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文 昭
中國理念的國際融通*
陶 文 昭
在全球化深入發展和中國國際地位日益提升的新時代背景下,中國的理念既要保持中國特色,又要注意國際融通。中國特色與國際融通都是提升話語權的手段,二者是辯證統一的關系。有關中國特色的問題強調的比較多,但國際融通問題也不可忽視。理念融通比較淡恬、大眾化,且有助于增進國際理解、擴大中國影響力、增強文化軟實力。因而,理念融通要把握好尺度,其形式與內容要相互匹配。本文旨在對中國理念國際融通的要求、特點、功能和尺度等做一些探討。
中國理念;國際融通;中國特色
自三十多年前鄧小平明確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性命題,主流話語一直強調中國特色。中國特色的話語優點突出:對內,中國特色的話語對中國問題更具有解釋力。中國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和獨特的基本國情,孕育了獨特的中國話語。中國特色的話語根植于中國的歷史和現實,對中國國情反映更準確,對中國問題解釋更有力,中國民眾也更能清晰地予以理解。對外,中國特色的話語有助于抵御西方話語霸權。國際話語權是綜合國力的折射,西方基于歷史和現實擁有強大的國際話語權。中國是與西方社會制度不同的發展中國家,因而更能感受到西方咄咄逼人的輿論態勢。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特色話語形成了一道隔音墻、防火墻,能在一定程度上屏障西方話語對國內的不利影響。然而,強調中國特色,也要注意國際融通,二者辯證統一,缺一不可。隨著中國的快速崛起,中國理念的國際融通將越來越重要,在話語權問題上當胸懷世界、未雨綢繆。
(一)理念融通是全球化發展的必然趨勢
當今世界是一個更加全球化的世界。全球化最先和最快進行的是經濟全球化。在這個過程中,思想文化的交流在增加,相互之間的影響在加大。快捷的交通,尤其是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更加促進了這種交流。在全球化問題上,對于經濟基礎與意識形態之間的關系,既不能看成是等同的、平行的,也不能看成是無關的、分離的,更不能看成是相反的、對立的。部分學者認為世界在經濟上越來越一體化,而文化上越來越碎片化,兩者是反其道而行之。這種觀點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是不成立的。總體而長遠來看,經濟與文化的交流是相向而行的。在全球化過程中,經濟發展脫離世界整體發展軌道顯然不可行,同樣,其他領域也要充分考慮整體性因素。中國在改革開放過程中不斷地、并已深深地融入了經濟全球化之中。中國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成為世界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同樣也離不開中國。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理念需要面向世界、影響世界,提升國際融通性,以便更好地進行國際交流和對話。
(二)理念融通是中國實力提升的必然要求
中國的幅員和人口規模決定了中國是一個天然的世界性大國。中國古代歷史上曾長期對世界尤其是周邊地區產生巨大的影響。在經歷了近代的衰落之后,新中國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迎來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契機。目前中國的經濟總量上升到世界第二位,貿易總量處在世界前列,中國在迅速發展的過程中正在并將繼續對世界產生更多和更大的影響。在中國硬實力提升的同時,中國也需要提升軟實力。而在軟實力之中,中國的主流理念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和核心的要素。如同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努力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成功地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特別是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所取得的舉世矚目的經濟社會成就,已經充分證明中國的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是成功的。要進一步加強提煉和闡釋,把當代中國價值觀念貫穿于國際交流和國際傳播的方方面面。要擴大中國的影響,不僅要向世界傳播中國的傳統文化,還要傳播當下中國的主流理念。主流理念要走出去,就要增強通融性,以方便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理解中國。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是富有中國智慧的哲言。當下中國,既有“窮”的一面,因為中國還是發展中國家,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因此要重視“獨善其身”的中國特色。同時也要看到“達”的一面,因為中國正處于綜合國力上升期,正在逐步成為世界性大國,因此要有“兼濟天下”的情懷,要重視國際融通。將中國特色與國際融通辯證統一起來,才契合中國當下的地位,也符合中國的基本利益。
(三)理念融通是實現“中國夢”的必由之路
