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繼賢
文化軟實力與深化軍事改革
劉繼賢
軍事改革的過程,往往以技術形態演變為序曲,繼而引發戰爭形態演變,接著催生組織形態演變,最終以文化形態的重塑為支撐。習近平主席親自領導的軍事改革,既是對軍隊現代組織形態的重塑,同時也內含著對新型文化形態的重塑。實踐證明,文化軟實力是深化軍事改革的強大支撐。深化軍事改革要求建設新型文化軟實力,既要建設與“軍委管總”相適應的文化軟實力,又要建設與“戰區主戰”相適應的文化軟實力,還要建設與“軍種主建”相適應的文化軟實力。為此,需要注重協調智慧與謀略、硬件與軟件、道德與風氣的關系。
文化軟實力;軍事;改革
軍事改革,始于技術變革,成于文化再造。軍事改革的實踐證明,軍事改革的過程,往往以技術形態演變為序曲,繼而引發戰爭形態演變,接著催生組織形態演變,最終以文化形態的重塑為支撐。習近平主席親自領導的軍事改革,已經成為前所未有的整體性結構再造,這既是對軍隊現代組織形態的重塑,同時也內含著對新型文化形態的重塑。這場深刻的軍事改革,文化意義上的觀念更新是啟動改革的直接動因,并在思想深處和哲學高度上支撐改革發展。這就是說,必須高度重視文化軟實力建設,構建與軍事改革原則和要求相適應的文化軟實力。
習近平指出:“一項沒有文化支撐的事業難以持續長久”。實施體系重塑性質的軍事改革,如果缺少與之相適應的文化軟實力作支撐,體制編制改了,文化習慣沒跟上,那么,新的軍事體系是很難確立下來的,即使勉強搭建起來,在實際運行中也必然是艱澀低效的。文化軟實力的內涵極為豐富,意指文化的吸引力、說服力、感召力、親和力、凝聚力,主要從價值理念、倫理道德、理想信念、社會心理、風俗習慣等方面發揮作用。概括起來說,文化軟實力對軍事改革的支撐作用主要表現在核心價值體系主導改革方向、優秀文化傳統保障改革進程、先進軍事理論引領改革發展等方面。
第一,核心價值體系,決定了軍事改革的性質方向。習近平指出:“核心價值觀是文化軟實力的靈魂”,文化軟實力從根本上“取決于其核心價值觀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這就是說,文化軟實力是一種具有靈魂的先進文化,價值觀在文化軟實力構成中居統帥地位,是核心基石。如果價值觀不先進,核心理念不清晰,軍事改革是很難取得預期效果的。19世紀后期清政府推動的洋務運動,維護的是沒落統治階級的利益,奉行的是“中體西用”的改革理念,雖出臺實施了若干具有進步意義的新政策,也曾傾力購置槍炮、建造艦船,卻始終不敢在軍事制度、軍事文化等深層次和關鍵性領域進行徹底改革,最終在中日競逐中敗下陣來。在當代中國由大向強的關鍵階段,習近平親自領導的這場深刻軍事變革,旨在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強力量保障。當代中國,國家層面形成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軍隊層面形成了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在籌劃和推進軍事改革過程中,必須堅定不移地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必須堅定不移地強化軍事改革的文化價值認同,始終堅持為黨為國為人民,始終堅持姓軍為戰謀勝利。只有這樣,軍事改革才能得到人民擁護,軍事改革才能始終保持正確航向。
第二,優秀文化傳統,匯聚了軍事改革的生長沃土。習近平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這就是說,一個國家、一支軍隊的文化軟實力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建立在自己的歷史傳統之上。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必須高度重視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從歷史文化精華中增強改革動力、汲取改革智慧。優秀傳統文化可分為兩大類:一方面在源遠流長的歷史中形成的優秀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寶貴財富,也是軍事改革必須繼承的精神力量;另一方面是我黨我軍在領導人民謀求民族獨立、建設富強國家征途中形成的一整套優良傳統,這是經過實踐檢驗的制勝法寶,更是軍事改革之本。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要基于傳統文化不斷消化吸收、結合實際再創新,進一步強化面向改革、支持改革、推動改革和踐行改革的時代品格,否則就會喪失我們自己的精神高地,就會被抽去獨有的文化基因。比如,這次改革中軍委機關由總部體制改為多部門制,政治工作的生命線地位并未削弱,黨委制、政委制、政治機關制等傳統都堅持下來,同時又增加了監督制約、歸口管理、質量效益等現代科學管理理念,實現了改革創新與繼承傳統的有機統一。
