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文斌
兵團文化軟實力的戰略思考*
夏文斌
兵團文化軟實力是當代中國文化軟實力系統中特殊而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要從中國夢的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探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民族精神的弘揚的戰略高度把握兵團文化軟實力的內核。要從歷史發展和時代訴求的角度,深入研究把握兵團文化軟實力的特質,結合新疆兵團的實際,探索兵團文化軟實力建設發展的原則和路徑。
兵團;文化軟實力;特質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是目前國家惟一的一個黨政軍企合一的特殊組織。它是應屯墾戍邊而生,為邊境安全和團結而建。六十多年的風雨歷程,兵團始終是新疆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的中堅力量,成為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中流砥柱。是什么樣一種精神,是什么樣一種力量,使得兵團人長期在戈壁荒土中獻了青春獻子孫,最根本的一條,就是兵團文化軟實力使然、兵團精神的力量所在。
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在考察新疆和兵團時明確提出:“使兵團真正成為安邊固疆的穩定器、凝聚各族群眾的大熔爐、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示范區。”這三條都可以說是對兵團文化軟實力的準確定位,體現了新一屆黨的領導核心對兵團文化軟實力走向的深切希望。
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分為硬實力和軟實力。硬實力主要指經濟、軍事等可以量化的客觀特質力量,軟實力主要指的是一種制度倫理和精神文化體系。軟實力與硬實力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相互轉化的。習近平指出“古往今來,任何一個大國的發展進程,既是經濟總量、軍事力量等硬實力提高的過程,也是價值觀念、思想文化等軟實力提高的進程。”*《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之六: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人民日報,2014年7月9日。
作為一種特殊體制存在的兵團,軟實力和硬實力的聯系則更加緊密,可以說,正是由于偉大的兵團精神和兵團文化,才有了今天兵團綜合實力的強大。要深入研究兵團文化軟實力的戰略定位,需要我們從更開闊的視野、更廣泛的聯系中,來深入把握兵團文化軟實力的功能。
(一)從中國夢看兵團文化軟實力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是中華民族幾代人的夙愿,而要真正實現這一偉大復興,就離不開新疆的安全穩定。新疆的利益是國家的核心利益,新疆的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只有充分發揮兵團的力量,才能使新疆真正成為安全和諧之地。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兵團夢、新疆夢和中國夢是息息相通的。更何況當年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將士們力盡艱難困苦,到荒無人煙的祖國邊陲,立下誓把戈壁變綠洲的軍令狀,其內在追求當然就是要把祖國建設得更美好,這無疑也就是中國夢的意中之義。將兵團文化軟實力的價值指向聚焦于中國夢,是對兵團文化軟實力的準確歷史概括,是對兵團精神的時代把握。兵團的歷史、現實、未來都是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承擔著最為神圣的使命。
(二)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探索看兵團文化軟實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從中國實際出發,而走出的一條能夠引領中華民族不斷走向輝煌的勝利之路。文化軟實力的內在底蘊不是一種抽象的文化,也不是某種工程性的機制,而是一種制度倫理,這種制度倫理與一個國家的歷史人文、發展模式、價值訴求緊密相連。從這個意義上講,屯墾戍邊、維穩戍邊不是一般性的治疆模式,而是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探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豐富了中國道路的內涵,體現了中國道路應對各種困難風險時所體現的智慧。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來看待屯墾戍邊、維穩戍邊的作用,從當代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時代目標來審視兵團的功能和機制,等等。所有這些,都有助于我們全方位把把握兵團文化軟實力,把握兵團文化軟實力在當代中國道路中的重要地位。
