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艷瓊
安徽省黟縣黨校
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實踐與思考
胡艷瓊
安徽省黟縣黨校
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國內外市場需求減弱,企業經營困難、效益下降,社會總體投資意愿不高,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凸顯。黟縣積極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在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上積極作為,但在此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
金融;實體經濟;思考
近年來,黟縣積極引導金融機構把支持服務實體經濟發展作為工作重點,不斷加大對實體經濟信貸投放力度,優化信貸投放結構,著力滿足縣域實體經濟發展和轉型升級的需要。截止2015年,全縣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34.9億元,增長11.2%。中小企業貸款和“三農”貸款中小企業貸款余額23.4億元,增速同比上升8.4個百分點,涉農貸款余額27.6億元,增速同比上升3.5個百分點。
1.1斷健全和完善金融服務體系和機制。截至2015年底全縣共有銀行業金融機構8家營業網點26個,鄉鎮網點覆蓋率達100%,促進了信貸資金供給的均衡化和金融服務的全覆蓋,切實滿足實體經濟主體不同層次的融資需求和金融服務。
1.2突出對旅游、三農等重點產業和項目的信貸支持。各金融機構圍繞縣委縣政府的重點發展產業和縣域經濟支柱產業、特色優勢產業,如旅游、文化、“三農”、茶產業等給予重點信貸支持。截至2015年,全縣文化旅游信貸余額達11.1億元,支持茶企業和茶農貸款余額7885萬元,小微企業和“三農”貸款滿足率均在90%以上。
1.3積極創新金融服務方式和產品。加快電子結算渠道建設,如宏村成為全國首家可通過手機和金融IC卡快速通關的景區。在緩解融資難題上,不斷創新貸款品種。如縣農商行創新推出“景區經營收費權質押貸款”產品,2014年為屏山、盧村、打鼓嶺景區發放貸款1700萬元。探索開展農村流轉土地抵押,縣農商行開出了黃山市首單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300萬元。根據授信需求,推出“快易貸”、“手藝寶”等新產品。在服務“三農”領域,推出“林權抵押”、“農村青年創業”、“農村住房改造”貸款等金融產品。
1.4不斷改善金融運行環境。信用體系建設逐步完善。目前已采集農戶信息16713戶,錄入安徽省農村信用信息共享服務平臺14731戶,采集錄入農民專業合作社56個,為征信體系建設夯實了基礎。加大對商業銀行的監督管理,保持良性、有序的競爭環境。
雖然黟縣在金融支持服務實體經濟發展中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問題和矛盾依然突出,主要體現在:一是金融生態環境現狀與發揮發展優勢要求之間存在矛盾。現有的金融發展引導政策扶持針對性、覆蓋面有限,不少小企業享受不到切實的優惠政策。二是金融業整體發展滯后與實體經濟發展要求之間存在矛盾。金融機構發展不均衡,銀行業在金融業中占絕對比重,保險、融資擔保、小貸規模偏小,信托、租賃業更是空白,難以滿足縣域資本市場發展的需要。三是金融機構資金供給與實體經濟發展融資需要之間存在矛盾。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仍是制約其進一步發展的重要瓶頸。同時,受利率市場化加快推進的影響,銀行業機構存貸款利差收縮,過度依賴利差的盈利模式面臨嚴峻挑戰。四是融資方式單一與實體經濟發展融資多元化要求之間存在矛盾。直接融資比例偏小,以銀行融資占絕對主導地位的融資模式使民營企業資金需求有相當部分要靠其他渠道來滿足,使得小微企業、初創企業舉步維艱、發展緩慢,也帶來了隱性的金融風險。五是實體經濟運行成本高企與融資成本壓縮要求之間存在矛盾。近年來實體經濟的運行成本,特別是工資成本增長幅度很大。受國際國內宏觀經濟形勢的影響,不少企業出現虧損,企業信用風險突出,金融機構抵質押貸款風險加劇。
在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國家進一步加大了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降低融資成本,加強對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三農"等支持。”因此,各有關部門應以此為契機,促進金融更好支持和服務實體經濟投資項目發展。
一是完善銀企對接聯動機制。完善政府宏觀經濟部門、金融機構和企業信息交流制度。組織開展多層次、全方位的融資和項目推薦等活動,加強與重點項目業主的銜接,建立行之有效的項目對接機制,針對重點產業和項目資金需求創新金融服務產品,幫助項目業主化解融資難題,對有市場、預期經濟效益可觀的中小企業合理信貸需求予以適當傾斜,及時有效地為中小企業提供產品、市場、經營管理、新技術的推廣與應用方面咨詢服務。
二是持續擴大社會融資總量。引導和督促縣有關部門和金融機構千方百計擴大社會融資總量,主動服務企業資金需求,保障企業資金鏈安全,加強政策引導,搞好協調服務,最大限度地滿足企業正常資金需求。持之以恒抓好金融改革創新,做強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增強資金集聚和輻射能力,提升金融業整體實力和服務水平,提升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能力。
三是發揮財政資金政策優勢。在一些風險高、回報低和非經營領域,加大財政貼息、補助、擔保及直接投資等財政手段的力度,分散銀行風險,為信貸投放創造有利條件。加強統籌和協調,拓寬產業、環保、財政等信息與金融信息交流,提高政策實施的協調度。
四是進一步推進融資渠道建設。企業在風險控制的前提下,利用網絡平臺的額度與速度優勢,來解決資金的燃眉之急,促進資金周轉的優化。同時鼓勵小企業之間聯手,挖掘融資深度。通過聯手,打造企業“合縱”模式,探索一條整合自身造血和輸血的資金鏈條功能,切實解決自身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培育我縣具有潛力的旅游、文化、工業、農業等企業到“新三板”、省股權托管交易中心上市和掛牌。
五是營造良好金融生態環境。完善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制度和工作機制,鞏固黟縣金融生態縣創建成果,打造區域更高層次的金融生態環境。實行差別化金融政策。綜合運用財政、稅收、各項資源占用費率等措施,進一步完善縣域內銀行業金融機構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當地發展政策,嚴厲打擊金融違法犯罪行為,著力維護正常的金融秩序,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1]《金融發展與支持實體經濟》,上海市金融學會編,學林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