干思考[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14(3):78~80.
[4]杜云祥,潘云濤,陳銳,等.科技論文學術不端行為的產生和對策[J].中華醫學圖書情報雜志,2010,19(8):7~11.
[5]曹樹基.學術不端行為:概念及懲治[J].社會科學論壇(學術評論卷),2005,(3):36~40.
[6]周靜.“抄襲門”為何難堵[N/OL].浙江日報,2010-03-25(9)[2016-05-10].http:zjrb.zjol.com.cn/html/2010-03/25/content_309867.htm div=-1.
[7]雷磊,習宜豪.我怎樣幫導師評上中科院院士[N].南方周末,2013-11-14(05).
[8]楊凡.一紙導游詞讓“師生”反目 2萬元著作權費難分配[N].廈門商報,2010-04-01(04).
[9]金軍.網絡環境下參考咨詢及讀者服務[J].圖書館學刊,2004,(1):22~23.
[10]王建.網絡環境下高校圖書館參考咨詢的變化及服務模式[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6,16(6):21~22.
[11]羅春榮,曹樹金.因特網的信息資源評價[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1,133(27):45~47,52.
[12]劉峰,王剛慶.科技期刊學術不端與參考文獻引用分析[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11,31(3):46~48.
[13]胡暢路,陳宗濤,張東旭,等.加強高校科研誠信建設的幾點思考[J].中華醫學科研管理雜志,2014,27(1):29~32.
2016—05—28
劉峰(1972—),男,工程師,主要從事期刊審稿、編輯和校對工作。
G232
A
1009-2714(2016)03-008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