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平
國家形象塑造與文化軟實力建設
何 平
良好的國家形象,是一種無形的力量,是吸引力、感召力和影響力,一言以蔽之,也是文化軟實力。面對西方受眾主觀印象與中國真實形象之間的“反差”,我們必須通過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著力塑造中國良好形象。要把握好“自信”與“他信”、“地位”與“定位”、“形象”與“印象”之間的關系,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以海外受眾易于理解的語言、樂于接受的方式,構建對外話語體系,彰顯我文明大國的“底色”、東方大國的“本色”、負責任大國的“亮色”、社會主義大國的“特色”,展示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魅力。
國家;形象;軟實力
形象,對于一個國家而言,如同對一個人一樣,是很要緊的。良好的國家形象,是一種無形的力量,是吸引力、感召力和影響力,一言以蔽之,也是文化軟實力。
在世界歷史舞臺上,中國有過光彩照人的亮相,也曾有過令人汗顏的窘迫。
值得欣慰的是,當今中國正抖落近代以來貧困落后的歷史塵埃,大踏步追趕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潮流,重新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心。
站在國際舞臺的聚光燈下,中國自然要被世界所打量。問題在于,西方受眾印象與中國實際形象之間存在反差。反差在于西方媒體對中國觀察的誤差,在于西方新聞信息的強勢輸入與中國新聞對外傳播之間的逆差。歸根結底,在于國際輿論秩序的失衡,在于中國國際輿論話語權的欠缺。
從中國“崩潰論”到中國“威脅論”,從中國“責任論”到中國走向“不確定論”,或棒殺,或捧殺,中國的國家形象在西方輿論中被有意無意地歪曲、誤讀甚至丑化。
我們必須向世界說明一個真實的中國。
有三個問題需要明確回答:
——中國是誰;
——中國處在什么方位;
——中國未來向何處去。
需要深思的是,為什么會在對中國形象的認識上出現失真?除去偏見和誤解,其中重要一點在于,中國形象的兩重性、獨特性、豐富性和多樣性往往被忽略。
當今中國,既古老又現代,既堅守又變通,既充滿活力又充滿矛盾,既充滿希望又充滿挑戰——
一方面,經濟總量的迅速提升把中國推到世界第二的位置,另一方面,龐大的人口數量使得人均擁有社會財富被明顯攤薄;
一方面,一座座可以同發達國家媲美的現代化大都市盡顯繁華,另一方面,廣大農村仍有不少地方處于貧困落后狀態;
一方面,可以用人造飛船把人送上遙遠的太空,另一方面,牽牛扶犁等刀耕火種的原始耕作方式尚未絕跡;
一方面,“中國制造”遍及全球每一個角落,另一方面,由于缺少“中國創造”使得中國產品長期處于國際產業鏈的低端;
一方面,不斷書寫著經濟起飛的偉大奇跡,另一方面,也面臨著快速發展帶來的各種新的挑戰。
……
試圖以一個標簽來定義中國無疑是困難的。
打算用一種符號來代表中國總是有局限的。
否則就會出現盲人摸象的困惑。
我國目前所處的歷史方位,決定著軟實力建設的客觀條件和目標任務。簡而言之,可用“兩個如此接近”來概括:一是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從未如此接近,二是離世界舞臺中央從未如此接近。
前者從時間的維度,標注著中國人民從“雄關漫道真如鐵”到“人間正道是滄桑”再到“長風破浪會有時”的歷史性跨越,彰顯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性和生命力,展示著中國夢的美好前景。
后者則從空間的維度,揭示了中國同世界關系發生的深刻變化,顯示出中國崛起的不可阻擋之勢,反映了中國國際地位不斷提高的發展趨勢。
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責任。
闡釋中國特色,塑造中國形象,我們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
有機遇,當然也有挑戰。對我們而言,面對著如何跨越“兩個陷阱”的考驗:一是“修昔底德陷阱”,二是“西方話語陷阱”。
前者主要表現為“中國威脅論”,把中國視為新興大國對守成大國甚至是現有國際秩序的挑戰。
后者主要表現為“中國另類論”,試圖用西方價值觀誤導受眾,曲解中國,妖魔化中國。
梳理分析海外輿情可以發現,國際社會對中國主要存在“三種心態”:一是對中國現狀知之甚少,不了解,有誤解;二是對中國崛起心情復雜,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對我一躍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不適應,有失落;三是對中國發展走向持懷疑態度,不確定,有疑慮。
面對這三種心態,如何以講好中國故事增進海外受眾對中國發展進步的全面了解,以闡釋好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增信釋疑,以展示好我負責任大國形象贏得國際社會廣泛認同,是軟實力建設必須深入思考并著力破解的問題。
有三個關系需要加以把握——
第一,自信與他信。
對外傳播首先要有自信,自信是他信的前提,包括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歸根到底是中國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努力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
對外傳播就是要把這種自信的理由、自信的依據、自信的底氣是什么,講清楚、講透徹、講到位。
大國當有大國的心態。大國的心態是一種自信的心態。自信是一種信念,也是對問題的直面,是對世界的坦誠,是一種大度,是一種胸襟,是一種從容。
同時要把“自信”擴展為“他信”,通過加強對外傳播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的理解、認同和信服。