第三,先進軍事理論,發揮了軍事改革的先導作用。習近平指出:“理論創新對實踐創新具有重大先導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以理論創新為先導?!边@就是說,理論是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決定著文化軟實力的深度、廣度和力度。從一定意義上說,軍事改革的突破口既不是科技裝備的發展,也不是體制編制調整,而在于軍事理論的創新。在武器裝備、人、組織編制、軍事理論等戰斗力構成要素中,軍事理論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先導和牽引作用,這種先導作用在信息化戰爭中尤為突出:戰爭往往是先從理論上設計出來,經過實驗室驗證后再在戰場上付諸實施;軍隊建設發展模式也發生重大變化,總結經驗式已經過時,“以超前的理論指導軍隊建設”成為新常態。反思中外歷史上的軍事改革,有些初衷很好的改革設想之所以沒有取得預期效果,一個直接原因就是理論準備不足,這個問題在和平時期尤為突出。有的改革設計,由于沒有從理論上進行充分的研究論證,沒有把相關配套政策制度一并設計好,只想著趕時間、抓進度,出臺新政策新舉措,致使改革功敗垂成。因此,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必須高度重視軍事理論的先導功能,切實發揮理論創新的“引擎”效應。
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明確規定了改革的總原則是“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這是軍隊領導指揮體制改革的總綱,對建設和運用文化軟實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一,建設與“軍委管總”相適應的文化軟實力?!败娢芸偂保鋵嵸|在于進一步強化黨中央、中央軍委的領導指揮權,進一步貫徹落實軍委主席負責制,將最高領導權和指揮權集中于黨中央、中央軍委。具體到軍委機關:在職能定位方面,取消了總部機關在領導指揮鏈條上實事存在的獨立層級,把原來分別執掌全軍軍事、政治、后勤、裝備工作的領導機關,定位于軍委的參謀機關、執行機關和服務機關;在機構設置方面,把過去實行總部體制時曾多達43個的原職能部門,改為直屬中央軍委的15個機構,突出機關核心職能,體現了一類事項由一個職能部門負責的現代管理原則;在權力結構方面,把過去的集決策、執行、監督于一體的總部體制,改為決策、執行、監督相對分離、相互制約的多部門制,各職能部門直接對習主席和軍委負責??梢哉f,“軍委管總”是此輪軍事改革的最大特色,也是一個最大變化,對官兵思想文化帶來重大影響。概括起來,與“軍委管總”相適應建設文化軟實力,核心是一個“統”字,軍委機關應從過去習慣于權力集中、發號施令,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的工作模式中轉變過來。一是強化軍魂文化。就是要進一步加強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根本原則和制度,貫徹落實軍委主席負責制,按照當好軍委參謀機關、執行機關、服務機關的要求,各司其職,各盡其責,切實把一切思想和行動統一到服從命令聽指揮上來。二是強化法治文化。就是要樹立依法指導、依法管理的理念,養成按照條令條例和政策規章開展工作的新模式,按照新規矩辦事、遵循新程序指導,摒棄大包大攬、“一竿子插到底”的傳統觀念,切實把一切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依法治軍、從嚴治軍上來。三是強化效能文化。就是要適應軍委機關職能的新要求,科學統籌協調軍委機關的工作運行,防止政出多門、職能交叉、職責不清的問題,在機制上減少信息傳遞層次和管理流程,切實把一切思想和行動統一到提高機關工作運行效率上來。