(三)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看兵團文化軟實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核心價值觀是文化軟實力的靈魂:“核心價值觀……是決定文化性質和方向的最深層次要素。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從根本上說,取決于其核心價值觀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人民日報,2014年2月26日。兵團文化軟實力所以在邊疆地區發揮了而特殊的作用,就因為從其一經產生就恪守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這些價值理念已經深深融入到兵團人的血液中,平時他們努力工作,和諧生活,一旦邊疆安全受到挑釁,他們就會奮然而起,沒有半點的猶豫。從核心價值觀對兵團文化軟實力的引領作用,并把握兵團文化軟實力在現實實踐中如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是我們研究兵團文化軟實力的價值功能的一個重要切入點。
(四)從民族精神看兵團精神
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奮斗不息的精神基因,是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的精神旗幟。在多年的歷史實踐中,兵團形成了其特有的“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奮斗、開拓創新”之兵團精神。這種精神是對兵團人行為實踐的概括,是對兵團文化軟實力的核心揭示,更是對未來兵團人精神風貌的鮮明表達。正是有了這種精神,才使得兵團人有了一種打不垮的精神血脈,才給兵團人克服各種困難增添了無窮的動力。兵團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民族精神引領著兵團人在祖國的邊疆戰天斗地,為國奉獻;兵團精神又在豐富和發展著我們偉大的民族精神,作為一般性的民族精神,總是通過具體的包括兵團精神在內的精神文化不斷走向前進。
文化軟實力所以能發揮巨大的作用,就在于它具有能夠喚起民眾追隨偉大精神理想,具有強大的文化吸引力,有著直擊人的心靈的感染力。在艱苦自然條件下所形成的兵團文化軟實力,當然有其獨特的品質。這具體表現在:
(一)愛國主義最鮮活、最生動的道德教材
愛國主義是中國走向強盛的重要價值基礎。從古到今,我們看到無數志士仁人為了國家甘于拋頭顱灑熱血的精神氣概。一部兵團史,就是一部最讓人感天動地的愛國史。“祖國在我們兵團人的心中”,這不是一句口號,而是體現在兵團人生活、工作的點點滴滴中。在當代中國,特別是在邊疆如何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兵團文化軟實力已經作出了經得起歷史檢驗的成功探索。從小白楊哨所、“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夫妻邊防哨所、數十年不間斷升國旗的邊防團場家庭等,我們看到,兵團文化的現實展現,沒有抽象的說教,有的只是驚天地、泣鬼神的氣概,和對國家、對生命、對自然最為純真、最為動情的大愛。
(二)中華優秀文化在邊疆的價值引領
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在幾千年的歷史進程中不斷走向前進,就是因為具有至今都對人類文明發展有著重大精神啟迪的中華優秀文化。同樣,兵團自建立到現在,能在各種艱難困苦中挺身而出、建功立業,就是因為始終以中華優秀文化為價值坐標。他們的弘毅精神、家國情懷、義利品格、修身自覺、不畏困難等品質,正是對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時代在變化,但中華民族所以能走向強大的文化基因沒有變,兵團文化軟實力所承載的中華優秀文化使命永不變色。
(三)中國共產黨邊疆治理方略的智慧凝聚
中國是有著多民族、人口眾多、地域遼闊、發展不平衡的大國,大國治理需要有高超的智慧,需要從國際國內發展的大勢出發,統籌國內各種資源,形成一般與特殊、總體與具體相結合的治理模式。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人在總結吸取歷史上邊疆治理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立足于新疆安全穩定,立足新疆民族大轉系,形成了一整套邊疆治理的戰略思想體系,其中最為核心的就是組建以屯墾戍邊、維穩戍邊為使命的兵團。兵團文化軟實力正是在中國共產黨邊疆治理思想的指導下,不斷結合時代變化的要求,特別不斷應對新疆復雜的安全和發展態勢,與時俱進地對邊疆治理方略的智慧凝集。
(四)體現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思想熔爐
