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晉
文化自信與中國道路
陳 晉
本文圍繞文化自信與中國道路的關系,論述了中華文化是中國道路的生長土壤、文化自信是走好中國道路的精氣神、指導理論自信與中國道路、核心價值自信與中國道路、文化傳承自信與中國道路、政治文明自信與中國道路、文化自信要克服的現實挑戰。強調文化自信,要講好中國道路的故事。講好中國道路的故事,既是揭示和傳播中國道路的文化軟實力,也是用中國道路的理論和實踐為文化自信注入新的能量和源泉。
文化自信;中國道路
文化能涵養人,也能涵養歷史;能成就人格,也能成就歷史。從歷史和文化的角度來端詳中國道路,尋問中國道路是怎樣走出來的,答案是清楚的。由遠及近地說,它經歷了五千多年的文明傳承,近代以來的歷史孕育,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奠基探索,改革開放以來的偉大實踐,可謂是“雄關漫道真如鐵”,來之不易。每一段行程,毫無疑問,都呈現著思想理論的先導和引領,跳蕩著價值觀的追逐和淘洗浪花,積累著中華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成果。每一段行程,先進的人們都有自己的探索、選擇和總結,這才使中國道路得以開創、堅持和發展,進而形成共識。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中國道路是中華民族在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基礎上,經過長期奮斗和探索,才豁然開朗、蔚為大觀的。中國道路是經濟、政治、社會的選擇,也是文化的選擇;中國道路是中華民族的命運共同體,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共同體。
講道路不能不講文化,講文化不能不指向道路。中國道路是一個大概念,全方位地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中華文化是與中國道路相適應、相融合的精神內涵。從觀念形態來講,它起碼有三個方面的內容,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系。這三大文化體系共同構筑起中國道路的思想基礎和精神支撐,如果弱化了這三大文化體系,中國道路是走不下去的。反過來說,中國道路既已深刻改變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命運,自然需要借助文化的力量來塑造和提升人們的道路自信。沿著中國道路去接近和實現中國夢,不能沒有文化自信這個精氣神。
文化自信是走好中國道路應有的精氣神。它的作用在于:樹立方向引導、凝聚民族精神、提供思想資源、倡領道德新風、激發向上力量、促進道路拓展、彰顯中國故事等等。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他還具體地說到,走中國道路,離不開哲學精神的引導,歷史經驗的鏡鑒、文學力量的推動。激發出文化自信這個精氣神,道路自信才會有相應的歷史依據和精神支撐,中國道路才會展露出它本來的軟實力。
近代以來,為實現救國、興國和強國的夢想,奮斗者們經歷了尋找“主義”,堅持“主義”、發展“主義”、創新“主義”的過程。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共產黨人在實踐中不斷吸收和融合中外文明的積極因素,使自己的指導理論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成為代表中國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探索開創和堅持發展中國道路的靈魂和內核。每個階段的先進人群,都用自己堅持和發展的“主義”來武裝頭腦,作為行動的“指南”。正是靠著對這些“指南”的自信和這種自信氤氳而生的精氣神,才使救國、興國和強國之路不斷拓展,并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延續到今天,便有了大勢已成的中國道路呈現在人們的面前。如果沒有對指導理論的自信,就根本談不上對中國道路的自信。反過來說,中國道路30多年來的成功實踐,已經說明其指導理論的有效和科學,說明理論自信擁有充分的歷史依據和深厚的實踐基礎。
更重要的是,我們說的理論自信,絕非墨守陳規,自信的理由從來體現為“一以貫之”和“與時俱進”兩個方面。黨的十八大以來,為應對歷史新階段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復雜局面,在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中,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持和發展中國道路,提出新形勢下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戰略,科學回答了當代中國面臨的一系列重大問題,開拓了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新境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新成果,由此倍增我們對指導理論的自信。
文化自信很重要的一條,是價值觀的自信。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分別從國家、社會和個人三個層面昭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了中國道路的價值追求和價值標準。核心價值觀是近代以來,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不斷選擇和融合的結果,既傳承了傳統優秀文化的精粹,又吸收了西方先進文化的內容,還繼承和發揚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創造的紅色文化。核心價值觀塑造了中國道路的道德規范和道義高點,其高尚的品質是任何有是非觀念和向善向上之心的人都沒有理由拒絕和反對的。
認同中國道路,不認同這些價值規范不行;堅持中國道路,不遵循這些價值規范不行;發展中國道路,不弘揚這些價值規范不行。顯然,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已不是應不應該和可不可能有自信的問題,而是如何培育和踐行的問題。核心價值觀的確立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需要在涵養、融入和引領上久久為功。在全社會涵養核心價值觀,需要調動各方面的文化資源;把核心價值觀融入人們的生產生活和行為習慣,既要有具體有效的措施,也要有感染力的文化浸潤;用核心價值觀來引領人們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更需要有入腦入心接地氣、見人見事見精神的方法本領。根本上說來,做這些事情是走好中國道路的應有之義。
中國傳統文化是在幾千年的演變中形成的物化形態以及內化到中國人言行中的思想文化因素的總和,其中的優秀內容是中國道路的根脈所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所以能夠在中國道路的形成過程中保持著生機和活力,是由其本質特性決定的。大而言之,中國傳統文化具有的開放包容、實事求是、經世致用和與時俱進這些特性,事實上已融入探索開創和堅持發展中國道路的重要思想方法,甚至沉淀為中國道路本身的品質。小而言之,中國傳統文化講忠恕之道,講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講將心比心、推已及人,如果大家都能夠按此觀念去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條件下的利益活動必會更有秩序、更有誠信一些。