改革開放尤其是新世紀以來,中國的主流話語正是朝著中國特色與國際融通相結合方向發展的。關于強調中國特色的一面,自不必多言。而在國際融通方面,也有許多新發展。諸如依法治國、科學發展、和諧社會、和平發展、和諧世界等。這些話語,不僅中國能用,國際上也能通用,這就具備了很強的融通性。十八大以來對國際融通的重視程度上升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習近平指出:“落后就要挨打,貧窮就要挨餓,失語就要挨罵。形象地講,長期以來,我們黨帶領人民就是要不斷解決‘挨打’、‘挨餓’、‘挨罵’這三大問題。經過幾代人不懈奮斗,前兩個問題基本得到解決,但‘挨罵’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爭取國際話語權是我們必須解決好的一個重大問題。”“要善于提煉標識性概念,打造易于為國際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更加及時地發出中國聲音、更加鮮明地展現中國思想、更加響亮地提出中國主張。
“中國夢”在這個方面是一個典范。“中國夢”的提法與過去的意識形態話語有很大的不同。習近平強調:“中國夢的宣傳和闡釋,要與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緊密結合起來。中國夢意味著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價值體認和價值追求,意味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意味著每一個人都能在為中國夢的奮斗中實現自己的夢想,意味著中華民族團結奮斗的最大公約數,意味著中華民族為人類和平與發展作出更大貢獻的真誠意愿”。毫無疑問,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也是中國更深地融入世界、更大地影響世界的過程。
(一)融通理念色彩恬淡
理念是用語言表達出來的。而語言的色彩,有的強烈而鮮明,有的恬淡而中庸。世界上各種意識形態和宗教,都有一套自己的話語體系。其中有些話語比較獨特,乃至是專有的,與其他意識形態不通用。正是這些獨特而色彩強烈的話語,對內以吸引和凝聚追隨者,對外則作為識別與區分的標志。這些話語在莊重場合和日常生活中被經常性地、大量地使用,成為一種意識形態的標志。是引用《圣經》還是《古蘭經》,一看就界線分明。但是也要看到,任何一種話語體系都是各種色彩詞匯的混合體。它不可能都是激烈的、獨特的詞匯,也有中和的、融通的詞匯。著眼于世界歷史的大視野,我們可以看到,各種意識形態之間既有各自的特色,也有相互融通的一面,二者辯證統一,缺一不可。無特色,則無法豎起自己的旗幟。不融通,沒有交集就不能交流。一般而言,有特色的方面是獨特的、強烈的詞匯,融通的方面是通用的、恬淡的詞匯。融通就是尋找交集、尋找公約數。融通的概念一般比較中性化,各個方面都可以接受,各個方面都可以使用。
就當今中國而言,我們的基本話語體系是馬克思主義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具有強烈的階級色彩和民族色彩。但是也要看到,中國很多具體的話語也是與世界融通的。社會科學各學科是這樣,重大的政治理念也是這樣。如和平、發展、生態、文明等等,這些都是國際政治中最常用的詞匯,各個國家、各種派別都在使用,因而具有很強的融通性。
(二)融通理念大眾化
理論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與日常生活用語比較起來,抽象性和專業性是理論話語的內在特征。但是在任何意識形態系統中,既有高度抽象的、專業化程度很高的詞匯,也有比較平實的、面向大眾的詞匯。一般而言,高度專業化的尤其是冷僻的話語,普通人難以明白,其他專業的人難以理解,因此缺少融通性。而那些學術上常用的詞匯,乃至大眾媒介、人民生活中常用的詞匯,覆蓋面很廣,既具有大眾性,也具有融通性。因而,融通就是讓更多的、不同的人所理解,融通性與大眾化是內在相通的。使用范圍的大小,受眾的多少,是衡量融通性的一個重要尺度。
中國過去的理論話語中,有些是比較深奧的,需要加以專門解釋才能明白,在日常生活中很少使用。但是,我們的主流話語中也有一些朗朗上口、婦孺皆知的用語。十八大以來的重要理念中,“中國夢”這個詞就極其通俗易懂。習近平總書記認為:“中國夢是一種形象的表達,是一種為群眾易于接受的表述。”“中國夢”借用了“夢”這個元素,用詞更具體、更感性、更大眾化。
(三)融通理念有所借鑒
具有融通性表明一個概念可以在多種話語體系中都能使用。當今世界存在多種意識形態,這些意識形態在歷史生成上有先有后,其背后所依存的力量也有大有小、有強有弱。正是這種歷史上的先后、現實中的強弱,決定了各種意識形態之間的吸收和借鑒并不是相互對等和平行的,往往是后來的意識形態借鑒既有的意識形態更多一些,弱勢的一方受強勢一方的影響更大一些。西方發達國家在社會發展上領先,在社會科學上強勢,因而它們的許多概念成為后來者和其他國家借鑒的主要對象。
中國的理念照搬西方話語體系肯定不行,這是毫無疑義的。但是,中國的理念完全離開西方話語體系也不行。馬克思主義也是從西方傳入中國,并且生根開花、枝繁葉茂而成為主流意識形態的。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中國要虛心學習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積極的文明成果,使之為我所用。因此,中國作為后來者,借鑒包括西方在內的既有話語體系是應有之義。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我們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種資源”;“要以永遠做學習大國的姿態,吸收借鑒世界各國優秀文明成果,博采眾長、為我所用”;“強調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國家的學術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較、對照、批判、吸收、升華的基礎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當代中國和當今世界的發展要求”。