第二,建設與“戰區主戰”相適應的文化軟實力。“戰區主戰”,其實質是適應一體化聯合作戰要求,超越行政區劃、在相對獨立戰略方向實施統一作戰指揮。這一體制克服了原大軍區大陸軍思維、既管作戰又管建設、行政事務過多等弊端,體現了聚焦打仗職能、專司作戰指揮的文化精髓:從目的來看,“戰區主戰”重在解決某一特定區域同誰打仗、打什么仗、怎么打仗以及軍事力量怎么用、怎么建的問題;從范圍來看,“戰區主戰”既有所轄武裝力量的運用,又有聯合訓練、戰場建設等作戰準備,指揮對象相對固定;從條件來看,“戰區主戰”必須充分考慮本戰區的自然環境、地緣政治、經濟社會發展、安全威脅和力量資源的特點,每個戰區都有各自不盡相同的戰區文化。為此,戰區要盡快從原來作戰指揮與建設管理職能合一、建用一體的大軍區體制下轉變過來,確立專司主戰的文化理念。概括起來看,與“戰區主戰”相適應,核心是一個“戰”字,要緊緊圍繞指揮打仗、能打勝仗建設和運用戰區文化軟實力。一是平戰一體文化。就是要適應“平時即戰時”的新要求,自覺強化尚武精神,自覺下沉指揮重心,自覺履行指揮主體地位,形成“不是在指揮打仗就是在研究指揮打仗”的戰區文化。二是聯合制勝文化。就是要適應各軍兵種共同組成的指揮機構的形勢,強化各軍兵種既形合又神合的文化,在思想意識上高度認同、自覺接受,以軍事戰略和戰區戰略為指導,實現科學技術維度、組織形態維度、思想觀念維度的同頻共振。三是體系作戰文化。就是要適應現代戰爭信息主導、體系支撐、精兵作戰的要求,強化體系作戰、反對各自為戰,在統一的戰區大體系中實施作戰指揮。四是持續創新文化。就是要緊盯作戰對手,不斷創新戰役和作戰指導,把創新融入到戰區指揮機構的日常行為之中,融入到軍事斗爭和軍事實踐之中,成為戰區指揮機關的思維習慣和價值追求。
第三,建設與“軍種主建”相適應的文化軟實力?!败姺N主建”,其實質是適應養兵、用兵分離的建設模式,軍兵種專司部隊建設發展職能,為戰區指揮作戰提供部隊。軍兵種相對獨立肩負本軍種的建設職責,是一個全新考驗,迫切需要有與之相適應的獨特的組織文化,部隊無論走到哪里都能踐行本軍兵種的文化要求。概括起來說,與“軍種主建”相適應的文化軟實力,核心是一個“建”字,要緊緊圍繞建設中國特色現代軍事力量體系這一目標展開建設相應的文化軟實力。一是強化平等文化。也就是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等各個軍兵種都是平等的,在文化養成上既要反對“大陸軍”,又要反對軍種“特殊化”,不因人員數量、裝備性能、資歷長短而爭你高我低。二是強化競爭文化。就是在實施相關度較強的項目建設時,各軍兵種必須強化有序競爭、團結協作的思想意識,依據安全戰略軍事戰略的實際需要,在各軍兵種之間合理配置資源。三是強化專業文化。就是按軍兵種的專業特點要求,著力培養良好的軍兵種職業精神,按新的職責、新的規矩把每件事情都做到極致,著力提高專業化素養。四是強化特色文化。就是要賡續發展每個軍種特有的文化傳統,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培育獨特的文化特質,進而為整個軍事文化乃至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提升作出貢獻。
無論是文化軟實力建設還是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都是復雜的系統工程。以文化軟實力支撐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更需要從方法論高度、以辯證思維統籌協調各方面關系。
第一,智慧與謀略的關系。就是要有高超的大智慧,始終遵循文化軟實力生成的內在規律,始終著眼于軍事改革的必然要求,以強國強軍夢和紅色基因引領文化軟實力建設,避免在大的問題上出現反復和失誤。與此同時,還要有精妙的謀略運用,從戰略的高度認識問題,科學地把握軍事改革的節奏幅度和文化軟實力建設的輕重緩急,分階段有步驟地解決重點難點問題,既不冒進急于求成,又不保守因循守舊,蹄急步穩地使文化軟實力與深化軍事改革同頻共振、和諧發展。
第二,硬件與軟件的關系。就是要高度重視國防科技、武器裝備等有形“硬件”建設的支撐作用,牢記“武器的批判不能代替批判的武器”的道理,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堅持“非對稱”發展,注重突出重點發展,不斷祭出國之重器,確保文化軟實力始終有強大可靠的物質基礎。與此同時,還要高度重視“軟件”建設,像重視發展武器裝備那樣,強力推進理論研究、健全法治、完善政策等“軟件”建設,既要注重解決重大現實問題,也應搞好基礎建設,謀求長遠發展。
第三,道德與風氣的關系。就是要高度重視思想道德在文化軟實力建設中的基礎性、內生性作用,強化個人的心性道德修養,將自身利益置身于改革大局之中,從現在做起,從每件小事做起,內化為信念,外化為行動,以良好的個人道德滋養軍事改革大業。與此同時,還要高度重視社會風氣建設,在深化軍事改革進程中馳而不息地抓好反腐倡廉建設,“老虎”“蒼蠅”一起打,打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制度體系,營造風清氣正、公平透明的社會環境,以此支撐文化軟實力建設。
劉繼賢:全國政協常委,中央軍委改革領導小組專家咨詢組副組長,軍隊戰略規劃咨詢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原副院長,“國家有突出貢獻的科學、技術、管理專家” 、博士生導師,中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