精神一經文化熔爐的熔煉,將會變得更加堅強。從一出生,兵團文化軟實力的身份證上就已經鑄寫先進文化的標識,這種先進體現著中國共產黨人的價值取向,體現著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也表達對世界優秀文化海納百川般地吸收和包容。在新疆,兵團文化軟實力又是在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中不斷前行的。在兵團文化特別是各團場文化建設中,堅持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是靈魂,推進各民族文化相互學習、形成現代文化共同體是基礎,兩者高度結合,構成了新疆各種文化中火苗最旺、火花最亮的思想大熔爐。
(五)中華民族征服自然、愛護自然的歷史襟懷
人與自然是文化的母題。處理好人、自然、社會的關系是評價一種文化軟實力作用的重要標志。兵團自建立起,就面臨著嚴酷的自然考驗,兵團人憑借著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大無畏精神,才成就了新疆當下的新面貌。更要指出的是,兵團人的艱苦創業從來就是有著生命情懷的,他們將新疆視為最為摯愛的家園,在改造中保護,在保護中改造,他們運用現代生產方式在治理風沙、治理干旱的創造性實踐中,不斷還原著新疆的秀麗的青山綠水。
(六)英雄主義加浪漫主義的心靈凱歌
新疆邊塞天然地彌漫著英雄情結。無論是歷史還是現實,我們都會看到在祖國邊疆所產生的一種勇于擔當、無所畏懼的精神“硬漢”形象。而兵團文化從骨子里透出兵團人對祖國的忠誠和面對困難時的從容不迫,這種大無畏的英雄主義,成就了兵團60 多年的宏圖偉業,更成就了兵團文化的英雄氣概。同時,兵團人從來就不是只有粗莽而沒有智慧和內涵的一介武夫,他們對祖國、自然和生活深深的愛,也同樣融入到兵團文化軟實力的氣場中,成就了兵團人特有的浪漫主義精神,從草原之夜傳來的悠揚琴聲中,從在風沙曠野中產生的詩歌、小說、剪紙、攝影中,我們都可以感受到兵團文化軟實力的靈氣和細膩。
邊疆文化除了具有積極豐富的一面外,還具有民族宗教色彩濃厚相對封閉、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相對落后、傳統保守觀念對世俗化的影響等特點。更為重要的它還是敵對勢力滲透、分裂的最前沿。在這種多元文化相互交織的地區,如果我們的文化軟實力無所作為,不產生影響,就必然會被其它文化所影響和占領。
(一)堅定兵團文化軟實力的自信
對于兵團文化軟實力而言,能不能在各種文化交融中起到引領和凝聚作用,成為文化示范地,我們首先必須對我們自身的文化特質有一個認定和自信。沒有兵團文化軟實力的自信,就可能在各種文化的交鋒中失去自身的定力,失去發展的方向。為此,我們要堅定三個文化自信:
一是兵團精神的自信。兵團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在新疆兵團的踐行,它既體現著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所形成的優秀文化,又凝聚中國共產黨人的價值訴求。兵團精神是愛國主義最鮮活的教材,是展現當代中國人內在品質最為閃光的名片,是展示中國文化最為豐富多彩波瀾壯闊的景觀標志。
二是歷史道路的文化自信。兵團文化軟實力是在邊疆屯墾戍邊的偉大實踐中,創造出來的具有深厚歷史積淀的先進文化。它是在激情燃燒的光榮歲月中形成的。正是這種青春理想精神文化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為了祖國的發展,而選擇奉獻邊疆,為建設新疆而奉獻了自己寶貴的青春,甚至是生命。兵團的存在和發展改變了新疆貧困落后的歷史狀況,為新疆各族人民的福祉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三是組織平臺的文化自信。兵團文化軟實力建設作為新疆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一方面有先進文化的引領;另一方面包容著來自五湖四海、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的群體,大家共同生活、工作,同呼吸、共命運,在這樣一個大熔爐的平臺中,兵團文化引導各族群眾增強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的信念、對改革開放的信心、對黨和政府的信賴。使得不同的民族文化、區域文化得到了深度的交融、交流和交往。
(二)強化兵團文化與其它文化樣態的交流交往交融
通過確立兵團文化軟實力自信,進而充分發揮兵團文化軟實力在邊疆文化中的引領和凝聚作用,我們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發揮作用。
一是處理好兵地文化關系。兵團文化是以社會主義文化為本質,融合全國各地域文化和各民族文化而形成的文化形態。所以我們要擴大相互之間的交流和學習,全方位地實現交流交往交融,特別是要注重將地方的先進文化理念和方式吸收到兵團文化內核中,真正讓兵團和地方形成合力。文化的先進性就在于其開放性。沒有對內對外的開放,兵團文化的活力將失去。
