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穎
廣西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
跨文化角度下《傲慢與偏見》兩中文譯本中的不可譯性研究
李 穎
廣西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
小說文本的翻譯是一種典型的跨文化交際活動。在翻譯過程中,勢必會遇到兩種不可譯性情況,即語言的不可譯性和文化的不可譯性,在這里我們著重探討文化的不可譯性。由于文化的差異性,在進行跨文化交流時難免會遇到一些問題。本文從跨文化的角度出發,對《傲慢與偏見》孫致禮和張經浩兩個不同譯本進行分析,目的是要找出當譯者遇到文化的不可譯性問題時,譯者是如何處理的、他們又用了什么翻譯方法、哪種表達更能傳達英國文化,以便為日后文學作品的翻譯研究提供新的視角。
跨文化交際;文化差異;不可譯性
《傲慢與偏見》于1813年發表,是英國小說家簡·奧斯丁最著名的小說之一。作者通過對伊麗莎白與達西、簡與賓利、莉迪亞與威克姆、夏洛蒂與柯林斯這四樁婚姻的描寫,深刻反映了當時在婚姻問題上普遍存在且具有代表性的不同觀念,即在戀愛婚姻過程中放在首位的應當是美貌、金錢還是愛情。作者將倫理道德準則攙雜在愛情故事中加以描述,語言風趣幽默又具有諷刺意味,從曲折的故情節中向讀者揭示了一個真理:沒有愛情的婚姻是不會幸福的。同時作者也從側面表明婚姻不僅僅是個人問題也是個頗具影響的社會問題。奧斯丁憑借她的理智來領會世界,寫出了這部反映世態炎涼的喜劇作品。這部作品猶如生活的一面鏡子,反映了當時人們的愚蠢,盲目與自負,鞭韃了種種社會丑態。自1956年王科一翻譯版本在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后,相繼有20多個版本在中國出版,本文從跨文化的角度出發,對《傲慢與偏見》孫致禮和張經浩兩個不同譯本進行分析,之所以選擇這兩個版本是因為孫致禮版本受到讀者的高度評價,而張經浩是后來才重譯的,出版的時間離我們比較近,二者的語言差異會大些,具有可比性。
可譯性指的是不同的語言之間,利用翻譯,將一種語言用另外一種語言表達出來,使兩種不同語言的使用人群理解同一個事物。不可譯性則指當一種源語言不能翻譯為另一種語言時,使兩種不同語言的使用人群之間無法溝通或理解同一事物。語言的可譯性和不可譯性并不是指兩種語言之間的簡單的互相傳譯,而是指由于某些作品的情感、思維方式和文學藝術色彩較濃厚,在翻譯時因為這些差別而未能準確地表達出譯文的確切性的程度問題。可譯性與不可譯性共存于一個文本之中。從整體上來看,大部分語篇具有可譯性但同時又存在著局部得不可譯性。可譯性與不可譯性是翻譯標準的兩個最極端表現,翻譯活動就在這兩級之中的區間開展。不可譯性是相對的,而可譯性是絕對的。在傳譯過程中,源語言文本所包含的文化以及意義或多或少地會被遺漏。遺漏的程度與文本的不可譯性成正比。(陳偉蓮:2005)由此學者們達成共識認為:不可譯性和可譯性具有矛盾的共時性,體現了語言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可譯性和可譯性是相對而言的,不是一塵不變的。(陳偉蓮:2005) 可譯性的本質特征即其隨著文化的交流而逐漸深入決定了不可譯性向可譯性轉變的這一可能和必然趨勢。在小說文本的翻譯過程中,勢必會遇到兩種不可譯性情況,即語言的不可譯性和文化的不可譯性。在跨文化交際翻譯中最值得研究的現象就是文化不可譯性,根據學者們的總結主要認為文化不可譯是指與原語相關的語境特征在譯語文化中不存在如作為一個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文化的負載詞,在其他語言文化中卻很難找到對應詞匯,這給翻譯帶來了巨大的困難。英漢翻譯中有三種文化不可譯性:(1)傳統文化不同造成的不可譯性;(2)歷史文化不同造成的不可譯性;(3)中西方文化沖突造成的不可譯性。毫無疑問,《傲慢與偏見》中含有許多英語文化負載詞,這給翻譯帶來了困難。
