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景珍
內蒙古赤峰市林西縣官地鎮寄宿制小學幼兒園
讓幼兒教育融入生活的點點滴滴
徐景珍
內蒙古赤峰市林西縣官地鎮寄宿制小學幼兒園
教育應當是生活本身,生活和經驗是教育的靈魂,離開生活和經驗就沒有生長,也就沒有教育。我們知道幼兒的思維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這樣的學習特點也要求幼兒科學教育的內容取之于幼兒生活,因此在選擇科學教育的內容時,就應以幼兒的社會生活為基石,抓住幼兒身邊的物和事來組織活動。
教育;融入;生活;整個過程
孩子年齡小,知識經驗貧乏,往往通過感知和依靠表象認識事物,幼兒的科學活動也是在與周圍事物的互動中完成的。《幼兒園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 科學教育生活化,生活問題科學化已經成為現代科學教學改革的方向。因此,在幼兒科學活動中,我們應奏響“生活化的樂章”,溝通生活與科學活動的聯系,使幼兒體會科學就在身邊,感受科學的趣味與價值,讓幼兒對科學產生親切感,這有益于幼兒發現、理解、探索和應用科學。我們對幼兒的科學教育也應該尋求一種更為自然,更為符合其年齡特點的教育,這就更需要我們倡導的以幼兒生活為內容的教育,讓幼兒在生活中,通過讓其不斷地獲得豐富的經驗來促進他們知識、能力、情感、品行的發展。
科學源于生活,啟于生活,生活是科學教育的源泉,科學教育根植于幼兒的日常生活。我們知道幼兒的思維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這樣的學習特點也要求幼兒科學教育的內容取之于幼兒生活,因此在選擇科學教育的內容時,就應以幼兒的社會生活為基石,抓住幼兒身邊的物和事來組織活動。如幼兒園、社區、小超市、學校、工廠等等,這些社會自然環境都是幼兒進行科學探索的極好場所,秋天老師可和孩子一起觀察樹葉的變化,看落葉飛舞,看小草枯黃,看菊花開放;可以讓孩子觀察自行車的修理、牛奶的加工、商品的運輸等等,孩子在觀察、探索、討論、交流和操作的過程中發展多種能力。
活動室的環境也是科學教育的資源,門上的鎖、墻壁上的涂料、窗戶上的紗窗、室內的空調、電扇,甚至活動場地上的塑膠跑道等等都蘊含著豐富的科學教學的素材,這些來自幼兒生活的活動,都會受到孩子們的歡迎,因為它們親切自然,有一種無形的吸引力吸引著幼兒的參與。記得有一次,我帶領幼兒散步時,來到一片舊樓改造的工地,有許多拆下來的廢舊鋼筋擺得到處都是。我們班的幼兒來參觀時,對地上拆下來的彎彎曲曲的鋼筋很感興趣,有些幼兒就問我:“老師,這是什么呀?”我便將這個問題問旁邊的小朋友,滔滔小朋友說:“是繩子吧。佳佳小朋友忙說:“不是繩子,是棍子。”我說:“小朋友們摸摸看,看看到底是什么?”“咦,怎么這么硬!”“還有花紋!”“這是鐵吧!”幼兒議論不休。我說:“小朋友們真聰明,你們觀察得很仔細,你們平時見過它嗎?”“見過。”幼兒一齊說。“你們在哪兒見過它呢?”齊齊小朋友說:“我們樓下的窗戶上就有它。”我說:“小朋友們今天回家問問自己的爸爸媽媽,看看這到底是什么?”第二天一早,小朋友們興高采烈地告訴我:“老師,我爸爸說了,那是鋼筋,蓋房子時要用它。”他們互相傳遞著自己的信息,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知道了答案。
科學教學活動的導入仿佛是優美樂章的“序曲”。如果設計和安排得富有藝術性,必能吸引幼兒,引發興趣,燃起智慧火花,開啟思維閘門,收到先聲奪人,一舉成功的奇效。幼兒科學教育的內容絕大多數可以聯系幼兒的生活實際,找準活動內容與幼兒生活實際的“切入點”。創設兩者相結合的情境導入活動,能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和參與的積極性。例如:教師在和幼兒認識《左右》的時候,課一開始就直接地問:“小朋友,你們喜歡和老師做游戲嗎?請舉起你的小手。”(小朋友很堅定的舉起了自己的小手),此時,教師不動聲色,馬上直奔主題,問:“你知道你舉起的是左手還是右手嗎?”幼兒興趣盎然,很自然地集中了注意力。然后引導小朋友今天我們就要來做左右的游戲,左手和右手是一對好朋友,你能從自己身上找出像這樣的好朋友嗎?(左耳、右耳,左眼、右眼……)這樣的引入,貼近幼兒的生活,溝通了科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在環境因素的刺激下激發了幼兒參與活動的欲望,拓展了幼兒的思路,使幼兒較快地進入游戲狀態。
習慣的幼兒科學活動,教師常用的方法是通過反復地觀察和講解,做到先聲奪人,幼兒很少有機會親身體驗。日常生活中幼兒是自由的,不受各種常規的約束可以隨心所欲地說、隨心所欲地做、隨心所欲地想。過程組織生活化的策略就是密切幼兒生活,以觸動幼兒的內心體驗為核心,從創設情景中入手,根據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搭建幼兒內心體驗的新平臺,以深刻體驗為基礎,豐富幼兒的經驗。
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往往有這樣的體會,消耗大量的時間備課、制作教具、準備材料,可教育效果并不一定理想,課堂上再生動的教學方法也比不上泥土里一條蚯蚓更能引發幼兒的興趣,這就要求教師突破按計劃循規蹈矩的教學模式,把孩子從課堂教學的籠子里解放出來,在生活中,教師能做個有心人,盡量給他們“活”的教育,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科學現象對幼兒進行隨機引導。例如在一次午睡起床后,我去掛窗簾時,發現窗簾后有個身影在晃動,過去掀開窗簾一看,清清正趴在窗邊,用手指在窗戶上比畫著什么,“清清,在干什么?”“老師,你看窗戶上能寫字。”其他小朋友也圍了過來,“你知道為什么窗戶上能寫字嗎?”“有水唄!”“那水是從哪里來的呢?”“這——”“有哪個小朋友知道?”我又問其他小朋友,活動室里,象炸了鍋似的討論開了,雖然起床活動的時間比平時晚了點,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他們認識了一種現象,而這些東西并不是教師強塞給他們的,是他們呢通過自己的探索、發現獲得的。教育原本就在兒童的生活之中,教育原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是幼兒教育的內容,也是幼兒科學教育的重要途徑。因此,在教育過程中一方面要不斷地擴大幼兒的生活空間和活動范圍,激發幼兒廣泛興趣與求知欲望,保持與延伸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一方面要關注幼兒最關心或者與幼兒有直接聯系的現實生活,采用觀察、探究、實驗和操作的方法,激發幼兒知、情、意的全身心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