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走好中國道路的精神資源。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和文化虛無主義,既是一種文化自信,也是一種道路自信。
中國共產黨在90多年的探索奮斗中,對中國傳統文化多有創造性轉換和創新性發展,并且逐步把握了文化創新的一些規律。諸如,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本質屬性,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根本方針,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原則要求,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等等,這些都體現了行之有效足以讓人自信的文化傳承和文化發展的規律。
政治制度屬于上層建筑。它雖然來自經濟基礎,但同時也體現著特定的意識形態屬性。因此,把制度自信納入文化自信的范圍,表面看似乎有些不順,但任何制度體系的設計、運作和博弈,畢竟都有其文明的依托,都包含著價值觀的支撐或競爭。為此,西方有學者提出了“文化為體制之母”這樣的命題,理論界也常常談論制度文化、法律文化、政治文明這樣一些范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的制度深深植根中華文化的深厚土壤。這個論斷揭示了一個重要規律,中國道路包含的制度內容,有其內生性演化的歷史必然性和文化必然性,在政治制度的設計上不能脫離開文化國情去搬“飛來峰”。不同文明類型各有自己的優長,建構在自身文明基礎上的國家道路,各有各的理由。同樣,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也不存在適應于一切國家的制度模式。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和法治道路,是近代以來中國人自己在實踐中探索出來的,既不同于西方自下而上的長期演進,也不同于日本、韓國、新加坡等東方國家由政府自上而下的強力推進。我們在政治制度上強調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相統一的理念,在國家治理上強調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有機結合的理念,來源于中國的歷史和文化傳統,擁有深厚的國情基礎。經歷這么多年的風雨,中國道路日益彰顯出它在促進改革發展穩定方面的優勢和長處,已是不爭的事實。究其根源,不能不說它在相當程度上得益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強調這個問題,主要是因為,目前我們正在為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而努力,我們的理想是為人類社會提供更高形態的制度文明。有的人對眼前這個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或許還不那么自信,而道路自信最終要落實到制度自信上面,否則不牢靠。為此,講清楚制度自信的背后實則連通著政治文明自信,連通著文化自信,也就十分必要了。
在強調文化自信的同時,我們不能不面對現實社會思潮的復雜局面。比如,馬克思主義的指導理論遭遇著多樣化社會思潮的挑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遭遇著市場經濟這個現實社會存在的挑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遭遇著人們的生存和生活方式發生巨大改變的挑戰,我們的制度文明也遭遇著自身還需要完善、需要實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來支撐的挑戰。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道路自身優勢的散發效應會受到阻礙,中國故事的傳播效力會受到考驗。這些阻礙和考驗不會短時期內結束,我們迎接挑戰取得勝利還需要走較長的路程。
但即使這樣,我們自信的文化大勢和中國大道已經形成,基本的格局已經奠定,擁有的影響力已經積累。世界上的事情從來都是這樣,符合規律、代表光明、擁有未來的偉業,都是在它還沒有完全取勝的時候,煥發出誘人光彩,從而給人們帶來自信的。中國共產黨在取得革命勝利之前,一路創造和播撒了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這樣一些自信光彩,才使其文化軟實力越來越強,才使中國革命道路越走越寬。
今天,我們在“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沒有實現之前,更需要我們把文化自信有效地落實到研究、培育、弘揚和實踐當中,在人們的行為規范中真正落小、落細。在思想文化領域多元、多樣、多變,不同社會思潮交流、交融、交鋒的情況下,更需要花些力氣對三大文化體系進行整合,以實現文化自信各方面內容的相互連通,形成中華文化的整體氣慨、風貌和魅力,進而為中國道路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撐。
拿破侖說過:世界上有兩種力量,一種是劍,一種是精神。如果說劍是經濟軍事方面的硬實力,精神便是文化軟實力。從現實來看,缺少軟實力的硬實力很可能缺少持久力;從長遠來看,真正的強國最終是靠文化、價值觀、制度文明這些軟實力才能坐實,才能為世界做出更多更大貢獻,才能發揮其引領和影響作用。
世界上最難的事之一,是把想法裝進別人的腦袋,以影響人們對事物的看法。中華文化要在這方面發揮應有的強大作用,對內對外雖然都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它挾帶的中國道路的高點優勢和軟實力畢竟就在那里,中國人民對中國道路已經擁有的自信畢竟就在那里。比如,據2016年2月5日的《環球時報》報道,法國益普索民調機構1月27日以全球24個國家民眾為受訪者,通過當面采訪和網站訪問的方式,調查各國受訪者對各自國家的發展道路的看法。平均下來,只有38%的受訪者認為自己國家正朝著正確方向前進,具體到中國,卻有89%的受訪者認為“中國發展方向正確”,位列第一。
這就是中國道路的故事基礎。
我們太需要借助文化的翅膀去講好中國故事了。在“故事”中,人們可以看到中國的文化,了解中國人的精神,感悟中國道路的真諦。講好中國故事,本質上就是用文化的方式講中國道路的故事,把有意義的事情做得有意思,把中國道路不斷創新發展的優勢轉化為話語影響力。講好中國故事,既是揭示和傳播中國道路的文化軟實力,也是用中國道路的理論和實踐為文化自信注入新的能量和源泉。 文化自信和中國道路最終又在“中國故事”里相遇和擁抱,進而融為一體。
陳 晉: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中國中共文獻研究會副會長,研究員,著名毛澤東研究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