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源
四川大學經濟學院
不同時期財政支出的變化
鐘 源
四川大學經濟學院
財政支出的所作所為實質上是政府職能的具體化, 反映了政府活動的范圍和方向, 一定時期的財政活動目標必須取決于這一時期政府職能的定位, 同時財政支出的規模、結構的合理與否, 反過來又影響、決定著政府職能的實現。
財政、支出、政府職能、轉變
新中國1949年成立以來,不論當年財政收入多少,總是出現大量的赤字,但是,根據歷史數據可以發現,我國自1949年以來,財政支出是不斷增加的,除了有幾年內財政支出有短暫下降,其他年份財政支出都是一直遞增的趨勢。這70多年中,財政支出的結構不斷改變優化,在這期間,最大的變化就是財政運行模式由計劃經濟時期的生產建設財政,逐步轉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公共
1949年新中國剛剛成立,除了要為繼續鞏固國家安全之外,政府還要恢復戰后國家的經濟,要重新建設被戰爭毀壞的日常生活環境,因此,財政支出以國防為重,經濟建設次之。此時財政支出體現的政府職能是鞏固政權和恢復國民經濟。
1950年到1978年期間財政主要用于基礎建設支出的撥款以及承擔為國營企業提供流動資金的任務。在此期間,政府錯誤地大包大攬最典型的是對大量一般盈利性企業的直接控制,此時政府職能對經濟的干預職能非常大。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后,政府確定了“國防第一”的財經工作方針,為了使國家安全職能得到保障,在當年財政總支出中,國防支出遠大于經濟建設支出。
1952年的財政支出中,國防支出的占比有所下降,而經濟建設支出比例則有所上升。說明國家的外交政治職能的減弱以及經濟職能的加強。
1950年到1978年期間的特點是財政支出是以經濟建設支出為主的“大而寬”格局。1953年“一五”計劃開始后,與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國家財政在社會資源配置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形成了以經濟建設支出為重點、大而寬的支出格局。財政包攬各項社會事業,財政壓力過重,政府職能偏向社會文化。
1953年到1957年, “一五計劃”時期,在工業化體系而努力財政支出方面主要是以工業為投資重點,基本建設支出僅比國防費低一點點,建設了大量工業企業。政府確立的方針是“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就要國內通過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和節約,通過財政手段籌集工業化資金。公用事業的支出比重在“文化大革命”運動開始階段中受到嚴重減損,直到改革開放之后才逐步恢復。
1956年中蘇關系惡化,使得國內國防支出比重迅速提高,但社會文教支出并沒有得到顯著提升。 由于國家國際關系的變化,政府將職能重點中心轉變到政治外交職能,以保護國民不受侵害成為國家主要目標職能。
1958年,“大躍進”時期,國家先是過于偏重基本建設投資,財政大部分被用于開發如重工業在內的經濟建設,嚴重縮小了公用事業的支出,國家職能的發揮被嚴重扭曲。為了籌集足夠的建設資金,國家通過財政、信貸等手段,使得出現大量財政赤字,國家職能因此也發生了偏差。
1961年開始,政府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政策,財政支出結構隨之發生著積極變化:一是壓縮基本建設投資,停建、緩建一些工程項目。雖然基本建設撥款總額增加的,但所占財政算出比例有所下降。二是合理分配資金,調整經濟結構。三是大力支援農業。此時,國家重視農業,注意社會結構,政府職能已經轉變到社會職能。
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財政支出絕對規模在穩步增長,增長速度也逐步加快。1978年后,世界性組織對國防支出的制約,促使中國進一步減少國防支出比重。同時,公用事業支出被政治因素影響而被擠出的情況逐步減少。促進經濟增長的唯一方法不再是財政投資, 財政的資源配置權逐漸下放, 企業自主權逐漸擴大, 企業和個人收入分配比重不斷得到提高。國家也逐步開始重視財政用于人民消費的職能, 用于社會公共產品的投入在財政支出中則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說明政府在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同時弱化經濟調節、市場監管方面職能。
1992年, 我國政府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在建立和完善市場經濟的背景下, 制定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財政政策, 尤其是財政支出政策的變化是大勢所趨。在此條件下, 傳統資源配置方式發生了轉換, 社會資源的主要配置者從政府變成市場, 財政傳統方式配置資源能力不斷被削弱, 財政職能逐漸轉型以適應新的市場經濟體制。
1994年, 我國實行了在財稅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分稅制財政體制改革, 這是根據市場經濟的要求建立新的財稅體制框架, 公共財政模式更加明朗化。這次分稅制改革合理劃分了中央與地方的事權和支出范圍,調整了財力結構, 增強了中央財政的宏觀調控能力,為財政提供更多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承擔了財力保障。
1998年至2002年間,公用事業的財政支出比重又一次大幅下降。這是政治改革、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必然社會代價,也說明政府還沒有深刻認識到公共事業在促進國民經濟合理調整、支持經濟體制改革以及各項社會失業發展方面的積極意義。這期間經濟建設費用以及國防費用呈下降趨勢,說明國家的經濟和政治職能的下降,行政管理費用的增長趨勢說明國家職能側重到了社會職能。
2002年十六大之后,公用事業支出再次增加,這標志著市場經濟轉型前期的完成。公用事業支出的經常性被擠出也說明,在中國的改革過程中,政府職能無法穩定地發揮作用。 政府職能總是在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之間不斷變化,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側重。
政府職能是隨著社會經濟背景的改變不斷地轉變和豐富的, 在當今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政府職能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公共職能。主要是管理社會公共事務和發展社會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環保等事業, 以適應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的需要;二是經濟職能,通過經濟、法律和行政手段, 干預經濟活動, 實現國家宏觀政策目標, 促進經濟發展, 為實現統治階級的統治和促進社會發展創造物質基礎。三是政治職能,運用政治手段, 維護統治階級的統治地位和基本利益, 維護本國在國際上的主權和利益。
[1]苑廣春:《對我國財政支出的分析認識》,《財政研究》
[2]張進銘:《我國經濟轉軌時期的財政支出與政府職能》,《理論月刊》
[3]萬如意:《對中國政府職能轉變的定量觀—財政支出結構的視角》,《發展研究》
鐘源(1993-),女,漢族,四川省內江市,研二學生,研究生在讀學歷,四川大學經濟學院,研究方向:公共財政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