要通過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闡釋中國理念,揭示中國道路既符合中國國情、順應人民意愿,也符合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順應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講清楚中國和平崛起對世界是機遇不是挑戰,是貢獻不是威脅。要讓世界看到“中國這頭獅子已經醒了,但這是一只和平的、可親的、文明的獅子”。
要打破“到西天取經”的話語魔咒。用中國自信深刻揭示中國為什么行、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用當代中國的價值觀念構建我們自己的話語體系,使國際社會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國,更加客觀地看待中國,更加理性地讀懂中國。
第二,地位與定位。
隨著綜合國力的迅速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也不斷提高,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同時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的基本定位沒有改變,這也是一個客觀存在。如何準確把握好這二者關系,是對外傳播要解決好的問題。
大國自有大國的分量,大國的角色,大國的擔當。我們的對外傳播要同大國地位相適應,更加主動地發聲,闡述中國主張、介紹中國方案、體現中國貢獻,充分反映中國是現行國際體系的參與者、建設者、貢獻者,而不是挑戰者、威脅者、破壞者,充分展示中國負責任大國形象。
同時,要準確把握“韜光養晦”與“有所作為”的關系,清醒認識我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正處于大而不強、將強未強的歷史階段,防止因把握不當為西方渲染“中國威脅論”等提供口實。
第三,形象與印象。
當今中國正經歷著“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變化速度之快、范圍之廣、影響之大,舉世罕見。讓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欠發達國家實現現代化,古往今來,前所未有。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所創造的中國奇跡,所展示的中國夢想,所昭示的中國希望。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在“中國形象”與“西方印象”之間卻存在著明顯落差。
從客觀上看,“西強我弱”的國際輿論格局短時間難以改變,西方媒體掌握著全球90%以上的新聞信息,近70%的海外受眾通過西方媒體了解中國。
從主觀上講,由于對國際傳播規律認識和把握上的局限,使得我們在做“看不見的宣傳”上存在差距,往往處于“有理說不出”,或者“說了傳不開”的尷尬。
加強對外傳播,增強軟實力,必須塑造中國形象,提升中國“顏值”,縮小“現實中國”與“鏡像中國”的反差,讓中國故事更加動人,中國聲音更加響亮,中國形象更加美好。
大千世界,千差萬別。國家有差異,文化有差異,習俗有差異,觀念有差異。
向世界說明中國,必須尊重國際傳播規律,必須掌握跨文化傳播技巧。既要知道該說什么,也要清楚該怎么說。要善于超越差異,別中求同,把握中國自身利益與國際社會共同利益的交匯點,尋找人類思想情感的共鳴點,占領道義上的制高點。
占領國際輿論的制高點,歸根到底是占領道義上的制高點。
掌握國際輿論的話語權,歸根到底是掌握議題設置的主導權。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一系列有關中國與世界關系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為進行對外傳播提供了重要思想引領。我們要圍繞“中國夢是追求和平的夢”,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不是權宜之計,不是外交辭令,而是從歷史、現實、未來的客觀判斷中作出的戰略抉擇,闡明愿與各國一道共同實現“公平、開放、全面、創新”的“發展觀”;圍繞“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包括新型大國關系、親誠惠容、真實親誠、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闡明“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世界觀”;圍繞講信義、重情義、揚正義、樹道義,闡明“義利相兼,義重于利”的“義利觀”。
要圍繞構建對外話語體系塑造國家形象,從歷史文化的維度,彰顯我文明大國的“底色”,從現實發展的維度,彰顯我東方大國的“本色”,從積極參與全球治理的維度,彰顯我負責任大國的“亮色”,從道路選擇的維度,彰顯我社會主義大國的“特色”,以海外受眾易于理解、樂于接受的方式,向世界展示一個和平發展、充滿希望、勇于擔當的中國形象,充分展示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魅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努力展示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
一個是“弘揚起來”,一個是“傳播出去”。兩大任務有機統一,相輔相成。唯有把“文化精神弘揚起來”,中華文化才能自信地走向世界。同樣,唯有把“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使其成為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文化才能真正得到傳承與弘揚。
所謂“文化軟實力”,其實并不軟。像水一樣,既可以是涓涓細流,如春雨潤物無聲,也可以是滔天巨浪,無堅不摧。
我堅信,中國軟實力一定會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進程中,不斷提升、強大起來。
何 平:新華社總編輯,高級記者,中國記協副主席,中央紀委委員。曾榮獲“首屆全國百佳新聞工作者”稱號和“范長江新聞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