當然,借鑒中要注意甄別,因為既有的話語總是在特殊的歷史和特殊的國情中凝成了獨特的涵義。西方在主導世界的幾百年時間里,形成了一整套反映其階級利益、國家利益、文化傳統的話語體系。這套話語體系的歷史慣性很大,如果用既有的老概念表達新的意思,很容易引起使用上的混亂。中國對一些西方常用的、根深蒂固的概念,一直持謹慎的態度。對于那些可以借鑒的概念,比如民主、人權等,根據中國國情和人類文明發展規律,賦予其更加科學的含義。為了使用這樣的話語,有時還加以必要的限定。如市場經濟,中國冠之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借用市場經濟的內核,也以之表明中國市場經濟的特殊性。這是處理借鑒融通的一種形式。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與世界的關系,究竟是越來密切,還是越來越疏遠?這是一個事關特色與融通的基礎判斷問題。如果認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與世界漸行漸遠,那肯定是錯誤的。當初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定意義上是出于要擺脫蘇聯模式、更加開放地面對世界的考量,而不是走與世界隔離的道路。從我們正式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命題的三十多年來,中國與世界關系變得越來越緊密,中國與世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已是不爭的事實。
如何理解中國與世界變得越來越近?這不能理解為中國單方面地走向世界,更不能理解為世界單方面地靠近中國。真實的情況是,一方面是中國受世界的影響越來越大,越來越世界化;另一方面則是世界受中國的影響越來越多,也在一定意義上開始越來越“中國化”。而無論是中國走向世界,還是世界接近中國,都體現出一種融通的趨勢:融通的東西越來越多,融通的范圍越來越大,融通的程度越來越深。中國理念的國際融通,應當放到中國與世界的聯系越來越緊密這個大背景下去解讀。中國理念的國際融通,是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
(一)融通的理念有利于消除誤解
當今世界存在著制度的多樣性和文明的多樣性。就制度而言,當今世界社會主義、資本主義等各種制度相互共存和競爭,這是一個長期存在的事實。就文明而言,各種宗教、各種文化相互共存和競爭,這也是人類社會的客觀現實。多元化和多樣化的存在狀態,使得世界上各國之間的矛盾和斗爭,既有客觀的原因,也有主觀的因素。盡管兩者相比,客觀因素是基礎性的,但也不能忽視主觀因素。而主觀因素之一,就是各國之間相互隔閡所造成的誤解和曲解。2006年胡錦濤總書記在耶魯大學的講演中曾指出:“歷史經驗表明,在人類文明交流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克服自然的屏障和隔閡,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障礙和束縛,更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見和誤解。意識形態、社會制度、發展模式的差異不應成為人類文明交流的障礙,更不能成為相互對抗的理由。我們應該積極維護世界多樣性,推動不同文明的對話和交融,相互借鑒而不是相互排斥,使人類更加和睦幸福,讓世界更加豐富多彩”。2009年習近平在第61屆法蘭克福國際書展開幕式上的致辭也做了同樣的表述。因此要更好的對話和交流,話語融通是基礎條件之一。
(二)融通的理念有利于擴大影響
就當下而言,世界上對中國的贊揚很多,非議也不少。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際地位提高,國際社會對中國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的理性認識逐步加深,同時對中國的誤解也還不少。國際上,有些對中國的非議,是由它們的政治立場和國家利益所決定的。從制度上講,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中國的崛起對西方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構成巨大的挑戰,它們千方百計詆毀社會主義,這是毫不奇怪的。從國情上看,中國是個大國,大國的興起必將對世界格局產生深遠的影響,也必將對霸權主義構成挑戰,既得利益集團對中國說三道四,同樣也是毫不奇怪的。除此之外還要看到,中國獨特的文化、獨特的制度,使得世界上還有不少人對中國認識不夠、理解不透。中國所使用的話語體系,與世界多數國家的不一樣。我們一些好的做法,沒有很合適的國際表達,有時別人聽不懂。融通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能減少這些隔閡的因素,增加理解的因素。中國國家領導人出訪,尤其是到制度不同的國家出訪,過去在外交場合很少提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的字眼。而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在外事活動中,頻頻宣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中國夢”的理念,這也體現了“中國夢”的融通優勢。