二是處理好兵團文化與民族文化的關系。一方面要積極吸收優秀民族文化的精髓,比如刀郎文化等,這些展示包括維吾爾族在內的少數民族對生活、對自然、對歷史的熱愛精神,應當成為兵團文化的重要元素。另一方面我們還要讓兵團先進文化和民族文化進行對話交流,占領意識形態陣地,抵御落后的民族文化的滲透,使民族同志在保留自身優秀傳統文化魅力的同時,更親近更熱愛體現多重元素的兵團先進文化。兵團文化要在殉麗多姿的民族文化百花園中,做到“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三是處理好兵團文化與宗教文化的關系。在尊重合法信教的基礎上,利用兵團文化的光榮傳統和平臺優勢,積極促進民族團結,開展多層次、多側面的群眾性文化活動,吸引更多的信教群眾參與其中,滿足不同層次和不同類型的群眾對文化生活的不同需求。通過文化交融逐漸認同和接受兵團精神,要注重在細節上最大程度地遏制宗教文化世俗化的傾向,比如在禮儀、慶典、婚姻等各方面展示兵團文化的影響力。理性、適度、逐步地消解宗教文化對人們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的影響,是兵團文化的重要職責。
(三)不斷提升兵團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無論是歷史和現代,人們一談到兵團,總會想到千里戈壁的壯闊,想到草原之夜的純美。這種英雄主義的壯烈和浪漫主義的神思,就來自于我們兵團文化傳播的影響力。但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尤其信息網絡在高速發展,在媒體話語權個人化、個性化、生活化的環境中,特別是面對年青人的文化交流習慣,兵團文化要更大程度地提升文化的影響力,就必須面向媒體傳播競爭異常激烈的實際,不斷提高文化傳播能力。
第一,總體設計兵團文化傳播體系。構建代表兵團文化的標識系統。包括兵團文化的主色調、統一的形象設計等,提升其文化輻射力。分析兵團文化受眾的變化、兵團文化傳播投入的最大效益化、兵團傳播樣態的特點、兵團文化傳播評估的多元化、兵團文化如何形成整體合力等。
第二,要利用好兵團衛視上星的寶貴資源,打造若干文化品牌節目。文化的本質就是創新。兵團文化傳播影響力的提升最為關鍵的是我們能否出一批群眾喜聞樂見耳熟能詳的好欄目、好聲音、好設計等,直通人們的心靈。
第三,要在互聯網世界中打造文化品牌,并成為絲綢之路文化交流與傳播的主流網絡平臺。創新工作思路,設計好“絲綢之路文化網”并盡快投入使用。要將該網站打造成絲綢之路文化交流的第一網絡平臺,要能夠使用漢語、英語、維語和俄語四種語言,真正使其成為國際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平臺,成為聚民心的一個文化平臺,在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進程中發揮好兵團文化的影響力。
與此同時,以“絲綢之路文化網”的建設為契機,加大對年輕一代在傳媒方式上交流和喜好的關注,運用新媒體語言,增添親和力,將兵團文化傳播滲透到生活交流的方方面面,尤其是要在引領現代潮流的微博、微信等自媒體中增強文化傳播力。
第四,要推進兵團文化“走出去”戰略。利用國家向西開放的契機,展現獨具特色的兵團文化,著重抓住在國外設立孔子學院這一機遇,積極傳播兵團文化,同時,也要在交往過程中注重傳播方式,讓在兵團的留學生等外國友人也能夠全面了解兵團、認識兵團、熱愛兵團。
第五,設立兵團口述史項目,加快全面收集整理歷史資源,建立兵團文化數據庫,并對公眾免費開放。
(四)壯大文化產業,提升兵團文化軟實力的競爭力
文化產業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實現路徑,只有加強文化產業建設,才能最大程度地實現文化價值,才能使廣大人民群眾得到文化精神的普惠,才能使文化可持續發展。所謂文化產業,不是一個簡單的文化加產業的簡單疊加,而是通過文化使產業具有更強大的心臟、更堅實的腳步、能夠飛得更高的隱形的翅膀。
第一,進一步對兵團區域文化進行論證,做到我們的規劃既高瞻遠矚,又腳踏實地。要在文化融合的基礎上,充分研究兵團和地方不同的文化生態環境,構建既體現兵團文化特色又能包容不同文化樣態的區域文化規劃。要凝煉兵團不同區域的文化創意點。兵團文化產業園要考慮人才地域政策優勢,在綜合性、整體性上發力,如成立大的傳媒集團、影視公司、演藝人才培訓學校、會展中心等。石河子文化產業園要強化五湖四海的軍墾特色;五家渠文化產業園要強化綠色生態休閑觀光的意味;阿拉爾要體現南疆歷史文化的神秘和“三五九旅”的紅色經典;北屯文化產業園要將高科技和自然原生態相結合,找好生長點。
第二,加快構建文化產業協同創新機制和平臺。促進政府、學校、企業形成產業利益共同體。要從現代市場經濟的要求出發,充分調研目前兵團文化產業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在改革中求發展,將文化產業融入到兵團經濟整體發展架構中來考慮,特別是要通過互聯網+,把網絡信息技術、現代物流業、金融產業等要素統籌到兵團文化產業建設中來。
第三,培養引進兵團文化產業人才。兵團文化軟實力要有新的發展,就必須緊密追蹤現代文化的潮流,特別是要跟上當代世界文化產業競爭的態勢。從歷史上看,在一些傳統業態上,兵團文化產生了一批有影響的人才,正是他們引領著兵團文化軟實力的建設和發展,但必須看到的是,在新的文化軟實力發展過程中,兵團文化產業人才的短板已經出現,并且已經在影響著兵團文化軟實力的新發展。為此,需要我們以創新的方式,加大對兵團文化產業人才的培訓,加大對國內外優秀文化產業人才的引進力度。只有匯聚各種兵團文化產業智慧要素,兵團文化軟實力才能面向未來,再展輝煌。
夏文斌:石河子大學黨委副書記,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會副會長,石河子大學馬克思列寧主義學院院長,兵團屯墾戍邊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