跨文化交際,是指來自不同文化群體的人之間的交際。更確切地說,它是指 “那些有著不同的文化觀念和符號體系的人們之間的交際,而這些文化觀念和符號體系必須不同到可以改變人們間的交流”(Samovar&Stefani, 1998: 48) 。翻譯作為一種跨文化交際活動,不僅是指兩種不同語言之間的轉換,同時也是兩種不同的文化的間的交流。翻譯的目的是通過一種語言準確完整地傳達另一種語言和文化的內涵。以語言為媒介的翻譯,不僅意味著不同語言間的轉換,更是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人類文化普同性使翻譯成為可能,而文化差異導致了不可譯性。語言和文化相互依賴、相互限制,這意味著翻譯不僅是一種簡單的語言轉換,也是一種文化交流的方式。在這個過程中,語言的信息越多,譯者遇到的文化障礙和不可譯性程度會加深。
例1:
Miss Lydia is going to be married; and you shall all have a bowl of punch to make merry at her wedding. (chapter49, P295)
孫致禮:莉迪亞小姐就要結婚了。她結婚那天,你們大家都可以喝上一碗朋趣酒,高興高興。
張經浩:我女兒莉迪亞快結婚了。她大喜那天,你們個個少不了一杯喜酒,大家高興高興。
在這個例子中,“punch”也是個文化詞,它是英國文化的一部分。“punch”是用葡萄酒和糖、牛奶、水和果汁調制而成的飲品,在婚宴上給客人喝以表慶賀。這個詞在中文中是空缺的,因傳統文化不同而產生不可譯性。孫致禮采用音譯法把它譯為“朋趣酒”,不但忠實于原著,新詞的引進給讀者帶來新鮮感。張經浩選了中國人比較熟悉的“喜酒”來翻譯“punch”,接近本土文化但缺少新意,在文化傳達方面也有所欠缺。
例2:
Mr Bennet had very wished, before this period of his life, that, instead of spending his whole income, he had laid by an annual sum for the better provision of his children, and of his wife, if she survived him. (chapter50,P296)
孫致禮:本內特先生早在這之前,就常常希望不要花光全部進項,每年能儲蓄一筆款子,以便使女兒們將來不愁吃穿,如果太太比他命長,衣食也能有個著落。
張經浩 :在這件事之前,貝內特先生早就后悔不該把進款花得精光,如果每年能有點積蓄,以后比太太先走一步,女兒和太太們會好過日子些。
聯系下文,從語境可知“survived ”在這里指的是“死”。從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知道,“死”在英國文化中也是禁忌的。“survived”在朗文字典里的解釋是“幸免、比某人活得長”。根據原文,作者用“survived ”來暗指如果他死了,他的妻女還能有錢過日子。“死亡”在中英文化中都是禁忌的,兩譯者都有注意到這點,避免把“survived ”譯成“死”。孫致禮用直譯法,“如果太太比他命長”譯得比較直白。張經浩則用“比太太先走一步”,也是委婉的說法。這兩種說法都是中國人常用來表達“死”的委婉說法。
例3:
She is unfortunately of a sickly constitution, which has prevented her making that progress in many accomplishments which she could not otherwise have failed of. (chapter14, P64)
孫致禮:可惜她體質虛弱,妨礙了她朝多才多藝的方向發展,不然她一定琴棋書畫樣樣精通。
張經浩 :不幸的是,她的身體虛弱,這一來,她在許多方面的本領就比別的大家閨秀遜色。如果沒有體質的缺陷,就不會出現那些不足。
這個句子是描述伯德格小姐的。在第八章中有一個關于對話“accomplishment”,賓利小姐總結出了一個標準。她說“一個女人不能出類拔萃,就不能真正算是多才多藝。一個女人必須精通音樂、唱歌、圖畫、舞蹈以及現代語言,才當得起這個稱號。除此之外,她的儀表步態、嗓音語調、談吐表情,都必須具備一種特質,否則她只獲得一半的資格。”從上下文語境我們可知“accomplishment”涉及多方面才藝習得。在英國文化中,上級社會的女孩必須要學習很多才藝。張經浩沒有做特殊處理,把它譯為“許多方面的本領”。與張經浩相比,孫致禮處理得更具技巧性,他用和“accomplishment”有著相似意思地“琴棋書畫”來代替。孫致禮試圖找出18世紀英國與中國相重合的文化因素。