理念的融通只是擴大對外影響的有利因素,要將這種優勢從理論化為實踐、從潛在變為現實,還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要做好中國的外宣工作。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應該“創新對外宣傳方式方法,增強國際話語權,妥善回應外部關切,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基本國情、價值觀念、發展道路、內外政策的了解和認識,展現中國文明、民主、開放、進步的形象”。為落實這一方針政策,中國要加大外宣力度、講究外宣策略,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精心構建對外話語體系,發揮好新興媒體作用,增強對外話語的創造力、感召力和公信力。
中國理念具有諸多方面的特征,融通性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對于融通性,既不能忽視,也不能過分拔高,更不能搞絕對化,而要辯證地把握好尺度。
(一)融通的尺度
意識形態的話語中,究竟是融通多一些好,還是特色多一些好,要視具體情況而定。從理論本身發展來說,理論初創之時,強調自身的特色,提出一些標志性的理念以樹立旗幟,以此區別于其他的理論。尤其是一些核心的概念,往往具有獨特性、專有性。就國家發展來說,理念的構建總體上要符合國家發展的大格局。在“窮”的時候,即處于弱勢、守勢的時候,需要構筑防火墻與外界做一定的隔離以保護自己,這個時候多強調一些特色,有利于內部的自信與意識形態的安全。而在“達”的時候,即處于強勢、攻勢的時候,則與外界的籬笆越少越好,這個時候要多一些融通,多一些共性,只有開放才更能影響人、說服人。一個國家所處的不同地位、不同發展階段,對特色與融通所采取的態度也會有所不同。世界上處于強勢的、攻勢的國家,總是渲染普世性;而居于弱勢的、守勢的國家,總是強調特殊性。這些背后有深刻的實力評估和利益考量,而不僅僅是理念本身的問題,對此要心中有數,留有余地,不能搞絕對化。
目前的世界格局,在整體上還是“資強社弱”、“西強東弱”、“美強中弱”,因此中國在戰略上還要繼續強調中國特色,以在意識形態上與西方有更大的周旋空間。與此同時,中國已經有了一定的實力,并且還在繼續增加這種實力。因而我們也要走出去,更多地影響世界。當此攻防轉換之時,中國要未雨綢繆,在堅持中國特色的前提下,不斷增強中國理念的融通性。正如對外開放中經濟上走出去一樣,文化也要走出去。不僅傳統文化要走出去,而且當代中國理念也要走出去。
由此看來,有關理念的融通性,在靜態上,要把握好適度,不能忽視,也不能強調太過。在動態上,要看到融通性增強的趨勢。只看到一面而看不到另一面,只看到現在而看不到將來,都會在這個問題上出現偏差。
(二)融通的形式與內容
眾所周知,形式是反映內容的,內容相對于形式總是第一位的。一方面,我們討論理念的融通性時,不能為形式上的融通而融通。如果理念所表達的內容是差別的、對立的,那么就不能牽強地采取融通的形式。從形式與內容的關系上看,理念融通的程度和范圍,最終取決于內容上相通的程度和范圍。另一方面,有時內容不甚融通,而采取形式上的融通。采取這樣的辦法,是為了增進理解,減少阻力。有時內容上相通,而采取形式上的不融通。采取這樣的辦法,是為了確立與外界的不同。這些都是策略性的措施。
中國與西方在重大意識形態問題上,長期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從根本上和整體上來說,兩者在體系上是不能融通的。我們既不要刻意強調和擴大中國與西方話語體系的差別,尤其是仍然處在弱勢的時候去搞無謂的斗爭。同時,也不要去搞無原則的融通,因為這樣實際上是在跟著西方走,迷失了自我。總而言之,中國的社會主義性質,不可能允許與資本主義的完全融通。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也不可能與外國做這樣的融通。我們不能不加衡量的套用西方話語解讀中國的現實,以“削中國實踐之足、適西方理論之履”。
[1]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著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N]. 人民日報,2014-01-01(1).
[2] 習近平. 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 人民日報,2016-05-19(2).
[3] 發揮民間往來優勢推進人類文明交流互鑒[N]. 人民日報,2014-10-30(1).
[4]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胡錦濤文選: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5] 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 人民日報,2011-10-26(1).
(編輯:孫國偉)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思想精髓研究》(項目號:14ZDA001)、北京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中心重大項目《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研究》階段性成果。
陶文昭: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