在文本翻譯過程中,兩譯者為了解決因文化差異造成的不可譯性,都選擇采取了一些有效的翻譯方法來消除不可譯性。例一:“Keep your breath to cool your porridge(chapter6, P22)”,孫致禮采用了直譯法,翻譯為“留口氣吹涼粥”,直譯法注重保持原文風格和內容,其有利于不同文化間的交流和引進異國文化,有助于引進新詞,豐富本國詞匯。而張經浩在此句的翻譯上選擇采用意譯法,翻譯為“口舌別白費”,為了是讓讀者理解它的暗含義而不是書面意義。例二,Miss Lydia is going to be married; and you shall all have a bowl of punch to make merry at her wedding. (chapter49, P295)在翻譯一些專有名詞、科技術語和含有特殊含義的詞時可采用音譯法,如孫致禮將“punch”翻譯為朋趣酒。例三,“as soon as Nicholls has made white soup enough (Chapter11, P51)張經浩采用省略法來翻譯此句,省略法是指省略掉句子中不相關的成分,但句意沒有改變,將其翻譯為“一等事事準備就緒了”。
除了例子中這幾種方法外,代替法、注釋法、歸化法和異化法也是譯者常用的方法。但是為了在文化傳遞方面處理的更好,在處理不可譯性上更符合跨文化交際的原則,盡可能地使用直譯和異化的方法,向原著作者靠攏,注重傳達原作的思想內容,會使翻譯過來的語言流暢自然,內容更加忠實于原著。
通過對《傲慢與偏見》孫致禮和張經浩兩個不同譯本進行分析研究,我們發現不可譯性雖然在文本翻譯中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其不是絕對不可譯的,是可以通過各種翻譯方法將不可以性轉化為可譯性的。所謂的文化不可譯現象實際上只是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存在,即它們第一次出現時,它們是具有不可譯性的。隨著跨文化交際的發展,譯者可以通過一些翻譯策略如直譯、添加腳注等方法克服這種不可譯性。隨著文化交流的深入,英漢互譯中的文化不可譯性將會更多地、在更大程度上朝可譯性方向發展。但是必須指出的是,不可譯性又往往與文化間的民族特性緊緊聯系在一起,固守民族特性,片面夸大不可譯性的狹隘思維與全面忽略不可譯性,在翻譯中使用歸化策略改造替代原文文化詞這種跨文化侵略都是不正確的。
[1]Austen,J.Pride and Prejudice [M].Harper Press: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2013.
[2]Samovar, L.A., R.E.Porter&L.A. Stefani.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M].Californi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1998.
[3]陳偉蓮.試論可譯性和不可譯性的對立統一[J].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
[4](英)奧斯丁(Austen,J.)著、張經浩譯.傲慢與偏見[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05.
[5](英)奧斯丁(Austen,J.)著、孫致禮.傲慢與偏見[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2.
李穎,1979年10月生,壯族,廣西龍州人,廣西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1997.09-2001.06 于廣西大學外國語學院攻讀英語本科專業,獲得文學學士學位。2001.09-2004.06于廣西大學外國語學院攻讀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方向碩士研究生,獲得文學碩士學位。2004年9月至今在廣西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擔任英語專業講師,擔任《基礎英語》、《跨文化交際》、《中國文化概論》、《東西方文化比較》等課程,研究方向為跨文化交際與英語教學。